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街道解碼.有味道的街道生活

文:Ming-Jen

今年(2016)5月4日是 Jane Jacobs 的百歲誕辰,談到街道活力的要素,很難不聯想到這位捍衛街道生活的城市保姆。在《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書中,特別提到街道是城市的靈魂,透過人行道與鄰里公園的觀察,了解一個城市具體生活的意涵。

街道是建構起現代城市文明的基礎,歷史上承擔起交通運輸的商貿功能,也形塑了主要的城市特徵與個性。透過街道和城市建築形成的介面,我們認識、探索、瀏覽、遊戲其間,這是城市公共領域的重要性,也是市民社會中街道扮演的主要角色。

美國東岸城市印象深刻的街道

街道常常代表了城市的形象與名片,傳遞了一座城市的個性與待人處事的細節。在此舉幾個大家而熟能詳的城市為例;提起紐約曼哈頓,這座不夜城的活力總是讓人迫不急待的想親臨,卻也常讓人又愛又恨百感交集。不管怎樣,百老匯大道上的那創意永不熄燈的戲劇演出或是第五大道上的奢華名牌代表必定是旅客到訪的目的地之一,也占滿了人們記憶中似乎是那個城市的唯一回憶。這種在資本主義下文化與商業完美結合,總是有點自持甚高的驕傲。近幾年,百老匯大道上的幾個主要道路交口,在紐約大興旗鼓的街道改造下,不是封街轉為城市廣場就是縮減車道數量(目的是改善交通),改變過去以車優先的概念,把街道空間還給了行人。

1
時代廣場的街道改造(照片來源:http://www.earthpowernews.com/humans-make-comeback-battle-cars/

2
百老匯大道上的街道轉型(照片來源:http://www.pps.org/reference/broadway-boulevard-transforming-manhattans-most-famous-street-to-improve-mobility-increase-safety-and-enhance-economic-vitality/

街道也可以與政治掛靠。每個國家的首都總有條主要街道是集會遊行、新聞媒體排隊、遊客爭相拍照的地點。華盛頓特區內,從國會山莊到白宮約兩公里長的賓州大道,除了美國總統四年一度就職典禮上,遊行揮手致意所展現的政治象徵與國家形象,白宮前的賓州大道那道風景也是全世界眼睛關注的焦點。

3
美國總統就職典禮(照片來源:http://photo.sf.co.ua/id109

美國最古老也最有歷史的波士頓,也有令人流連忘返的城市街道空間。後灣區(Back Bay)商業與藝術兼顧的紐伯利街及林蔭公園大道的始祖-共和大道(Commonwealth Avenue),連繫了波士頓中央公園與翡翠項鍊公園體系,把現代格子狀街道與歷史文化要素做了很好的結合。

波士頓還有美國最古老輕軌系統行駛的街道空間,除了年代久遠效率有待改善外,人與街道在時間的琢磨下那種熟悉的味道與熟練其實也是波士頓的ㄧ種魅力。波士頓也有老城區,那裏的街道與城市肌理是讓你沒有導航一定會迷路的那種,在這裡有趣的是街道的寬度沒有因為從馬車換成汽車後而寬了多少,那種蜿蜒取折的街巷反而因為現代建築的高聳而更加強了些。

4
紐伯利街的宜人尺度(照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Newbury_Street

5
林蔭共和大道冬季點燈(照片來源:http://weekendpick.com/best-places-to-see-christmas-lights-around-boston-top-ten-picks/

6
老城區內曲折的街道(照片來源:http://citytank.org/2011/07/13/boston-the-best-city-for-walking-in-the-usa/

從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角度,好街道的要素需從哪些方面思考?

