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田園城市I:花園郊區(Garden Suburb)空間發展政策

宜居健康社區的討論,可從大的城市與周邊空間結構開始深入至小的社區環境。畢竟我們是生活在自然環境下的人為都市界面之中,較大尺度的自然生態影響著每個小社區環境。因此要建立起健康城市的自然生態循環,綠色基盤規劃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本文要介紹的澳洲首都特區(ACT, Australian Capital Territory ),曾獲得「世界最佳居住城市環境」(Regional Well-Being Report, OECD, 2014)[1],便是奠基於具有前瞻性的城市整體性空間規劃政策。

風景如畫的澳洲首都特區(Source: Canberra Times

談及澳洲首都特區的城市規劃,必須先談到由英國社會主義改革思想家霍華德(Ebenezer Howard)所提倡的田園城市規劃(Garden City Planning)。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因為工業革命蓬勃展開,人口急速成長湧進城市,一昧追求經濟成長而忽略土地承載度,造成種種汙染。同時也欠缺對於居住環境的妥善規劃,進而影響居民的健康。因此霍華德提出田園城市的概念,試圖在城市中提供能自給自足的社區鄰里單位,兼顧都市與鄉村兩者居住環境的優點而不受噪音空氣等汙染。澳洲首都特區從過去的城市綠色基盤建設、鄰里單元計畫(Neighbourhood Unit)至現今的花園郊區計畫(Garden Suburbs)便是深受過去田園城市理論影響而衍伸的空間發展規劃。

[1] 這是OECD(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從34個世界已發展國家的362個城市中所作的宜居城市評選,評選項目包含八大指標項目:Income; health ;safety; accessibility to service; civic engagement; education; jobs; environment.  source : http://www.canberra.com.au/canberra-the-worlds-most-liveable-city/

城市基盤規劃:整合開放空間系統(Integrated Open Space System)

「每五位澳洲人就有四位認同:比起缺乏綠化的社區,一個充滿綠意的生活空間更能夠幫助他們的孩子成長[2]」。2016美國與香港大學的聯合研究發表指出,人與大自然的樹接觸 – 即使是看看城市裡的樹,或站在城市的樹下,也能夠有舒壓效果。[3] 由此可以看出,城市社區裡的綠色基盤(Green infrastructure)對於居民健康的重要性。

澳洲首都特區,是全澳洲六大省中最小的行政省,人口約40萬人,以百年景觀花園城市聞名。建城至今仍與百年前的規劃原則構想一樣,生活空間擁有充足的光線、新鮮的空氣以及70多萬棵行道樹,保護並提供動植物棲息地。其中具有前瞻性的整合開放空間系統(Integrated Open Space System)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結合城市周圍視覺和實體空間景觀,將城市裡的各種開放空間連接如一串綠色項鍊,從小型的開放空間到鄰里街道的行道樹,從私領域到公領域互相貫通,是百年前城市規劃師葛里芬(Walter Burley Griffin)參考田園城市原則所留下的卓越成就[4]。街道所廣植的喬木街樹除了提供新鮮空氣給居民外,也是串連周邊自然山丘或山林的重要生態廊道,提供給不同鳥類動物的棲息空間。經常可見當地鸚鵡鳥類甚至是袋鼠蜥蜴,或在樹上,或在馬路街邊,認真地埋頭享用自己的食物。另一方面也讓居民們清楚感受到自己所生活的鄰里,同時也是其他動物們的共生系統,進而學會尊重與保育自然生態環境。

澳洲首都特區內部及四周綿延環繞著自然生態系統(綠色區塊),包含西南方山林生態、
分隔各區界線的自然丘陵以及中央的湖泊。( Source: Australia National Capital Authority)

[2] Value trees: what is tree worthing?
[3] 研究問卷採樣 160 位受訪者 Looking at trees can reduce your stress levels, even in the middle of a city., http://www.sciencealert.com/urban-tree-coverage-can-significantly-reduce-stress-study-finds.
[4] Taylor(2006), Canberra: city in the landscape.

