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道,行步行?

文:meowying

人行道行步行01
PASSEIG DE ST JOAN BOULEVARD (巴塞隆納街道景觀,照片來源:landerzine)

城市中最貼近人的尺度空間莫過於人行道的街道景觀,在空間尺度上以及視覺尺度上,人行道都跟我們的日常生活非常密切。而對居民或觀光客而言,人行道景觀幾乎是對城市的第一印象。

人行道行步行02  人行道行步行03
左:空間尺度與視覺尺度舒適的街道景觀 (K street NW, Washington DC,照片來源:lee and associates)
右:規劃完善的街道景觀 (PASSEIG DE ST JOAN BOULEVARD街道景觀,照片來源:landerzine)

以臺灣而言,都市規劃的概念比較後起,因此人行道之街道景觀新與舊的介面很多、也比較複雜,只是一昧的參考歐美國家案例來做規劃設計,並不能解決規劃設計上的根本問題。應更深入探討臺灣城市的街道類型,根據其類型訂定出適合的設計準則,景觀設計師們才能提出正確的設計概念。更重要的是政府單位應該成立一個專門局處或是單位,開始針對臺灣的街道景觀,研訂規劃設計的準則與細化法規,同時也應該配合執法單位徹底執行,才可以真正落實屬於臺灣的街道景觀。

人行道行步行04
臺灣經歷自清朝、日據時代,以及到現今政府不同時期的規劃 (日據時代台北城規劃地圖,圖片來源:譚端)

人行道行步行05  人行道行步行06
早期日據時代臺北城規劃地圖 (左圖來源:Tom Rook Maps and Designs FB;右圖來源:EricChen)

以臺北市為例,街道型態就至少有5種以上,但因為缺乏整體的街道景觀設計準則,也沒有根據各類型做確切的細部規範,造成每個規劃或更新案,都隨著設計者不同的風格或喜好,呈現不同的成果,結果反而造成臺北市街道景觀整體性不彰、特色紊亂,實在可惜。尤其像臺灣這樣幾乎街道就是生活的文化特質,「人本」的觀念應該是規劃執行的重點。

人行道行步行07
臺灣目前在新的開發區都有類似像這樣的街道設計準則,但其涵蓋的規劃概念仍不如歐美國家甚至中國大陸還細 (波士頓Mount Vernon Streetscape,圖片來源:Utile Architecture & Planning)

人行道行步行08  人行道行步行09
在美國每一州的縣市都有一套針對不同街道類型,訂定出來嚴謹的街道景觀規範與準則,因此設計師有明確的依循準則來發揮創意,而這也是我們臺灣一直缺乏的部分。(街道景觀設計細部規範,Fairfax County, Virginia)
左圖來源:http://www.fairfaxcounty.gov/tysons/comprehensiveplan/images/11a.jpg
右圖來源:http://www.fairfaxcounty.gov/tysons/comprehensiveplan/images/11b.jpg

以下是根據我自己對臺北街道景觀尺度的觀察,將街道大致分成5大類進行概略介紹。

TYPE I:繁忙車陣流中的一扁綠洲

這是我個人很喜歡的街道景觀,例如仁愛路、敦化南北路、中山北路等。因日據時代規劃藍圖,刻意將安全島設計為綠帶公園做串連,所以雖為六線道或是八線道,但卻沒有一般車道帶給人喧囂吵雜、以及塵沙紛飛的感受,反而是繁忙都會中綠洲,讓人想散步恣意於其中,沉靜心靈。在都市尺度、城市美感與景觀氛圍部分,都是很好的典範。

人行道行步行10
安全島以綠帶公園的概念做規劃 (敦化南路二段街道景觀,照片來源:google map)

人行道行步行11  人行道行步行12
繁忙車陣流中的一扁綠洲 (敦化南路有如綠帶公園般的安全島,照片來源:meowying)

人行道行步行13
種植不同的街樹做為街道景觀的變化也是學問之一 (仁愛路之街道景觀,照片來源:meowying)

TYPE II:綠茵樹影的「慢行空間」

近年因綠色運具的推動,以及UBIKE系統的建置,市區內「慢行空間」成為街道景觀的一部分,如新生南路、忠孝東路及信義路等。其特色是在拓寬的人行道上,自行車與人行空間共享,而原有的植栽穴也擴大整合成較大的植栽帶,以綠帶配合街樹的方式,提供「慢行空間」綠油油的街景,同時也做為與汽車道的阻隔。拓寬之後的人行道,在視覺與使用尺度上都舒適很多,夏天也因此而有足夠的遮陰。唯自行車與人行道雖有區隔,但仍處於同一平面空間,行走過程中,常因自行車隨意亂竄,對人行動線造成影響,是較為遺憾之處。

