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社區綠點的參與式規劃,一堂直擊生活現場的公民課

文字撰寫:余亭儀、不完美原創工作室
照片提供:余亭儀、永和社區大學

改造基地:得和綠手指基地 [註1]
改造團隊:社團法人新北市知識重建促進會(永和社區大學)
改造主題:雙和綠地多一『點』



迷路.找路,看見「生態雙和」的願景

這一天,我到永和,要參加一場社區花園規劃與設計的工作坊。

聽說,在永和迷路是件平常的事,外來的人很難以直覺、常識辨識路名與方位的關係,生活在這裡的人,也把迷路當家常便飯了。我一路走著,走過老舊公寓密集錯落的街道,看著滿足日常生活所需的各型各類店家,好奇著永和人過著什麼樣的生活之際,有種眼花撩亂,眼看工作坊時間就要到,我果真迷路,要急著找路了。

消失的花園城市:永和的路密密麻麻

匆匆走進永利市民活動中心,有幾撮人充滿活力地交談著,也有幾個人獨自安靜地坐著,偶爾轉一下頭,看看這、看看那。偌大的場地空間裡,人和人之間的互動,自在地緩緩地,直覺地覺得這是一場已經運作得很有經驗的工作坊,置身其中,讓一陣找路忙亂之後的我,有一種放心。後來,我才知道這種放心,並非無來由,是其來有自的…

舉辦這場參與式規劃工作坊的是永和社區大學,它是台北縣的第一所社區大學(2010 年改制為新北市),打從 1999 年開辦,摸索著讓學習的實踐鑲入日常生活之中,由學員、講師、行政人員共同經營民主學校的辦學之道。在這場工作坊之前,永和社大耕耘地方已久,從中正橋下的溼地環境營造開始,之後又陸續啟動「123 社區種籽師資培訓計畫」調查雙和地區發展現況與課題,發展與社區合力改造社區空間等行動。繼而於 2010 年和社區空間專業者、社區達人共組「生態雙和願景聯盟」,不只著眼於永和現況、問題的瞭解,更提出對城市未來的想像,要讓願景來引導行動的發展。以「生態雙和」作為發展的主軸,從永和社大一路發展的脈絡來看,不只是說說而已的標語,而是要讓校務與課程發展、社區營造與公民行動,與雙和的城市願景相結合,一個更實際而有方向的行動里程碑。

生態雙和願景聯盟-「我們要無障礙的生態城市」行動

直擊現場:不同小眾利益的交織,在價值、願景的引導下突破重圍

工作坊開始了,推廣樸門永續設計有著豐富經驗的唐敏老師,將之前二次工作坊學員們的發想、討論,從專業的角度加以整合、形成具體的設計構想圖,這次是希望學員們可以再從生活者、使用者的角度來提供調整規劃設計的意見,然後確定後就準備動手施作了。沒想到,第一位發言的參與者,就引燃了討論的火花。

這位參與者聲稱帶著周遭居民的想法而來,對於空間改造後可能帶來的安全、噪音及維護管理問題表達擔心,也說了一些相應的訴求,但他的發言與前兩次工作坊所形成的共識顯然有些牴觸。接著,有人提出工作坊共識形成的代表性問題,一方面肯定那位參與者可以將切身想法提出,但也提到工作坊的學員組成並無限定是改造基地所在的得和里里民,並且若是得和里民才具有決策權利,誰能代表最後做決定的人?是否需全里里民出席?這些問題一提出來,後面便陸續有幾位學員從自己與基地的關係,提出看法。有人就是住在改造基地旁,有人是住在改造基地所在的得和里內,但與基地有些距離,有人則是住在其他里,但關心永和的綠地營造議題,與改造基地不同距離的關係,呈現著不同的關注。愈是住在附近的人,愈是關心實務性的問題,卻也有不同利益考量的角度:有人擔心自己的居住品質受影響,有人則是對於家有後花園充滿期待。一件事情,總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考量,眼看討論陷入僵局,甚至有人丟了話就轉身離開,引起現場一陣不滿的情緒,大家在這場參與式規劃的民主討論中似乎都迷了路,如何在不同利害關係人的在乎中,找到共同的出路,在這一刻遇見真實的挑戰。