鄰里單元計畫(Neighbourhood Unit)

澳洲首都特區住宅區規劃,可說是全世界應用「鄰里單元計畫」(Neighborhood Unit)最多的城市,大多分布在坎培拉市中心的北區與南區。這些社區或許是澳大利亞田園城市運動(Garden City Movement)所留下的最佳案例,也是英澳美等地最常見的郊區社區類型,一個完整的鄰里單元除了必須配置住宅用地外,還必須兼顧公共服務設施,以確保居民生活品質舒適與便利性。

1960 年代所規劃的田園社區(Garden Suburbs)及綠色通行步道(internal path)(Source: Janelee Li)

在鄰里單元計劃設計中,通常以5000 人居住的社區作為一個規劃單位,每個規劃區域的中心點配置鄰里小型生活設施與商業服務群,包含藥局、郵局、商店,以及幼兒園、中小學等教育中心。從社區中的各個住宅到區域中心步行距離, 僅需五至十分鐘,以內部綠色通行步道(internal path)串連,不受主要幹道車流影響。步道不但連結到社區的中心活動節點,其本身便連成一大片綠地空間以及小型的孩童遊戲場;社區小學旁也配置大面積的綠地球場(Community Oval),可供學生及鄰里居民使用。這些綠地空間沒有使用管制時間, 因此隨時可見不同的團體或孩子們在大草坪上活動,除了進行板球、 棒球、 足球等等球類運動,也常見孩子們圍繞著自由奔跑,翻筋斗,玩土,爬樹、玩遊戲。鄰里單元的特色整理歸納如下:

  1. 鄰里社區中心形成主要社交中心–包含小學、幼兒園、公園、運動場、商店、藥局、郵局等小型公共服務群。
  2. 鄰里社區中心的服務範圍為半徑800公尺(步行約5-10分鐘,以步行最大容忍距離衡量之)。
  3. 鄰里社區的人口規模為 5000人 (維持一至兩所小學所需的人口數)。
  4. 大型綠地規劃 – 以大型公園綠地為鄰里單元的骨幹;公園、兒童遊戲場及綠地等組成景觀開放系統空間。面積占12%~14%,並以步道聯絡。
  5. 交通系統規劃 –
    1. 分離式的街道系統:採人車分離、道路分級規劃。
    2. 採囊底路及環狀道路系統,避免外車穿越社區內部。
    3. 囊底路設計:住戶與出入道路以囊底路連繫,每處服務15至20戶。

花園郊區計畫(Garden Suburb)

相較於典型的田園城市(Garden City)規劃,澳洲的城市規劃者延續其精神原則發展出另一套更適應當地條件的「花園郊區計畫」(Garden Suburb)。 這個計畫是1920年代時任聯邦首都都市規劃局長的約翰‧薩勒曼(John Sulman)所提出的,內容包括:提供充足的公共開放空間;街道採用單排或雙排植樹;住宅屋前寬闊自然帶(natural strips)[6]規劃;以及將屋前較窄的馬路及人行步道納入道路層級性結構(hierarchy of road)規劃中。

當時薩勒曼將花園城市的起源精神來應用在坎培拉花園郊區計畫中,而這樣的規劃政策創造了先例,對現在的坎培拉居住區規劃產生恆久的影響。今日坎培拉的傳統郊區住宅成為一片綠意盎然的居住區,擁有自己珍貴寬闊,屋前綠樹成蔭及翠綠青草,成熟的花園,為居民提供舒適的生活空間。

四季分明如詩如畫的澳洲花園社區(Source: Janelee Li)

薩勒曼刻意忽略葛里芬原來的土地細部分區計畫與較小的街廓設計,反而提供每戶較大的土地面積與獨立的小屋。在他的觀點,提供給每戶較大的綠地空間,可以讓大樹生長,而在視覺上,每戶的樹木和花園都能占有主導地位。另一方面,房屋應該只有一個主要出入口,不該有後巷,屋前庭院也不該有柵欄阻隔。這個概念讓私人住宅空間和公共空間整合,合併在開放的景觀環境規劃之中。既有的成熟天然樹木被保留作為街景顯著元素,建築量體為視覺性次要景觀,注重與自然環境共生。當時的規劃單位並建議,電線管路應放在每個房屋的後面,以避免對街道植樹干擾,並規定居住住宅前院不能有圍牆,若需要種植矮樹灌叢,也需經規劃單位同意。因此在坎培拉的住宅區內,每條街道都有成排、開放的行道樹景觀。