人行道行步行14  人行道行步行15
左:利用植栽帶做為人行道與自行車道區隔 (信義路四段之人行道,照片來源:meowying)
右:人行道與自行車道於同一平面上 (新生南路一段之人行道,照片來源:meowying)

人行道行步行16  人行道行步行17
綠茵濃密之「慢行空間」(大安森林公園兩側-信義路與新生南路之人行道,照片來源:meowying)

TYPE III:「留校觀察」階段的新街道景觀

這個型態的街道景觀也是近幾年才開始出現,跟TYPE II的觀念相同,透過縮減車道的方式,來拓寬「慢行空間」。而將它歸類於「留校觀察」的原因也跟縮減車道後造成的後遺症有關,因為這類型道路屬於先天不良型,不僅原來人行道已經空間不足,就連車道部分也只有三線道,縮減後車道變成兩線道後,要滿足原有車流量與公車道,已經有點吃不消,一旦有人違規停車,就可能產生回堵狀況。然後好不容易拓寬的人行道空間,除了撥出一道空間給自行車外,還有一半都畫押給機車停車位,所以最終「慢行空間」的品質也沒有提升,就連原來的行道樹也很難有完整的立足之地。

人行道行步行18  人行道行步行19
近期才完工的松山路,以兩側縮減車道的方式增加「慢行空間」(松山路人行道,照片來源:meowying)

人行道行步行20  人行道行步行21
民眾違規停車、將街樹綠帶占用為堆放私物空間 (松山路五分埔區人行道,照片來源:meowying)

人行道行步行22  人行道行步行23
好不容易縮減車道多出的人行道空間,被挪用為機車停車格,結果慢行空間依舊沒有改善 (松山路五分埔區人行道,照片來源:meowying)

加上近年來公家單位積極推行雨水花園的觀念,但在未篩選適合的地點,執意執行的結果,反而成為老鼠蟑螂、蚊蠅細菌滋長之處。如松山路位於五分埔一帶的人行道就是個典型的例子,沿路的店家小吃,直接把廚餘或是廢污水往人行道傾倒,結果雨水花園收集到的,都是除雨水之外的餿水,變成實實在在的「餿水花園」。這個規劃設計的原意是對的,但需配合使用行為的調查與維護管理機制,以及交通流量評估,後期也需要配合執法單位的宣導取締,否則TYPE III留校察看的時間可能會遙遙無期。

人行道行步行24  人行道行步行25

人行道行步行26  人行道行步行27
原有設計的「雨水花園」變成「餿水花園」(松山路五分埔區之人行道,照片來源:meowying)

TYPE IV:「臺灣味」的街道景觀

這個類型非常具有臺灣味,不僅在形式上,而是真的聞得到「臺灣味」,而且全臺都看得到,只是氣味有些許的不同罷了。因為臺灣城市土地利用的特性,以及中小型企業為主的經濟型態,有許多住商混合模式,因此一樓的商業經營種類很多,如餐廳、零件行、機車行、洗車行、五金行、招牌廣告、服飾店、花店等,五花八門,應有盡有,生活機能豐富,但對街道景觀卻不全是正面的。

人行道行步行28  人行道行步行29
左:機車行直接把人行道與騎樓占用為私用生意空間 (松信路之人行道,照片來源:meowying)
右:瓦斯行長期將貨用卡車停置於路邊,同時也占用人行道與騎樓為私用 (松信路之人行道,照片來源:meowying)

人行道行步行30  人行道行步行31
左:輪胎行占用人行道與騎樓為私用空間 (松隆路之人行道,照片來源:meowying)
右:廣告招牌行將人行道與騎樓做為其工作空間,直接把桌型鋸齒以及銲槍置放於外 (松隆路之人行道,照片來源:meowying)

如機車行或洗車行,不但占用了人行道空間與騎樓空間,最糟糕的是洗車或修車的髒水直接沖流至街道上的一般排水溝,在沒有污水系統淨化下,對環境的負荷是相當可觀的;而路邊攤小吃也是同樣的問題。就算雨污水系統已經建置,但效果不彰,天氣一熱,走在街道仍是臭味四溢,因為這個部分幾乎是目前沒有辦法控管的。但是考量臺灣整個都市的衛生生態環境,還是要在這裡呼籲一下相關單位應提出一套整體長遠的管理對策,唯有這樣才可以真正提升TYPE IV的街道景觀品質。

