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工作坊—台南公園周邊社區的綠角落踏查與綠生活圈願景(上)

撰文:吳比娜/研究調查:台南社大地圖工作坊(吳比娜、李佳蓉、廖幸華、王複蓉、郭恆安、楊中平)

台南公園今年屆滿一百歲了,這個台南最老的公園,裡面有珍貴的文史遺跡,也有豐富的老樹聚落、動植物生態。在各種關注台南公園的行動中,也有一群台南社大「地圖工作坊」的師生,透過三學期的課程,展開台南公園鄰近社區的綠角落踏查,透過古今地圖的對照,指認周邊的人文景觀、綠帶、巷弄、閒置空間,與居民互動,發掘在地的生活議題。

隨著台北提出「都市生態綠網計畫[1]」,以及國際大都市提出「綠色基盤[2]」的概念,以開放綠地結合文化價值與歷史記憶,串連散步可及的綠道、自行車道。以都市中已存在的公園綠地為中心,延伸增闢綠廊或行道樹予以連接,深入社區綠角落、生活綠點,讓自然生態的面貌,重現於城市中,更豐富居民生活的樣貌,我們也開始想像台南公園的再生,以及周邊的綠色生活願景……

一、從古地圖閱讀的環境紋理

  1. 台南公園蘊含的古水文與地貌

台南市區有多條河流流經,台地因河川切割而有起伏平緩的小丘,如今這些河流多被掩蓋在城市發展的面貌下,然而在台南公園一難得的開放空間裡,卻可讀出古水文的痕跡。在百年歷史地圖中[3],文元溪水溪即流經小東路地下道凹陷處,流經燕潭,再向西北流注入台江內海。如今燕潭旁貌不驚人的小溪,就是文元溪的古河道。而直至今日,公園以西、以北地勢較低,有相當大的高低差,寮內近二中圍牆側、兵工廠西側、民德國中都有暴雨時淹水的問題,反映出舊時的地勢走向。

圖1:文元溪的古水文地形
現今的文元溪河段
  1. 公園周邊社區- 百年巷道通幽

清代的大北門城舊址也位於公園內,當初從永康、新市、善化、玉井等地來的米穀,都要經此運輸再集散。挑夫旅人在此交易、休憩,今日小巷內的福隆宮,從廟埕到火車站圓環,四百年前是重要街市,有市仔頭之稱,是著名的「米市」,今只是一條窄小安靜小巷。

一般對於火車站周圍的印象,是人車嘈雜,可是實際走進公園里內部住家小巷,裡面卻其實整潔、安靜,植有花花草草,不同於大馬路的擾攘,這些適宜散步的小巷,竟有多條出現在百年以前的地圖上!串連著西華堂(台南最早齋堂)、福州公廳(清朝福州人來台落腳聚集地)等地點,顯示著古老的社區紋理。

圖2: 大北門城內的百年巷道
  1. 舊城郊地帶- 留白之地的兵工廠

在台南公園對面,偌大的兵工廠為一空地,也是市區不可多得的開放空間。其實在清朝時期,兵工廠現址就是總鎮兵署,日治時期也沿用為軍方用地,因為未被開發,得以保留很多歷史紋理,由於是延續自清代的古老營區,坡上留有蓊鬱的林木,蜿蜒的溝渠。據長德里里長曾做訪調,地方充滿傳說與故事,山埔頭荒塚、糖安宮的義俠鄭阿相、白龍庵遺址、還有乞丐寮的舊說(是城牆邊城鄉移民的聚落),這些豐富的文史遺跡,還尚未被充分調查過,多已殘破或消失不存。

今日在兵工廠周圍有崇安街(舊稱總爺老街)、自強街(大銃街),為連接大小北門進入府城的重要通道。古時小北門城外,皆是魚塭,而兵工廠位於城牆邊緣地帶,則留有坡度起伏的開放空間,與府城中心的市街縱橫截然不同,此區具有城郊邊界的特質。

圖3:舊城郊地帶的兵工廠。圖資:台灣百年歷史地圖,台灣府城迅速測圖,1896年
圖4: 一直到1945年,西門路以西仍有大片魚塭,公園以北亦有大片為開發之土坡、果林。圖資: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美軍航照影像,1945年

 

