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改變社區街道的童書,淺談澳洲街道pop-up快閃行動

文:Janelee Li


Source: a bus called heaven(Bob Gramm 2011)

全球化下的都市社區,往往是冰冰冷冷的,不見人影,即便見人影,也鮮少互打招呼。 常聽,許多人談夢想社區,那天有足夠錢,退休後,搬到那裏去,那是個簡單簡樸社會,環境自然優美,也許很小,也許不知名,但鄰居間知道彼此,互相幫助 。但真實的世界,為了生活,我們都在朝都市集中,世界在城市化,但我們人與人之間在邊緣化。

有輛巴士叫天堂

《A bus called heaven》(有輛巴士叫天堂)這本童書是在描述一輛破舊廢棄公車,出現在澳洲常見獨門獨戶的老舊社區中,意外造成社區的改變。這輛廢棄公車停放一處車庫前空間,並且占用了部分人行道 (私領域與公領域的模糊地帶),這輛廢棄公車引起了社區中的孩子們的興趣,而開始使用這個有趣的空間,並慢慢動手改造,改造過程中,社區裡各個年齡層的居民都一同來參與。 漸漸地這條原本車速很快街道、人們很少互動的社區,因為這輛破舊的公車而產生了歸屬感,帶動了一個充滿多元種族融入的社區向新處。

這本童書的作者是澳洲籍、年近七十的 BoB Graham,他的作品情節多圍繞著澳洲城市平實街道風景,故事主題以關注 compassion 同情、tolerance 包容、multi-diversity 多元化、 animal 動物、vegetation 植物、family love (grandparent 祖父母 、parents 長輩 ) 世代親情等。書中常出現一些我們可能認為是次文化族群的角色,如刺青、穿耳洞、或衣著方式獨樹一格,但在他的故事中,可發現這些原本不熟識的陌生人,在兇惡的面貌下,可能都有顆柔暖的心。

  
Source: a bus called heaven (Bob Gramm 2011)

他的另外一本童書也以社區為主題,故事背景在雪梨都會區狹小連排街屋,一塊修車廠前廢棄閒置的小空地,經由居民慢慢地長時間整理,而有機式長出來的需求與置放的街道口袋型空間,慢慢地成為居民們會喜歡使用的場域。

這些簡單的故事情節,呼應了社區裡有不同的社群,而他們需要有一些空間來做大家會共同感到喜歡的事情,當不同族群團體獲得滿足,便能產生歸屬感,安居在社區之中。這些都是對當代社會的一種反動、反思, 人們心理渴望「社區歸屬感」,現今社會當家戶都富裕起來時,往往便是一家一戶關起車門、關起房門, 無需再資源共享、互通有無,因此少了鄰里彼此的連結性。


Source: Belonging (Jeannie Baker, 2004)

當代討論都市計畫的顛覆性經典作品《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美國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 提到,社區中舉辦的活動(如社區營造),是孩童公民社會教育最好的場所。還記得我們小時候,可以踩在泥土上,運用泥土做很多玩具;可以在鄰里街道上自由地騎腳踏車探險,甚至還懂得如何運用不同的原生植物,例如將木棉花做抱枕。可是,現在的都市孩子呢?似乎是被關在水泥監獄中, 不斷的接觸電動、電腦、電視。如果孩子在生活中體會不到來自於鄰里裡的生命力,又如何能對自己生活的環境產生感情?


Source: Playing out UK 1950s


Canberra North Watson模糊公私領域空間, 佔領人行道野餐Photo credit : janelee 2016


佔領人行道與鄰里車道Photo credit : janelee 2016

窩心感人的澳洲童書回到真實世界,2010年代的澳洲首都佔領街道運動


Canberra North Watson各家各戶發揮創意,裝飾著自家門口,宣告著自己也是社區活動的一部份photo credit : janelee 2016

對於都會社區來說,有許多是為了工作來到都會區工作的移居式家庭,平常為生活疲於奔命,因此在活動類型上,要能夠真正切合家庭的需求,才有可能帶動都會區的社區營造。“街道”是一個重要的空間,這個空間領域,能讓一般民眾觀察後,感到安全進而吸引參與。在都會區佔領平時走車的鄰里街道,吸引居民參與型態以季節來分能有許多種,如: 街頭音樂會、街頭萬聖節、街頭打水仗、街道迷你奧運、街道電影等等, 而其中以萬聖節這項活動最獲得廣泛不同年齡層居民的支持與參與。

“街頭開始出現奇裝異服人士
街坊鄰里幾十戶一同參與的鄰里萬盛節,裝扮各出奇招,,巫婆、怪獸、超人、南瓜
小朋友們都在街頭巷尾挨家挨戶的敲著屋前有萬聖節裝飾的民戶
這也是社交機會管道,敲起平常地方民情不願被陌生人打攪的門………….”

