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創生如何引導發展韌性城市

文章來源:PPS
作者:Ethan Kent
翻譯:一心

 

無趣、沒有活力的城市, 事實是因為自身埋藏了走向毀滅的種子。

……而活力、多樣、緊湊的城市,具備了處理問題的充足能力,因此保有不斷再生的種子。

                                                                                                      —珍雅各Jane Jacobs

 

韌性的關鍵,在於社區對於“所在” 註1(place)的連結,事實上,若居民對於所在只能感受到一絲絲歸屬感或僅願意投入一點心力,韌性本身的價值就會受到侷限。而「地方創生註2(Placemaking),就在於建構與培育人與所在環境的相互關係。通過廣泛且專注地經營地方品質,「地方創生」打造了共享價值、社區能力、跨領域合作,在在是韌性城市與活力社區的基礎。

註1 :本文將 place 翻譯為「所在」,取其“存在的地方”之意,相較于“地方”或“在地”之詞,較具備人與地點的共處關係。
註2  :Placemaking:在語意中含有治理、管理之意,因此將此詞中的place翻譯為“地方”,取其區域、地區之意,而地方的“方”字亦有治理之意。因此將 Placemaking 翻譯為地方創生。

活力充沛的“所在”,能夠直接地影響我們實踐社會改變、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多研究顯示,當我們對於“所在”擁有歸屬感時,不僅有助於自身健康與福利,對於城市實質環境與經濟健全也非常重要。這樣的經驗,有部分來自於過去人們積極地參與了對於“所在”在意義上與使用上的創新;但是若一個地區已經出現高度風險而難以持續下去,人們反而不願意投入太多關注與資源去經營彼此之間的關係。所以為了實踐韌性,我們需致力推動「地方創生」,就如同韌性也是實踐地方營造的必備要素。

目前對於韌性議題的討論,大多不斷強調智慧基盤設施及強化社區面對災害能力的重要性,然而「營造一個韌性社區」同樣也具有將投入其中的資源,轉變為更廣泛效益的作用,這也是 Judith Rodin 博士所主張的「韌性的意外收穫」。不論目標是改善交通基礎設施、提高公共設施網絡服務與民間技術投資、或面對海平面上升議題的相關政策(詳見紐約在2014年桑迪風災後的復甦行動中,進行的「紐約海岸地區的地方創生與韌性工作」),在政策核心與規劃框架中,將“所在”及創造地方資產放入,將能更有效率、更便宜、一次性的解決多重議題。convergenceplace-PPS1

很多行動與準則圍繞著在地議題,逐漸成為一種模式,不但產生創新的解決方案,並且同時可完成多樣成果。
(圖片來源:PPS

 

「地方創生」的過程必須以社區為基礎,才能強化“所在”自主永續的能力,而非由主政者或規劃師強制執行一個政策或解決方案。再者,以社區為基礎的創生過程,社區居民將能夠感受到歸屬感,在後續營運中也將成為重要的一份子。當以這樣的方式推動,「地方創生」就會是建造社區共同資產的必要因子,如同歸屬感根植在社區居民心中一般。

對城市而言,推動這類由“地方主導”的施政項目,應向市民承諾提供更好的服務與基礎設施,同時重點放在強化社區對抗災害的應變能力,以及風險管理的能力。從相關證據與經驗顯示,這種地方尺度的治理方式,對於緊急狀況發生時是最有用,也最有效率的;並且在災害來臨時,有許多的援助是來自于既存的社區網絡。在PPS的參與經驗中,我們觀察到不同尺度與不同脈絡下,「地方創生」與韌性倡議的融合。

例如,在底特律,「地方創生」成為一種動力,讓所有社區成員可以對於城市的新生貢獻一份力量,並在其中相互分享。從老住戶到年輕學生、藝術家,從小商店經營者到百萬投資者,不同年紀、能力、社會經濟背景的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為了身處的“所在”,及其文化、社會與實質生活等面向上貢獻力量。如 Campus Martius公園再生,在底特律經歷全球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刻與美國汽車工業瀕臨垮台之時,花費兩千萬美元,將韌性的概念引入底特律市中心,使公園產生明顯的轉變。這次成功的經驗在整個城市產生連鎖反應,包括底特律、甚至更廣範圍的密西根州;其所展現的“在地引導城市轉變(place-led development)”是一個創舉,可在各個國家的不同城市進行應用。

tables.wide_.shot_底特律市中心成功實踐「在地引導城市轉變」(place-led development),城市居民與鄰里組織也開始以「地方創生」進行尋找與創造新的鄰里資源,如具有公平貿易概念的社區商店Peaches and Greens grocery即是一例。(照片來源:PPS

1活化再利用後的Campus Martius公園(照片來源:Campus Martius Park

澳洲南部第一大城阿德雷德,試圖在沒有災害或經濟困境壓迫的情況下,建立起城市自身的韌性,這段時間「地方創生」與「地方治理」成為建立韌性與社區能力的重要策略。這座原來繁榮的城市所面臨的危機包含社區投資與責任共享議題,它嘗試複製應用世界其他區域非正式、資源有限的「地方治理」模式。這種將權力下放至街區或社區尺度的治理方式,成功的關鍵是建立在對在地資產與社區能力的持續性影響上。

此外,我們(PPS)透過與聯合國人居署共同進行的《地方的未來》工作,進一步向全球進行政策倡議,推動開放空間、“所在” 與「地方創生」的主張。這些持續性的投入,使得永續發展、韌性等議題變得清晰,而南半球 “所在” 的觀點在快速發展與快速都市化下,狀況顯得危急。在這樣的社會環境條件下,接受「在地引導城市轉變的倡議」將會是一個有效的方式,建立健全的、公平的韌性社區,有效引導投資與政策方向。

fop-cover1「地方創生」變成一個跨領域的方向,定義我們如何一起共同為共享城市而工作。
點一下照片連結可以下載PPS為聯合國人居署執行的報告:地方創生與城市未來。

珍雅各評論:「 無趣、沒有活力的城市, 事實是因為自身埋藏了走向毀滅的種子。……活力、多樣、緊湊的城市,具備了處理問題的充足能力,因此保有不斷再生的種子。」的確,在傳統由上而下的規劃與政策中,或利益相互競爭下聲音較大者通常主導了討論方向,其最常忽略的就是社區自主治理的能力。

面對21世紀最迫切課題,我們藉由專注于對於地方創造與支持的能力,將找到真實且整合的解決方式。今日都市所要面對的挑戰將不僅止于一個,包括貧窮、環境惡化社會隔離運輸不平等。聚焦在「地方創生」提供一個實際、主動與整合性的方式,在不同空間尺度中面對全球變遷與韌性議題。

 

原文: How Placemaking Drives Resilient Cities

 

校稿編輯:理查


一心
一心
從法學院轉到念設計,從大學時代的翹課王到開始念博士,從認真工作的上班族轉為天真無邪學生族。時間開始有彈性,想在敲敲鍵盤中,敲敲腦袋也敲敲不同扇門。

作者其他文章

從法學院轉為念設計,從大學時代的翹課王到開始念博士,從認真工作的上班族轉為自由自在的SOHO族。時間開始有彈性,想要敲敲鍵盤,敲敲腦袋,也敲敲不同扇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