  1. 圍繞公園的日治時期文化資產

日治時期,引入西方城市的規劃概念,在台南城北建立了公園,並沿著台南公園周邊,設立了台南中學校(今台南二中)、花園小學校(今公園國小)、台南高等工業學校(今成功大學)等公共設施,原本城北空曠荒地轉型而為環境清幽、交通便利之新發展地區,逐漸有文、武官舍聚集,兵工廠旁設有步兵官舍(今三二一巷日式宿舍區),公園旁還有頗具歐洲風味的偕行館(軍方賓館),新台南驛(火車站)。

至今台南公園周邊,日治時期的建築林立,從台南公園,連接到小東路、東豐路、公園南路,都被劃設為綠帶與綠園道,環繞市區,反映了日人城市生活的想像。

圖5:日治時期台南公園周邊的重要設施。圖資:台灣百年歷史地圖,台南市內地圖,1940年
圖6:日治時期規劃環台南城市之公園與綠帶。圖資:台灣百年歷史地圖,台南都市計畫圖,1941年

二、從踏查與訪調理解今日公園周邊社區的議題

從清朝時期的城牆包圍的舊城,到日本人規劃現代城市的雛型,在1917年成立公園,光復後稱為「中山公園」,成為很多老台南人兒時共同記憶的遊憩空間,與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2001年改名「台南公園」,是台南重要兼具生態與文史價值的開放公共空間。

從古地圖瞭解台南公園的區位的環境特質後,我們從公園出發,延伸對周邊的想像:綠道、綠廊如何延伸?綠生活如何可能?又如何跟地方特色結合?我們指認區域裡樹木、步道、廣場、古蹟、文史景點、閒置空間的分佈情形,觀察與紀錄民眾的活動(步行、停車狀況),感受巷弄的氛圍與空間模式,試圖與居民、訪客互動,瞭解他們對對休閒空間、社區環境的看法。透過三個學期的訪調,初步匯整出八項地方課題,並就法規、規劃層面,討論其挑戰與潛力。

  1. 公園使用超過容受- 生態保育與休憩使用間的衝突

百多年來,台南公園累積樹種繁多,是台南市中心最大的一片都市綠肺,也是台南市老樹最集中的綠蔭空間,全台南市列管珍貴樹木有254棵,台南公園內就有69棵。近年來,卻因為棲地惡化、感染病菌,陸續有鳳凰樹、羊蹄甲、榕樹、銀樺、雨豆樹等相繼得病死亡,其中羊蹄甲死了三十多棵。

其中很大一步的原因是人為因素,為了休憩使用,公園的新增設施裡,硬鋪面過多,包括柏油道路、地磚、水泥鋪設。舞蹈、球類、體操等運動社群太多,活動範圍與植物無區隔,如樹下私劃線的十餘個羽球場,造成土壤過度踩踏硬化,直接影響植物棲地,也引發了護樹團體與運動團體間的衝突。

運動社群要求休憩權本身無過,可能的根本原因,也許反映著生活環境中開放空間缺乏的問題。台南的公園綠地長期不足,都市計劃法規定為公園綠地應佔面積的10%,台南北區的公園綠地面積劃設卻僅占3.61%,每人所享有的公園綠地面積僅1.87平方公尺[4],可思考區域內綠地公園、休憩設施增加的必要,以紓解台南公園的壓力。

圖7:台南公園羽球場概略調查 圖資:Open Street Map Taiwan
  1. 公園周邊社區綠色資源- 未被重視日益流失

公園周邊社區,長久以來有許多老樹、行道樹,串起綠廊讓鳥兒休憩與行人遮蔭,長期閒置的公私有土地也綠樹成蔭,是社區難能可貴的綠角落。但因為土地售出、道路開闢、私人開發、或土地擁有者的砍伐,已不存在。

社區綠角落 樹木砍伐前 (左) 砍伐後(右)

如原本成功路22巷有一棵超過百年的老榕,所在位置舊地名為福州公廳,是清朝福州人移民來台的落腳聚居之地,然而在土地售出後被建商移除。近年國有財產局出售一塊位於鄰巷的公有地,其上也有一棵超過八十年、樹蔭濃密的老榕。在踏查過程中社區參加者表示,當看到「土地售出」的牌子,心裡感覺憂傷,覺得樹木又不保了,希望能有溝通機制,建商在開發之時,也能為社區保留老樹。包括兵工廠老樹群、公園國小行道樹、西華堂的老樹、公教人員福利中心廣場樹木等,以及鄰里巷弄的綠點,有串連成社區綠廊的潛力,但因為公部門與居民對於社區綠色資源欠缺意識,往往在不知不覺中消失。