上面提到北美的幾個主要城市成功的街道案例,也是19~20世紀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的產物。成功的街道空間從規劃與設計的角度可簡單舉列以下幾個要素:舒適的尺度、反映當地文化特色、結合商業辦公與居住的混合使用、配合大眾運輸形成步行為主的公共空間、節慶活動賦予難忘的城市記憶、融合生態與當地景觀特性。

舒適的尺度包括街道(人行道)寬度與兩側建築的比例關係,好的尺度除了表現在空間的舒適性,也更能表現在視線上的溝通與身體上的感知。譬如街道上兩側商鋪活絡的聲音與人行道上人流的互動牽引,容易吸引駐足停留的好奇群眾。呈現當地的文化不全然是商品或是招牌形式上的再複製,如果可以對於在地產業文化有深入與堅持的推動,以有形或無形的意識形態導入軟實力,魅力且特色的街道應該有很多可能。

台灣街道富活力與創意的混合使用方式,其實是街道規劃與設計中面臨的現實挑戰。捷運所能提供的便捷性與乘載量及所帶來的商業效應絕對無庸置疑是活力街道的好幫手。相較下,公車系統常被抱怨不準點或班次不夠頻繁。這樣的不完美讓等車時間變成了促進商機的大好機會,也對街道活力的延續反倒有了正面的影響。

同樣在公共領域下,成功的街道上的候車亭、街道家具、腳踏車出租點這些針灸式的局部改造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華盛頓特區那條賓州大道上的總統就職遊行當然不是每條成功街道都可以說走就走的ㄧ條路,重點其實在街道上去創造(不)預期的大事件,就像我們記憶中總是那些片段的美好。最近策略性都市主義(Tactical Urbanism)總是在話題上不缺席,譬如世界上很多大城市的停車日(Parking Day)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短暫的把街邊的停車格打造成多種變化的可能性(咖啡座、棋盤、菜圃、遊戲場、瑜珈墊…等),試試水溫聽聽大眾的反應就是策略性都市主義的原始想法,很多時候真的要大膽嘗試才有那改變的機會,要行不通,當作沒發生也就煙消雲散事過境遷。

最後,生態與城市景觀相互融合的街道總是令人怡然舒適,從其他生物的出發點來看,我們的街道有時候是牠們噩夢,如果可以多層宏觀的去思考街道的使用,相信我們的幸福也可以是牠們的幸福。

7
Park(ing) Day(照片來源:http://my.parkingday.org/group/park-ing-day-nashville

8
街道設計結合雨水搜集再利用(照片來源:http://nacto.org/publication/urban-street-design-guide/street-design-elements/stormwater-management/bioswales/

沒有永遠完美的街道

其實,人算總是不如天算。即使把所有成功的要素都打包放在一起,常常也不能保證一個成功的街道空間就此發生。波士頓後灣區筆直的街道與美麗街道,現在可是波士頓的中心豪宅地段。很難想像其中幾條街道在70~80年代曾經是尋找豔遇或兜搭的風化區,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還經歷了改變車行方向與治安整治等大動作改造。前幾年,波士頓市政府更公佈了完整街道準則,讓政府各部門與設計單位有一個共同的參考基準。

再舉白宮前的賓州大道為例,筆者工作的事務所30年前有個難得的機會參與街道改造。比較當時設計前後的改變,很難想像美國首都那條重要的街道也有不能見市面的一天。30年來,聯邦政府的搬入佔據了大部分的鄰近建築,那種官衙式的建築態度,慢慢的也扼殺了這條街道的活力,過寬的街道也是根本的問題,總是常常少了那點人氣。30年後的今天,筆者工作的事務所又獲得了重新審視這條經典街道的城市介面與未來可能性,這一次,我們打算從更市民性的角度出發重新詮釋這條首都重要的城市空間。

街道畢竟是需要人去使用的。過去以車為主打造的街道空間必須從各方面重新調整。心態上,如果我們可以去相信我們的共同價值,透過共同的想像與細心呵護,街道可以是美麗動人的、有歷史故事的、喧囂有活力的、甚至可以讓我們驕傲的展示我們生活的軌跡。

9
波士頓街道準則(照片來源:http://bostoncompletestreets.org/


MJ

Ming-Jen
美國註冊景觀建築師,工作上專注在城市與景觀系統的互動。喜歡挑戰與解決問題,卻常在直覺與理性之間拔河。1/5的時間在路上,享受旅途上可以不被打擾的異想空間。目前居住並工作在美國波士頓。

作者其他文章

美國註冊景觀建築師,工作上專注在城市與景觀系統的互動。喜歡挑戰與解決問題,卻常在直覺與理性之間拔河。1/5的時間在路上,享受旅途上可以不被打擾的異想空間。目前居住並工作在美國波士頓。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