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看城市中的弱勢議題

文:一心

 

幾個月前,路過華山,正好遇上紀錄片影展,選了兩部片,湊巧地,兩部都與城市中的弱勢者相關。

第一部片名是《 Something Better To Come  》,主角是住在莫斯科外圍垃圾場的金髮十歲小女孩尤拉。尤拉跟著媽媽住在垃圾場,以撿拾垃圾換錢過活,喝著拙劣自釀的私酒,沒有上學,同儕間自有一套遊戲人間的模式。直到小女孩在十七歲時懷孕,在醫院生下小孩的那一天,尤拉不希望小孩跟她一樣在垃圾場中長大,所以將小孩獨自留在醫院。這部片名很能代表這群人的心理狀態,總希望離開這個又臭又破爛的地方(尤拉在24歲的時候終於搬出垃圾場),但怎麼離開?離開後如何重建生活?這些疑慮是始終踏不出去的原因。一位同樣住在垃圾場的中年婦女,向導演道出了他們在城市的處境:「每當我們上了公車,大家的眼神好像把我們當做蟑螂。」

第二部是《流浪型男攝影師》(Homme Less),五十多歲的Mark,是位遊走時尚圈的平面攝影師兼模特兒。Mark 年輕時曾是名牌服飾的男模,也曾多次登上法國版《Vogue》雜誌,還曾在《慾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第一季中,飾演凱莉朋友的花心男友的角色,但誰也不知道帥氣迷人的他會是流浪漢。每到夜晚 Mark 會偷偷回到一棟公寓的屋頂,在水塔旁邊的小角落棲身,用果汁瓶當尿桶、用塑膠帆布當防水棉被。為了維持平日的光鮮亮麗,他加入健身房會員,利用健身房洗澡、燙衣服、使用儲物櫃。Mark的薪水扣除保險費、生活費後,完全沒辦法讓他租屋,而他也無法離開紐約,因為深怕離開後,工作機會更是微乎其微。

為什麼這群人好手好腳不去工作呢?這應是一般人對於街頭流浪漢的想法。流浪漢真的是因為懶散,造成自己無法在城市中覓得一塊安身之地嗎?而若我們一直幫助遊民,只會讓他們變本加厲嗎?

說來慚愧,自己是在去年才開始思索弱勢的議題,而這扇門是從購買『大誌雜誌』後打開的。大誌雜誌將一本雜誌的一半收入直接做為販售者的營收,而販售者是與他們合作的弱勢者與遊民。目的是讓弱勢者與遊民有穩定的收入,進而改善生活,不用露宿街頭。看著他們,開始了解自己可以在冬夜,有一處安穩的所在、有舒適溫暖的房間、或手握一杯暖茶,這些微小幸福,可能不是因為我努力而得到的,而是因為我幸運。古諺說:「天有不測風雲」,或許某一個不順遂、某一次大災難,難保會不會連生存的基本條件都失去了。所以,弱勢是一種任何人突遇不順遂的時候,都有可能陷入的一種狀態。

公共電視的一部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正可說明這個概念。蔡燦得在劇中飾演一位年輕媽咪,帶著三個年紀約八歲到五歲的小孩,因為先生欠債跑路,年輕媽咪在付不出房租的狀況下,只好帶著小孩到公園露宿,而小孩必須撿拾寶特瓶,以換取食物。

還記得前陣子,某位議員提出要將萬華的遊民載到陽明山安置。研究權力與空間的法國學者傅柯,就指出中世紀歐洲人使用『隔離城市』(quarantined city)作為控制瘟疫的方法,藉由執法權力把痲瘋病人從一個空間中排除,這種把人民一分為二的方法(瘋癲/心智健全、正常/反常),是對於『純淨社區』的建構,藉由紀律規範人們。因此,不難發現,擁有權力的人,或認為是心智健全者,對於城市中出現非我族類的人們,第一反應就是動用警察權驅趕他們,而不是以人性的角度,嘗試與其共存。

這一兩年,越來越常在街頭上,看到背部佝僂的年長者,在街上撿拾紙箱或回收物。香港也開始出現“麥難民”,流離失所的人們,到了夜晚會去24小時營業的麥當勞睡覺休息。未來,台灣隨著老齡人口越來越多,會不會有更多的年長者的生存狀況受到威脅?而青年失業率一直不斷提升的臺北,遊民年輕化的問題真的不會發生嗎?若狀況持續下去,我們仍要以冷漠的、在我們建構完整的『純淨社區』中過著我們的太平盛世嗎?

在國內、外,都有社會團體開始關心弱勢生存的議題,除了前面提到的大誌雜誌外,也有設計專業者,透過設計巧思,讓城市開始洋溢一絲絲溫暖。

例如在丹麥哥本哈根就推出貼心的垃圾桶設計。在原有垃圾桶的側邊,裝上三個架子,以方便民眾將寶特瓶直接放置在架子上,而非丟到垃圾桶內。如此做的好處在於,方便有需要的民眾可以直接拿取,無需再翻搗垃圾桶後才能取得,這樣也可維持收集寶特瓶者的尊嚴。

從電影看城事 02 從電影看城事 03
(照片來源:KBHpant

另外,英國建築師 James Furzer. 以取名為 pod 的作品獲得“Space for New Visions”競賽的首獎。這個作品主要為無家可歸者提供一處庇護空間,Pod 可覆卦在任何建築外牆,不影響建築結構。設計師 Furzer 說:「他並不是要試圖全面解決城市中的遊民問題,而是試著踏出第一步,讓大家一起思考可以如何在人們最無助的時候,幫助他們一把。」

從電影看城事 04
(照片來源:James Furzer.)

《流浪型男攝影師》(Homme Less)的導演 Thomas Wirthensohn 在官網中寫到:「當一個人符合遊民的條件,我們通常會本能地保持距離,好像他們的失落是一種傳染疾病。我們也會憐憫地丟給他一些錢,但卻劃了一道堅實的界線,區分他們“不正常”與我們的“正常”。我們待在舒適圈,並深信他們的遭遇不會發生在我們身上。但當我們也面臨失去一份工作、失去家園,我們會不會就稱無家可歸為正常了呢?」

每每在大誌販賣者手上,獲取一份雜誌的同時,看到的是他們對於維持基本生存的渴望與努力。我們之間存在的不再是一道牆,我們都是同樣追求安穩生活,如此而已。

從電影看城事 05
可愛的大誌雜誌販售者,在過年期間還會準備糖果招待客人(照片來源:一心)

 


一心
一心
從法學院轉到念設計,從大學時代的翹課王到開始念博士,從認真工作的上班族轉為天真無邪學生族。時間開始有彈性,想在敲敲鍵盤中,敲敲腦袋也敲敲不同扇門。
作者其他文章

 

cc-by-nc-nd-88x31
本著作係採用 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4.0 國際 授權條款 授權
轉載時請明顯標示眼底城事及本文作者,與眼底城事網站連結

 

從法學院轉為念設計,從大學時代的翹課王到開始念博士,從認真工作的上班族轉為自由自在的SOHO族。時間開始有彈性,想要敲敲鍵盤,敲敲腦袋,也敲敲不同扇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