人行道行步行32  人行道行步行33
五金機械行與洗車行,長期在人行道與騎樓做維修與打蠟,油漬與化學藥劑已附著於鋪面上,更糟糕的是這些污染質直接排放到街道的地下水道,對整個環境生態影響極大。(松山路之人行道,照片來源:meowying)

人行道行步行34  人行道行步行35
乾洗店與油漆行,長期在人行道與騎樓做掛曬與調漆置貨的行為,不但造成人行空間的阻礙,清潔劑與油漆更是對環境有相當大的污染。(松信路之人行道,照片來源:meowying)

TYPE V:生活巷道也是街道景觀之一

生活巷道反而是與我們每天日常生活最密切的街道景觀,但卻較少關注,可能大家都太習慣走在巷道中,跟自己近身呼嘯而過的汽機車,就會自然的禮讓給他們,反而都不是行人優先了。原來兩線道的巷道,除了路邊停車、各戶家庭私自堆放的盆栽或是雜物,導致行人連立足之地都沒有。對我來說這是相當大的困擾,尤其是每天趕著上班的路途上,這樣的不安全感與焦躁感,影響了一天的工作情緒。既然是生活巷道,每天至少會走各5趟以上,跟我們這麼息息相關,當然就要讓人賞心悅目、舒適自在。

人行道行步行36  人行道行步行37
最常見的6米生活巷道。(左:永吉路278巷;右:虎林街100巷。照片來源:meowying)

人行道行步行38  人行道行步行39
舊社區幽靜的生活巷道,然卻因為路邊停車,行走起來很不安心。(永吉路278巷48弄,照片來源:meowying)

人行道行步行40  人行道行步行41
尺度較大的生活巷道,然也因為如此,行車的速度更快、人行安全更令人擔憂。(左:永吉路200巷;右:永吉路278巷57弄。照片來源:meowying)

首先要解決的是機車這個議題,機車因為本身的機動性高、量體較小,因此居於國人使用通勤工具的榜首,但也因為這些特性,常見機車違規行駛於人行道、停放於騎樓與人行空間,對人行道景觀品質、以及人身安全都有許多負面的影響,因此到底要怎麼控管?如何可以轉化這些負面影響?是值得大家好好思考的課題。而在臺北完善的公共運輸系統下,我們實在沒有藉口不再多努力的減低機車用量!

人行道行步行42  人行道行步行43
不論是生活巷道或是一般人行道,一旦在同一平面上規劃機車停車格,對人行動線就有安全上的顧慮。(左:虎林街100巷;右:永吉路,照片來源:meowying)

人行道行步行44  人行道行步行45
兩側的停車空間,反而犧牲了人行空間,車行遠比人本重要。(左:虎林街104巷;右:忠孝東路5段295巷。照片來源:meowying)

前年至日本福岡築紫野市自助旅行,偶然發現這座城市的生活巷道尺度跟臺灣類似,但是整個街道景觀卻是大大不同,雖然走在語言不通,動線習慣跟臺灣更是完全左右相反的方向,我卻異常地感到寧靜舒適。巷道寬度與臺灣相差不多,但少了兩側停車空間與私自堆放雜物等因素,街道景觀與視野開闊許多,加上當地市民心態上對生活巷道重要性的認同感,大家都盡力的維護好自家門前景觀,反而呈現一種輕景觀的風格,也許我們應該借鏡嚐試看看。

人行道行步行46  人行道行步行47
城市街道尺度跟臺灣很接近,但是街道景觀卻乾淨舒適很多。(築紫野市街道景觀,照片來源:meowying)

人行道行步行48  人行道行步行49
生活巷道街道景觀,很有熟悉感、但是舒適許多,值得我們借鑑。(築紫野市街道景觀,照片來源:meowying)

臺灣的街道景觀雖需仰賴政府單位提出一套全面性的整體規畫,但實際上有很多卻是取決於民眾的態度與行動,像是適度地減少汽機車使用率,多多使用大眾運輸工具等,而政府單位也可提出相關的獎勵辦法,如臨街之商家若願意退縮人行空間,可以補助容積率、或是房價單價可提升幾個百分比之方式;或是補助美化人行道景觀的相關獎勵辦法等。最重要的是,了解人本的重要性,落實遵守禮讓行人優先的觀念,若大家可以有效體認、徹底執行,相信臺灣之街道景觀成為國內外爭相模仿的典範,應該是指日可待的。


Untitled[three_fourth_last padding=”0 80px 0 0″]Meowying
來自火星的貓,還在地球尋找fit in的角落,還在尋找能理解火星邏輯的地球人。

作者的其他文章[/three_fourth_last]

 

 

 

來自火星的貓,還在地球尋找fit in的角落,還在尋找能理解火星邏輯的地球人。

One thought on “人行道,行步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