社區老樹,在已售出土地的鐵圍籬內
居民在圍籬外,關心社區綠色老樹的未來
  1. 閒置空地荒廢,造成公衛問題

公園周邊有多塊閒置公有地,包括兵工廠、北門路鐵道側的預定公園用地,都荒廢未經開闢。過去此區因為鄰近火車站,日治時期有許多機關、日式宿舍用地,光復後留下許多大面積或零散之公有土地,主要是國防部所有(如公教福利中心)、或由國有財產局管理,許多零星屋舍、空地,多為窳陋,應思考其於社區中應用方式。

103年「變更臺南市主要計畫(第五次通盤檢討)案」計畫書中,針對規劃休閒遊憩設施不足提出建議,期能檢討閒置公有土地,於適當區為變更為鄰里型開放空間; 或調整不合時宜之公共設施為公園綠地,以補足休閒遊憩設施面積。巷弄裡的閒置私人用地,則多用鐵皮圍起、鋪上水泥或雜草叢生造成公共衛生隱憂、治安死角。

這些公私有閒置地,在建築物開發興建以前,若能先營造為鄰里型簡易綠地,應能紓解台南公園的使用壓力。若政府能給予私人用地做為暫時性開放空間之獎勵[5],提供誘因,或與相關部門進行橫向溝通,可改善開放空間不足之議題,亦可預防空屋空地登革熱病媒蚊孳生。

圖8: 公園周邊公園里閒置公私有地調查
  1. 兵工廠與公園周邊排水的問題

隨著城市硬鋪面的增加,公園周邊的地形高程差異,造成公園以西、以北的淹水問題。特別是氣候變遷下,短時間的強降雨,使城市排水系統無法及時把水排掉。兵工廠日治排水設施已被不透水表層覆蓋,鄰近之長德社區飽受淹水之苦。而在公園北邊的公園北路88巷也會淹水,一方面是順著文元溪排下來的水,一方面是從北門路順著南二中的圍牆進到興北里。

根據台南市水利局提供公園周邊雨水下水道系統圖,兵工廠處的雨水下水道和箱涵都尚未施作,工程設施不但成本高,因為地形高差甚至會造成箱涵高於道路,排水效果有限。因此,淹水防治應以古水文所造成的地理環境為基礎,增加區域的綠地面積、土壤透水面積、滯洪池設施,以整體思考來解決淹水問題。

圖9:兵工廠與公園周邊地勢分析與雨水逕流流向
  1. 舊城邊緣社區聚落的更新與保存

台南公園周邊社區位於舊城的北緣,以往是比較荒僻的地帶,例如兵工廠旁的糖安宮聚落、公園北路以北的寮內聚落,都自成一「城中小鎮」,以廟為中心,周圍設有五營,住屋有極為獨特的空間樣態,社區也有豐富的文化、口述歷史。

聚落出入口巷道窄小,車輛較難進入,但這也維持了社區寧靜的氛圍,不受商業侵擾,鄰里間關係較為密切,居住者多以老人、小孩居多。然而因為建物老舊、人口老化,也都面臨整建、維護問題,以及托老、安置等需求。

新建案的量體、開放空間留設、停車動線,即便都市設計審議制度把關,往往欠缺與在地居民對話,難以讓老社區的紋理與都市更新之間取得平衡。如何在維持社區既有網絡架構下,保留空間元素,顧及原有住戶的權益,提升環境品質,應為生活圈整體的課題[6]

聚落入口
  1. 交通混亂、動線阻塞,行人的步行環境不佳

台南公園由於臨近火車站,車流量混亂,騎樓、人行道都易被佔用停車,機車停進小巷弄,車輛於窄巷迴旋,進逼住家,讓老人與小孩戶外的活動空間充滿危險,廣場空間也被佔用,為了擋車放置路障,讓行走的動線不連續,也欠缺休憩空間。

