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遊戲:2019最棒的兒童節禮物

文/圖:曾威舜

2018年的新生兒出生首降至19萬人以下。人口成長的比例差距,是全球面臨的大問題。以健康行為科學的生態理論(Bronfenbrenner, 1989) 而言,兒童要有健康的發展,「環境」與「互動」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換言之,不只是育嬰補助、母乳哺育推廣等福利政策,臺灣的兒童友善環境還有成長的空間。軟硬體的升級,也就是政策面、福利面、醫療面、文化面、居住與活動環境等,多方面的加乘效應造就一個兒童友善城市。兒童權益的重視,即是一個關鍵的指標。

基於兒童權利公約第31條:兒童有從事適合年齡之遊戲和娛樂活動之權利,他人需提供娛樂及休閒活動之平等機會。特公盟與職能治療師共同努力的,是保障兒童「遊戲權益」。這不只是有一個很多遊戲設備的場地,而是營造一個兒童「友善遊戲環境」。

為此倡議,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順利地爭取了三場的街道遊戲。期盼藉此凝聚及喚醒大人的童心,以及對於兒童遊戲的重視。3/30限定的街道遊戲場共分6區,體驗區、幼幼區、彩繪區、紙箱區、泡泡區、木工區 (我喜歡稱之:敲敲打打區)。

身為職能治療師的筆者,當日有幸參與成為該場次的工作人員。由於孩子的笑聲不斷,讓筆者也忍不住好奇心,抽空去全場觀察所有孩子的遊戲表現。我只能說,對於支持並帶著孩子現身參加的家長,這真的是今年你們所給予最棒的兒童節禮物了!

體驗區

正因為是倡議兒童遊戲權益,相信一定對於此議題有興趣,但當日無法參加的家庭。以親子友善和可近性的出發點,在入口區設置了紙箱與彩繪的體驗區。

對於兒童而言,必須要有體驗且可以操作的感受,啟動大腦的遊戲力。對於部分家長而言,有實際的物體操作與孩子互動,這種烙印在大腦的畫面,深刻覺得「參與爭取兒童遊戲權」並非遙不可及的夢想。所以在入口區的體驗區,是初次街道遊戲的經驗建立。也透過小規模情境的練習,配合從外圍觀看其他人遊戲的視野,讓街道遊戲在家長與孩子心中萌芽。

讓當日無法參加的家庭也能參與的體驗區

彩繪區

地板上有揮灑各色畫筆的痕跡,或為線條、或為圖案、或為路線。看得出來,那些自行開始遊戲的孩子,發現了孩子王作畫的「線索」,呼朋引伴或找家長一起跳房子、走迷宮。甚至發明了自己的遊戲規則,告訴家長要怎麼玩。而比較沒有類似地板遊戲經驗的幼童,可以看到家長彼此討論了起來,試著討論回想並教學那些自已兒時的遊戲方式。有趣的是,重啟家長的遊戲力並不難,透過回憶的觸發,彼此都能共融的一起遊戲,「玩」是沒有年齡距離的。

提供適度的視覺或環境線索,可以啟動孩子的遊戲經驗,並在互動過程中進行溝通、等待和觀察。跳房子與走迷宮,需要挑戰孩子的平衡、跳躍與視動整合能力。更重要的是,不需要大型的器材,只要一個空間、幾個顏色,大小朋友都可以玩在一起。這也只有在街道遊戲的情境之下,透過群聚效應而產生共融共遊。

