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公園自己做】同安街87-1號兒童首座公園行動紀錄-1

文:punkelephant

2016年春天,兩個剛成立不久的團體:一個是關心公共空間議題的網路平台「眼底城事」、另一個是兒童遊樂場、遊戲權倡議的「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跨越虛擬平台的經營與議題式的倡議,這兩個團體決定攜手申請信義房屋「社區一家」專案,嘗試兒童遊戲空間的營造。

一個是「空間專業」但對「兒童」陌生的團體;一個是自認「素人」,但憑著陪伴孩子對遊戲空間觀察絲絲入扣、針針見血的團體。對成員以空間專業者為主的「眼底城事」來說,我們必須承認,關於兒童、遊戲到遊戲的空間,我們所知不多。帶著有一些害羞與困惑的心情,邀請特公盟和我們一起探索與嘗試打造遊戲空間的可能。

初次見面,我們便感覺到與往常很不一樣的工作氛圍。特公盟的成員,大多是參與親子共學團的家長,也因此儘可能在日常生活中陪伴他們的孩子,包含和我們見面討論。爸媽們得一面和我們說話,一面三頭六臂面對不時呼喚、需要注意的孩子們。即便如此,家長們仍然高效率的與我們快速達成共識,分頭進行申請補助的工作。在一同訪視過幾個可能的操作基地,在河堤里里長的支持下,我們決定以同安街87號空地作為基地,另頭開始拍影片、準備資料。

在介紹專案申請的影片中,我們問了孩子們夢想中好玩的「公園」、「遊樂場」是什麼?即便受過訓練的我們,明白直接詢問人「你想要什麼?」並非適當的溝通參與,然而從孩子們熱情的回應裡,卻敲醒了我們,一直以來在公民議題的討論裡,我們有多忽略孩子們的聲音。是不是這樣,即便溜滑梯、盪鞦韆消失,越來越多毀壞的罐頭遊具,或成人體健運動設施取代兒童遊樂設施;已經長大,遠離遊樂場,若非特公盟家長們的發聲,我們從未得知。

怎麼樣才能聽見孩子的聲音?如何分辨語言表達與需求之間的關係?關於遊戲與遊戲空間,這一切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些困惑,在提案通過補助後,一面高興之餘,也正式的開始我們這一路探索的旅程。

(待續)

 

#【自己的公園自己做】同安街87-1號兒童首座公園行動紀錄-2


punk[three_fourth_last padding=”0 80px 0 0″]punkelephant
時常懷疑是否因為從小在城市街頭晃蕩成性,才選擇空間規劃為業。腦袋裡有一張世界發呆地圖,堅信一個好城市要有許多免費可以盡情坐著發呆與躺著打滾的角落,為此努力發掘與創造地圖上的新標點。

作者其他文章[/three_fourth_last]


cc_by-sa-88x31
本著作係採用 創用 CC 姓名標示-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4.0 國際 授權條款授權
轉載時請明顯標示眼底城事及本文作者,與眼底城事網站連結

 

時常懷疑是否因為從小在城市街頭晃蕩成性,才選擇空間規劃為業。腦袋裡有一張世界發呆地圖,堅信一個好城市要有許多免費可以盡情坐著發呆與躺著打滾的角落,為此努力發掘與創造地圖上的新標點。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