我們與公園里共同進行「友善人行巷道踏查」,檢視社區的人行環境,社區參與者表示:人們隨意停車,車輛無管制,當騎樓不暢通,人必須走到馬路上時,易造成車禍。特別是老人、殘障人士、拖行李的背包客,行的權利沒有被照顧到,需要更好的人車分流管制與空間規劃。

公園裡友善人行巷道踏查
巷弄內生活空間中停放的機車
  1. 台南公園周邊的文史資產亟待訪調與維護

在台南公園西北邊巷弄,仍可看到珍貴府城舊城牆遺址,西南方的總爺、大銃老街巷弄一帶,相較於知名的神農老街、五條港區,此區域的歷史氛圍較為寧靜典雅,在羊腸老街裡,潛藏有廟宇、古井(烏鬼井)、醬油間、大腸街、牛車路、市場、老屋等。很多遺址都已煙滅,卻訴說著一段隱藏而較少為人知的府城北區歷史,結合近日特色店家、文創小店的進駐,充滿隱藏版的北區生活魅力,值得做更多的人文訪調。

長德里里長在訪談中便提出,若能有步道串聯三二一巷藝術聚落、兵工廠的公園綠帶、新興特色小店,引導民眾探訪北區老街區的文史遺跡,將有可能帶動舊市區的活化,重新去發展地方產業,或引導居民關注自身社區營造。

圖10:兵工廠舊址潛藏的人文遺址 圖資:台灣百年歷史地圖,台南府城內外略圖,1900年
圖 11 兵工廠南側潛在文史景點
圖12 兵工廠南側老街
  1. 東南亞移工的休閒遊憩空間的形成

在訪調公園議題中,一定要注意到的是台南公園新的使用族群- 東南亞移工。台南市有五萬七千名來自印尼、越南、菲律賓、泰國的移工人口,台南公園周邊因交通便利,是重要的大型聚會、休憩地點,有些甚至遠從外縣市而來。每到假日,公園裡有一群群的移工散步、野餐、彈奏樂器、拍照,成為台南公園最主要的使用者。公園南路側也衍生了許多東南亞的餐廳、雜貨等店家,成為台南市最具異國風味的區域。

我們藉由協助公園里活動中心舉辦「藝術小客廳」展覽,有一個「有朋自東南亞來」展區,呈現著移工書法、照片、生活化字句,讓里民慢慢感受到移工的文化呈現。目前也有青年團體在台南公園推動「地板書桌」、「一人一菜」等台灣—東南亞交流活動。如同台北市成立外籍勞工文化中心,期待在公園周邊有更多友善移工的設計與服務,台南公園一直是屬於大眾的公共空間,在未來,也包容創造著新族群到來。

公園里移工書法展與週邊店家

[1] 台北市政府新聞稿 http://tcgwww.taipei.gov.tw/ct.asp?xItem=119025656&ctNode=82924&mp=108051M

[2] 邱秉瑜,“把公園綠地串在一起!看倫敦如何強化城市綠色基盤”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7885/1128311

[3] 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台灣百年歷史地圖」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

[4] 資料來源:民國103年「變更臺南市主要計畫(第五次通盤檢討)案」5-13頁

[5] 《臺南市空地空屋管理自治條例》第6條僅提及:「本市空地提供政府機關使用者,無償使用期間免徵地價稅」,尚無進一步獎勵綠美化、綠空間營造機制。

[6] 在未來,糖安宮聚落因忠義路打通,可能遭到拆除,寮內聚落,則曾於十餘年前推動居民自主都更的提案,但仍無適當的法規機制得以輔導社區。

系列文章:地圖工作坊—台南公園周邊社區的綠角落踏查與綠生活圈願景(下)

 


[one_sixth]
[/one_sixth][three_fourth_last padding=”0 80px 0 0″]吳比娜

台大城鄉所、哈佛公共政策與都市規劃碩士,合譯有《反造城市:全球非典型規劃術》、《明日的農場》等書,喜歡從事都市研究、寫作,現為社大教師,與在大街小巷趴趴走,嚮往營造更理想的生活環境。

 

著有《在留白城市散步》《尋訪台江古早味》,合譯有《明日的農場》等書,喜歡大街小巷趴趴走,嚮往營造更理想的生活環境。從在城市散步,希望趕快到城郊農場去耕種~
背景是台大城鄉所、哈佛公共政策與都市規劃碩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