一個看似異國情調的 “萬聖節” 成了大家能夠看到親切笑容的機會之一;這一夜的街頭,讓原本來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大家,憶起各自孩提時的純樸故鄉鄰里,萬聖節拉開了南半球春季的序幕。

這個活動無疑為一群在坎培拉室內度過漫長五個多月的冬季的孩子們,提供一個現代兒童嘉年華的機會。萬聖節Holloween無疑是最受鄰里孩童們惦記的節日,萬聖節時吃不完的糖果,令人憶起台灣過年時那種紅包領不完的興奮感。活動當日全部的孩子們傾巢而出,而參與過活動的孩子,都迫不及待的在活動結束後,翻閱日曆,關注著下一次的萬聖節將何時舉行. 即便下著小雨,也擋不住居民們參與的心情。

” 天雨也擋不住孩子們期待這一天的心情” 家長們說著, 因此即便是忽逢季節小雨,,街上的人潮撐者傘也會照例進行活動,鄰居開心發放糖果給來搗蛋敲門的小朋友們,拿到糖果與發糖果人都微笑著。
許多沒有孩子的退休老人,也一同加入了這個活動,在門口裝飾著請來敲門的佈置。許多老年人,因沒有體力一直不斷開門,但很想感受這樣難得的熱鬧氣氛,就坐在門口抱著一大盒糖果,直接發放給大家並互祝萬聖節快樂。而因故無法參與的居民,則是在門口放了一桶糖果,祝福大家萬聖節平安快樂。鄰里間處處可見那份隨興在街坊中席地而坐,談心互動,看孩子們盡情玩耍,隨音樂自由擺動跳舞的自在,同時這項類型活動也帶給許多參與活動的不認識的人們快樂。在多元文化中,每種文化的節慶皆不同,然而這個簡單的萬聖節活動,串起現代都會社區裡的鄰居互動,在不斷的驚奇笑聲中,在無為自然的”施”與”給”中,人性中傳遞著溫情。


Canberra North Watson因雨而自己動手做巧思打扮成雨傘水母photo credit: janelee 2014


Canberra North Watson社區中隨處可看到孩子們亂竄著向鄰居們要糖 photo credit: janelee 2014


Canberra North Watson不須特別告示, 孩子們可以安心的走在車道上photo credit: janelee LI 2014


Canberra North Watson photo credit: janelee2016


墨爾本Hulbert Street 每月一次的夏季鄰里街頭電影Source: ecoburbia


墨爾本每月一次的夏季鄰里街頭電影Hulbert Street Source: ecoburbia


Canberra North Watson POP- UP 街道音樂會 photo credit: janelee2016


Canberra North Watson POP- UP 街道音樂會 photo credit: janelee2016

社區需要營造,然而營造需要時間、酵素與有心人長期經營

“過多的太陽, 也許造成了沙漠。” 現代人擁有科技物質發達遠勝於以往,但在精神上的憂鬱疾病,是無可獲知的原因,因此可見物質條件上的滿足無法帶給人真正的富足。

當我們希望我們的社會能夠更和諧、多元與包容互助,但在我們真實生活著的社區中,卻是冷到不能再冷,陌生到不能再陌生的鄰里關係。都會區居住著許多因為就讀與工作機會,都無可避免的不斷往城市集中的家庭,社區營造這件事,更應發生在大多數人生活的都市地區。

從佔領街道這類社區pop-up類型的偶發季節性活動,去刺激當地社區的一些想法,然而在活動事前與居民溝通參與式設計工作坊,透由居民們真正感興趣也覺得有需要的活動設計,去引發大家的互助付出,這些需要時間的觀察與醞釀發酵,是一個急不來的過程。

人與人之間渴望連結感,在這樣類型的活動中可以看出,大家的臉上彷彿都像冬天被暖暖的太陽照上心頭的燦爛。

從知名童書到澳洲真實社造經驗,我們可以學習到在一塊鄰里間,居民都可觀察得到的空間場域 (可能是一塊大家都會經過的空地,或可能是大家屋前的街道)。由計畫性的偶發活動,幫助住在居住在同一條街坊或街廓的居民們彼此的熟稔,空間地點與尺度,經營內容,都是重要的關鍵點,最終是希望能夠幫助居住在這社區裡, 彼此間如傳統鄰里自然的互動彼此問候甚至進一步互相幫忙。從澳洲經驗來說,如此類型的pop-up street events是當代多元社區營造的一帖好酵母。


[one_sixth padding=”0 20px 0 0″][/one_sixth][three_fourth_last padding=”0 80px 0 0″]Janelee Li

“Cogito, ergo sum” 學習永無止境,期能在不斷探索當代永續概念中,串起多元文化之間彼此的正向交流,共同打造怡居新視界。

作者的其他文章[/three_fourth_last]

“Cogito, ergo sum” 學習永無止境,期能在不斷探索當代永續概念中,串起多元文化之間彼此的正向交流,共同打造怡居新視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