孩子們攀爬著街道上的由市政府在各家前natural strip上所種植的行道樹(Source: Janelee Li)

[6] 以及在自家花園到馬路車道的中間過度帶保留地(natural strips), 種植喬木,有澳洲原生種尤加利樹或來自歐洲品種的落葉性喬木,夏天提供綠蔭,冬天落葉後可讓陽光穿透,這對現在美麗的花園郊區, 是一大貢獻。

花園郊區價值與原則應用

在當前澳洲的區域規劃(Territory Plan)裡,「街景」被定義為「一條街內的視覺組成,包括面向建築物之間的私人土地…包含街道兩側的建築線之間的土地範圍,其中包括視覺可見的:私人空間的建築物形式、建築物退縮空間、柵欄、樹木、綠化植栽、車道;以及公共空間的街道佈局、公用設施和街道家具。在這種結構之下,私人建築形式雖是重要的,但不會是主要的視覺元素。」

由於特別重視花園郊區美麗街景的傳統, 在2008年時,ACT首都特區都市規劃局為了因應城市成長需求而需加強城市住宅密度 (Urban Intensification),也特別擬定了「花園城市價值觀和應用原則」 (Garden City Values and Principles)。這個原則認為房屋是和街道、房屋前院植栽甚至更遠的端景一起構築出街道景觀,新的市中心各區相關都市更新開發以及已經建成的郊區住宅,都必須尊重這些長年累積所建立的美學模式:維護良好的建物退縮空間、前院和前部保留地(Verge)提供給居民與社區。

花園郊區概念對於建築四周空間的管制圖說
(由上而下分別是景觀區、可建築空間、基地邊界、容積率)
(Source: Australia National Capital Authority)

本文摘錄部分「花園城市價值觀和應用原則」對於街景的處理原則如下:

處理原則1
  • 價值觀:在公共領域(Public Realm),街道是建立地方社交和環境品量和郊區(社區)特色的一個基本基礎。
  • 設計原則:
    • 住宅門前應有顯著的正面入口以及能夠休憩或觀察街道的空間,如門廊或陽台。
    • 房屋設計方位可俯瞰街道,促進街道安全,也促進居民參與社區交流。
    • 提供從街道面經由前院至住宅入口之間,直接的出入動線。
    • 屋前停車是不理想的。

(Source: Garden City Values and Principles)

處理原則2
  • 價值觀:強調大自然的美感與居住環境的美學欣賞。
  • 設計原則:
    • 提供靠近房屋基地,能夠跨越車道的連續性人行道介面。
    • 新車道都設置在房屋立面的同一側,使用單車道寬度,並保持在街道面的間距。
    • 保留現有的行道樹,如果有更換必要則使用相同物種的成熟樹(advanced tree)。
    • 地面植栽(verge)必需匹配現有的植栽特色。
    • 提供多樣的建築退縮空間,避免連續的建物牆面佔據街道景觀。
    • 為了變化街道面的退縮空間,新的住宅建設不能比既有建築更靠近街道面。
    • 打造「前院」來增強街區特色。
    • 保留遠端丘陵或濃蔭大樹的視覺軸線景色。
    • 垃圾處理和其他服務區不能從街道直接可見。

(Source: Garden City Values and Principles)

 

校稿編輯:理查


[one_sixth padding=”0 20px 0 0″][/one_sixth][three_fourth_last padding=”0 80px 0 0″]Janelee Li

“Cogito, ergo sum” 學習永無止境,期能在不斷探索當代永續概念中,串起多元文化之間彼此的正向交流,共同打造怡居新視界。

作者的其他文章[/three_fourth_last]


[one_sixth]

[/one_sixth][five_sixth_last]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灌溉支持作者喔![/five_sixth_last]


封面照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Cogito, ergo sum” 學習永無止境,期能在不斷探索當代永續概念中,串起多元文化之間彼此的正向交流,共同打造怡居新視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