彩繪區共分為兩種形式:蠟筆區和水彩區。兩個不同的彩繪形式,讓兒童感受與發揮不同的感官與肢體表現。室內遊戲較無法設置的,是那超過5公尺的白色畫紙,也因為是在室外,孩子可以盡情揮灑色彩、盡情發揮那不被空間限制的想像力。在街道遊戲的優點之一,就是一定會用髒,在沒有害怕、指責、設限的情境作畫,創作的過程是連續且相關的,對於孩子的敘事結構建立有很大的幫助。而且不只是平面的,當繪畫區變成繪畫牆時,更能挑戰孩子的手腕運筆,或坐或站的選擇自己適合的繪圖區,產生不同年齡層的共融遊戲。並結合戶外天氣的情境,例如雨後、烏雲、太陽等培養觀察力,有的孩子發現遊戲場地的背景(台北地標101),驚嘆聲的此起彼落之間,孩子們一同歡笑與溝通,在互動中共同完成畫作。

水彩區更是想像力與創造力爆發的空間,使用各種工具例如:水彩筆、蒼蠅拍、海綿、菜瓜布、蔬菜印章等,甚至連輪胎都可以變化出各種點、線、面的揮灑藝術。如同蠟筆區,水彩在揮灑的過程,在街道遊戲時更不會受到限制,孩子可以盡情的使用大小肌肉、用力拍打畫紙、大筆作畫、連續蓋章等,甚至將自己的身體變成作畫的道具,享受肢體創作和各種感官饗宴,有別於室內有限的空間,更能發揮自己的創作與遊戲想像。

創造遊戲線索的彩繪地面

紙箱區

紙箱是生活中常見,也是創作遊戲最好的素材之一。紙箱可以拼貼、組裝、成型、塗色等,遊戲方式非常多元。孩子可以在紙箱裡爬行,變成戰車般的履帶向前後退,因為要克服摩擦力才能啟動,必須發揮孩子的四肢協調和肌力。可以組裝成為騎士的盔甲、經典的恐龍、汽車或飛機造型,啟發2-7歲孩子的戲劇扮演遊戲(Dramatic play),促進心智能力的發展。而在街道遊戲的情境,有機會和同齡的孩子或年齡稍長的哥哥姊姊一起玩,啟發更具互動性、有主題的社會戲劇扮演遊戲。

在街道遊戲當天,工作人員做了恐龍、房子與城堡作為象徵,當孩子觀察到遊戲模板後,因為好奇與期待,自發性的想要做出或模仿類似的作品,因興趣而啟發孩子的「主動性」。透過和大人或同儕的合作、黏貼與著色,完成專屬的紙箱玩具的過程,孩子需要學習如何使用工具、立體結構的想像與落實等。紙箱成品的尺寸與遊戲方式,完全和室內不同的是,那到處分享作品的表情,建立孩子的自信心與價值,也因為要穿戴或使用全身肌肉抱著紙箱車子或盔甲,再重也不覺得累,是個很棒的體能活動呢。甚至我們也看到,開著紙箱車子的兒童,跨區跑到彩繪區的地板遊戲路線,盡興的享受扮演遊戲,也因為很驕傲的分享他的作品,進而同意邀請大人搭乘他的車子。無形之間,跨年齡的互動與共融就在街道遊戲中發生了。

立體結構的紙箱能組裝成各種遊戲道具

泡泡區

還記得小時候那追逐泡泡的時光?那一顆顆表面閃爍著光芒的泡泡,如魔法般吸引孩子的目光和動作。泡泡區的設置,讓孩子學習不同工具可以產生不同型態的泡泡,原來遊戲還有這麼多種的可能性。

而街道遊戲的泡泡區,有別於室內或一般遊戲場的玩法,採用工具與空間的互動,來賦予孩子遊戲的多元性。例如工具的種類,有腳踩式充氣桶、撈網、不同大小與圖案的泡泡造型器等,有別於只用口腔吹氣的小泡泡罐。孩子需要學習使用工具來配合街頭環境的變化,來製造各式各樣的泡泡,例如配合起風時,舉起造型器就可以有泡泡產生。沒有風時,揮動手臂就可以產生泡泡。根據環境的不同,孩子的大腦學習到問題解決能力,決定當下要選擇什麼樣的方式來遊戲。