唐敏老師細細聆聽參與民眾意見

在討論中,有人開始嘗試解套,把矛頭指向里長,請里長以一里之長,具有民意代表性的角色說說立場;有人說起這次改造計畫的源起脈絡,強調自己有所謂的代表性,並表達希望討論回到基地空間的規劃上;有人則要唐敏老師從專業者的角度說說公道話。種種的解法,好像都無法平息現場的焦躁,落入各說各話,直到永和社大的工作者出來說話。社大工作者婉鈴的發言,將原本聚焦在得和里改造基地的範圍層次,拉高到永和區地狹人稠的問題層次,說明這次改造計畫的目的在於讓永和區有更多的綠地被打開,讓更多人可以參與社區空間改造的討論,因此這次有不同意見參與是好事,不要視為是吵架、不要被嚇到。話一說完,現場緊張的動力狀態馬上獲得緩解,大家又開始了分組討論。

社大工作者從分岐中嘗試爬梳綠地打開計畫,居中協調

新北市政府城鄉發展局每年都會辦理社區規劃師的提案徵件補助,鼓勵民眾改造社區空間。永和社大自 2016 年起即提案申請補助,帶領民眾於中和四號公園內打造屬於雙和居民自己的香藥草花園,又與大新里合作認養社區閒置空間,透過參與式規劃工作坊,從無到有的打造多層次、混種、多年生植栽永續循環的樸門社區菜園-大新園圃。從一個綠「點」,到二個綠點連成「線」,2018 年主要改造得和里的閒置空間(以下簡稱得和基地),希望打造第三個綠點形成「面」,擴大影響力。

在工作坊的活動中,以得和基地的改造作為主要發展,更巧思穿插前面兩個綠點的基地現況觀摩與改善,嘗試串聯三個綠點,要讓參與者看見不同基地條件下的綠點樣貌,學習之外,更拓展民眾打造生態雙和的經驗與想像。落到社區生活尺度的綠點營造,民眾不再只是旁觀者、使用者,更是規劃設計、打造實踐過程的參與者。在有限的條件下,各種不同位置、角度的想法、意見,如何在討論的過程中被涵容;不同小眾利益的交織,如何在價值、願景的引導下突破重圍,在實踐過程取得最佳公益的平衡,身歷那場工作坊的實境討論中,我彷彿直擊了各種生活現場的交會,上了一堂真槍實彈的公民課。

一個幸福快樂的社區生活背後,與公民參與的難

短短的三個月,透過九場工作坊,永和社大帶著一群民眾,將得和基地一點一點的打造成型,一開始的那些紛擾彷彿消失無形,取而代之的是一群對生活空間有所想像的居民,自主而有動力地形成工作小隊,擔起後續維護管理的責任。

好像童話故事的結局,一個幸福快樂的社區生活就要展開。但看著永和社大工作者疲累的身影,想起最初得和基地的改造其實是有參與式預算的支持,執行的結果反而形成了另一個問題,因而需要再申請城鄉局的補助來打掉重練。我忍不住多問了一句:「永和社大為什麼願意來挑起這個擔子?」會問這個問題,是因為我可以瞭解社大工作者的工作繁重。雖然改造得和基地與永和社大的發展主軸相合,但不像香藥草花園、大新園圃二個綠點的營造,永和社大是發動者。在主導性高的狀況下,事情的發展也會相對單純,中途介入要收拾的爛攤子、要處理的雜聲不少,困難度是高的,我一方面佩服永和社大的願意承擔,另一方面也想瞭解在這選擇背後的思考。

於是,話說重頭…

時間拉回到2018年的5月,新北市永和區連斐璠議員撥出100萬議員配合款,與永和社大合作辦理得和社區(包含得和、福和、永元三個里)的參與式預算,透過公民提案、討論、投票的過程,要將預算用在社區的需要上。一共9個提案,選出了4個提案來分配預算,其中得和基地的改造案:「綠香得和,花現自然」更是得到第一高票,獲得30萬元的改造預算。這個空間改造的提案,某個程度也是呈現永和社大多年的培力成果。提案的核心成員長期投入社大課程、香藥草花園等參與式規劃、改造過程,對於打造一個有民眾意見參與其中、不同於樣版式公園的社區花園充滿期待,磨刀霍霍地想要發揮所學。投票結果也獲得高度支持,但公民參與的挑戰,是從獲得預算後才真正開始。

