那些好的壞的自行車空間

文:眼底城事編輯室

世界自行車大會即將在這個月底於臺北市舉辦,眼底城事集結了一月份「自行車城市」主題徵文活動的讀者來函,以及小編們作為自行車騎士在臺北市使用自行車道的感想,整理出這篇文章與讀者們分享。

好的自行車道

從讀者來函的分享中提到,好的自行車道應該具備以下這些條件:

  1. 寬敞舒適、綠意盎然的騎乘環境
  2. 不受天候影響,夏天遮陽、冬天遮雨
  3. 獨立的路權,不受大車威脅,不受行人干擾
  4. 不受路邊小汽車臨停、公車停靠阻礙
  5. 騎乘安全,視野不受路邊停車或建築物阻擋

自行車道1
臺北市松仁路的自行車道,無論何時天天騎來都好心情(照片來源:馮鳳儀‎)

自行車道3
好的自行車道要有專屬的車道空間(照片來源:theguardian.com

自行車道2
荷蘭恩斯赫德的自行車道,寬敞舒適,視線不被阻擋(照片來源:理查)

 

臺灣自行車道設計面臨的問題

從使用經驗看自行車道的設計,我們歸納出幾個城市若想要推廣自行車作為通勤使用,值得注意的地方:

  1. 自行車通勤不是城市障礙賽,自行車作為通勤交通工具與休閒娛樂的本質大為不同,騎乘的速度也不同,通勤的本質是希望可以藉由交通工具以一定的速率前進抵達目的地,而非因需要閃避障礙物或危險車輛而緩慢前進。
  2. 幾條人車分離的自行車道,但由於使用率尚未提升,政府也未多做宣導,使得許多路人誤以為自行車道是人行道的一部份,甚至特別空曠好走,有的地方甚至變成慢跑專用道,造成自行車騎士即使騎在自行車道上,仍然需要閃避行人。

bad_lane3
常常被當成「慢跑專用道」的自行車道(照片來源:punkelephant)

  1. 即便是人車分離的自行車道,往往到了交通節點較複雜的路口,比如捷運站出口,自行車道的號誌就消失了,反而造成人車混雜的狀況,讓自行車騎士不知道是要騎在馬路上與車爭道,還是要待在人行道上閃避四面八方而來的行人。


通往捷運站入口的自行車道(照片來源:一心)

  1. 標線劃設的自行車道,只是在原有的人行道上畫上兩條線,沒有設施物的分隔,更容易與行人使用混雜。由於是將就現況道路,標線劃設往往有一段沒一段,如果沿著標線老實的騎,會撞到樹或電線桿。

bad_lane5
尷尬的自行車道,騎著騎著與等公車的人相撞?!(照片來源:理查)

  1. 雖然主要幹道的十字路口往往劃設紅線,但許多違規在路口臨停的車輛由於執法不勤,往往造成自行車需要在抵達路口前繞回人行道或車道上以繞過違規車輛。
  2. 在無設置自行車道的路面,即便騎在靠人行道一側的路面,仍須閃避臨時停靠的計程車、公車、臨停車輛等,造成自行車常常夾在前後不同車輛中間迂迴前進,前方突然暫停的車輛、側邊突然開門的汽車,常成為雷殘的陷阱。

bad_lane2
自行車騎士被迫在夾縫中求生存(照片來源:punkelephant)

  1. 道路設計大致上未考慮自行車,往往在路口交通擁擠處,自行車擠在行人與車輛中間,兩邊不是人,直行時要閃避突然右轉的車輛,右轉時又會擋到要直行的行人。
  2. 政府在部份主要幹道為配合自行車道,將街角與路面的高差用坡道接平很好,但有些地方施工品質不良,做了還是有高差。

bad_lane1
沒有被適當處理的十字路口路緣坡面(照片來源:punkelephant)

 


avatar

眼底城事編輯室

眼底城事是由一群對城市空間充滿熱情的人所發起的計畫,我們認為一個舒適、有趣、充滿創意的城市生活是一個不斷充滿變化的狀態,不僅僅是政府的大計畫,更是所有在城市生活的人每日的集體創作。我們希望透過不同寫作者的紀錄,描繪每一個城市生活精彩的片段。

眼底城事是由一群對城市空間充滿熱情的人所發起的計畫,我們認為一個舒適、有趣、充滿創意的城市生活是一個不斷充滿變化的狀態,不僅僅是政府的大計畫,更是所有在城市生活的人每日的集體創作。我們希望透過不同寫作者的紀錄,描繪每一個城市生活精彩的片段。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