另外,在街道遊戲玩泡泡,比起在室內有更多的玩法。例如我們可以踩泡泡、追逐泡泡、拍打泡泡、用泡泡接力等,不只是手臂動作,全身的奔跑、跳躍和協調等,都在挑戰孩子的動作反應與手眼協調能力。

與泡泡的互動可以讓孩子練習手眼協調的能力

敲敲打打區

木工區的素材有木板、木條、薄木片等,還有鐵釘、鐵鎚、橡膠輪胎、橡皮筋與膠帶等用來組合或變化用的媒材。與現有的兒童遊戲場相比,除了少見的鬆散素材(沙坑),孩子也較少機會能夠在室內接觸如此富有創造與操作性質的遊戲形式。

從木材的材質可以發現,當日所提供的素材,部分並沒有經過加工(邊緣仍可看到木屑)。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教育,在接觸遊戲的過程中,培養孩子的風險評估與受傷經驗的應對。該場地當然設有醫療站,雖不是刻意要讓孩子受傷,但在觸摸的過程,孩子可以感受到材質不同的觸感,進而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的加工,或是穿戴手套來進行操作。

看到孩子搭建城堡或秘密基地,搭建蹺蹺板、輪胎軌道、城牆等,培養孩子空間與操作的知能。操作中的學習,知識與技能並重,例如搭在彼此體重的蹺蹺板,需要使用幾個輪胎的高度與彈性才能夠負荷。或是木頭軌道的斜度要多高,才能讓輪胎順利地沿著軌道滑出。使用鐵鎚要敲擊多大的力氣,並且手眼協調的要敲打到釘子的正確位置或力道。都需要重複的練習與嘗試錯誤,才能在遊戲中學習基礎力學的啟蒙。

敲打幾根釘子,配合橡皮筋的套住延展,塑型成文字或圖樣,變成個人意象的小作品。大型建案在敲敲打打的過程,需要活動孩子的手臂與身體肌肉,學習使用適當的力氣與敲擊角度,才能省力且正確地將素材固定。和同儕合力完成的關卡,例如獨木橋、鑽爬迷宮等,滿足創造者的成就感,以及闖關者的冒險精神。從2D平面建造成3D立體的小小建築物,徹底讓孩子在嘗試中學習方法,失敗中累積經驗。

敲打與組裝的操作是孩子平日較少接觸的體驗

街道遊戲的重要性:重新賦能(empowerment)予兒童

從當天的兒童遊戲行為中可以觀察到,街道遊戲其實有別於一般兒童遊戲場的活動,主要在以下幾個決定性的重點。

1.同儕合作與互動
2.與環境互動
3.開放的視野空間
4.不受限制的玩法
5.半結構式的遊戲引導
6.以兒童為中心的遊戲尊重。

透過工作人員的事前準備、孩子王的引導,還有家長放手給孩子嘗試的機會,啟發全面的成長與歡笑,讓遊戲重新「賦能(empowerment)」給兒童!這不只是一場好玩的活動而已,同時也讓家長們看見兒童自主遊戲的能力與需求,期待之後能鋪陳出更多友善遊戲的環境。


avatar

曾威舜

職能治療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碩士。 喜歡攝影,參與創意活動與遊戲設計。身為一個醫療人員,在全民健康促進,兒童遊戲空間,無障礙友善環境,健康城市營造,親子互動賦權等領域持續努力中。
avatar

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

我們希望能凝聚更多人關心兒童遊戲權及表意參與權,兒童公共遊戲空間設計不該再塑化、罐頭化、品質劣化與低能化,大小公民和設計師、廠商、學界及公部門協力合作,一起要求並協助相關單位更完善規劃公共空間,親子友善基礎建設,逐步迎向兒童友善城市。

職能治療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碩士。
喜歡攝影,參與創意活動與遊戲設計。身為一個醫療人員,在全民健康促進,兒童遊戲空間,無障礙友善環境,健康城市營造,親子互動賦權等領域持續努力中。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