「綠香得和,花現自然」現場投票當日提案團隊合照

「什麼!我們為社區的公共事務費心費力,還要出錢弄自籌款,不要玩了!」、「30萬用完了,結果和我們當初想的差很大!」,和永和社大工作者對話,聽完他們從旁的觀察,我想最初提案的那些核心成員,心裡應該是這樣吶喊著的吧!從「生活周圍」、「社區」到「城市/社會」,不同的參與尺度,公民需要投入參與的強度也有所不同。過去,提案的核心成員或許曾積極參與永和社大辦理的各類課程、工作坊,認識願景討論、改造方案的共識形成與修正的過程。但當提案要落實為具體行動時,面對公部門,不僅對於行政流程要有所瞭解,更需要有能釐清公私思惟差異,進而溝通協調的能力;面對居民,也要有組織民眾在不同利益中共同合作的能力;而在基地的規劃上,除了民眾意見,若缺乏專業者進行基礎的評估、分析,再將意見整合,核心的設計願景與方向便難以呈現,而這些可能都是提案核心成員首次經歷、未曾想過的。

區公所發包、設計施工後的地貌

「參與式預算」,是讓民眾透過公民審議及溝通協調方式,將政府公共資源作有效合理的分配,立意良好,卻需要不同介面的相互配合與支持,才能讓公民參與之路走得順暢,發揮公私協力的效果。從得和基地的發展經驗來看實際的運作,由議員發動的「參與式預算」,民眾的提案需要回到原負責機關的運作機制去執行,而這之中有許多規定,甚至需要聯繫、協調的過程,卻充滿著社區居民要承擔起公民責任時,種種難以理解、感到茫然的難。例如:依現行規定,居民需相對提出一定比例的自籌款,對於居民而言可能難以理解為什麼自己付出時間、力氣,居然還要出錢,「參與式預算」不就是有一筆預算要讓民眾來想怎麼花就好了嗎?又例如:當社區居民決定放棄提案的執行,回到區公所既有的發包機制來運作時,儘管過程中也會諮詢社區居民的意見,卻會呈現居民想的與實際空間改造成果差很大的狀態,甚至出現衝突的情況,都讓最初的美意,在過程中產生了質變。而永和社大這樣一個相對於提案居民瞭解政府運作,類似中介單位的組織,在過程中沒有相應的角色、位置可以介入,也只能在問題紛陳、提案核心成員的請託下,進場力挽狂瀾。

和永和社大的工作者在對話中,回看整個實務的發展過程,包括:公民參與過程的許多門檻如何跨越、提案品質如何確保足以落實、公私對話協力的過程如何形成,過程中有許多需要相應的配套措施未能俱全,大家也只能在摸索中彼此碰撞。看著種種的狀況發生,永和社大的工作者沒有義務,卻承擔起了責任,透過申請新北市城鄉局的社區規劃師補助計畫,帶著社區居民重新經歷一個參與式規劃的完整過程,讓空間再次展現民眾參與的活力。而我不禁想著,當改造計劃順利完成,一個幸福快樂的社區生活就要展開之際,永和社大工作者那疲累的身影…

一起改造閒置空地成為「我們」的花園
得和綠手指基地影片

註1:本改造行動為不完美原創工作室策劃執行107年度新北市政府城鄉發展局主辦之新北市社區規劃師計畫。計畫中安排「社區教練」輔導機制,每組改造團隊分派一位社區教練從旁觀察記錄,並協助改造團隊完成實作。


avatar

余亭儀

個人簡介:從大學生時期到現在,不斷在經歷中探問:「社區是什麼?」,渴望得到好多好多有趣答案的好奇寶寶。現在在大學、社工教育裡找出路,有著想帶大學青年認識、親近社區的莫名執著。
avatar

不完美原創工作室

致力以社會設計的觀念投入街區營造和地方活化,發展民眾參與的方案,集結眾人力量共同解決議題。

個人簡介:從大學生時期到現在,不斷在經歷中探問:「社區是什麼?」,渴望得到好多好多有趣答案的好奇寶寶。現在在大學、社工教育裡找出路,有著想帶大學青年認識、親近社區的莫名執著。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