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西貢

文/圖:越南・胡志明的日常生活觀察

熱愛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如我,有一段時間,很常坐越南的公車前往西貢市中心。從居住的地點出發,揹著家當,踩過碎裂的人行道紅磚,穿越沒有紅綠燈、斑馬線的道路,抵達公車站牌。一路上得隨時繃緊神經,既要注意與你擦肩而過的機車,還得提防他們是不是飛車搶劫,耗費不少精神注意周遭環境。除此之外,天氣太熱、下大雨、空氣品質不佳、大眾運輸工具選擇不多……初時冒險犯難的新鮮感逐漸消亡,節能減碳兼顧身體健康的浪漫心意,恍如昨日。

45度角的人行道斜坡

西貢的街頭霸主:機車

道路的使用族群裡,行人是最弱勢的。西貢的街道幾乎都有設置人行道,但人行道並不完全屬於行人,得與雜物、街邊商店、路邊攤販共享。機車同樣是重度使用者之一,除了用來停車,道路嚴重塞車時,還充當路肩,供機車族一條生路。也因此人行道多存在著讓機車方便騎上去的設計:整排本該是直角的邊緣,都是近四十五度的小斜坡。有時行人踩到,反而不小心跌倒。人行道的轉角、中段,你可以看到大片的、像是被巨人踩過一腳的緩坡。有些鋪在上頭的磚塊只是為了掩蓋著裏頭緩坡的粗胚,連外形都沒有加以修正。它們好像齊聲對我說:反正能讓機車上去就好了,遲早都會壞。

連汽車都能夠開上人行道斜坡

或許大家早有耳聞越南的交通狀況,不一定有紅綠燈,釀成車多擁擠、車流混亂的日常。尤其交通尖峰期的某些路段,塞車塞得密密麻麻、摩肩接踵至行人也無法橫越的壯觀畫面,更成為越南特色之一,讓觀光客忍不住拍照留念。據越南交通部統計,全越南約四千五百萬輛機車,以全國人口數九千六百萬人來看,大約每兩位越南人即擁有一部機車,形成街頭上的多數勢力。擁有交通工具的當地人,很少在西貢步行。他們的腳被機車取代,能長征幾百公里,也能鑽入兩、三個行人寬的窄小巷弄,更可以穿梭在擁擠的車潮間。

車流混亂的西貢街頭

西貢騎車上路,來場顛覆常識的大冒險

強烈感受到行人的弱勢與不便後,我也加入了騎車的行列。對於這項決定,不少在越南的台灣同事都說很勇敢。雖然同是機車使用國,但台灣人不一定能掌握西貢的路況,加上路不熟、街景相似度高、容易迷路、語言不通,不少人對於在西貢騎車感到恐懼。受惠於逐漸完善的地圖應用程式,我在西貢上路時,已經比前輩們遇到的情況好上許多。找路不困難,接下的挑戰就是弄懂道路上的潛規則與騎士們的習性。路口沒有紅綠燈,騎乘至目的地前,除非遇上塞車,幾乎沒有停下的時刻。整趟路程宛如電動玩具的賽車遊戲,定速的情況下,不時出現各類車種──汽車、機車、電動車、腳踏車、流動攤販、改裝小貨車、大貨車、大客運、行人所帶來的障礙:穿越馬路、逆向、插入擁擠隊伍、突然轉彎、突然停下、突然迴轉、硬是橫切到對面、載著超過車體的貨物、不專心駕駛(並排聊天、講手機、被路邊的事物吸引)……族繁不及備載。歷經幾次小車禍後,我更觀察到騎士們的肢體語言也會帶給你一些提示,例如:朝後左方看就是代表想左轉,朝右後方看就是代表想右轉。他們尚未有防衛駕駛的概念,方向燈和照後鏡形同虛設。

擁有了自己的交通工具,等同得到另外一雙腳,飛越許多區域,抵達真實雙腳未及之處。我以一種有效率的方式,摸透了這座城市的交通路線,和一起共同生活在西貢的人們。看著他們會為了甚麼事情開心,分神,激動。縱使得用皮肉傷與機車族們磨合,但不必開口交換意見,我也漸漸熟知當地人的習慣,融入他們時下的文化之中。

步行,才能了解一座城市的細節

騎著機車通盤了解西貢後,不用趕著去哪裡的日子,我會讓機車在家休息,走遠一點點的路,去吃飯、剪頭髮、購買生活用品……或者就真的只是認真散個步,發掘街道的細節,去看看也許騎車時看見,卻一直沒有停下來造訪的地方。速度快的時候,我看到的幾乎都是外顯的事物,將速度放慢,地毯式地步行,以往沒注意到的有趣細節開始一一浮現。

與大樹比鄰而居的咖啡廳

城市由人建造,與「人」的關係固然密切。街景中,很難不注意到瘦高且連綿成排的越南民宅。也是因為它的高,才讓它的窄格外醒目,面寬僅三、四米。有一說是戰後土地重新劃分時的規定;也有一說是地價稅的問題,同樣面積,面寬較寬的樓房稅要繳更多,眾說紛紜。無論如何,展現在行人眼前的,都是面窄瘦高的樣貌。受到法國殖民時期影響,屋子的裝飾細節都帶點法式風格,例如:窗戶和建築外觀邊緣的裝飾板、有欄杆的小陽台等。至於活潑的外牆顏色,應該是熱帶民族的發想。仔細逛完一條街,房屋造型各異其趣,與每一棟進出的不同人們一樣,形形色色。

窄而瘦高的越南民宅

專注欣賞西貢的民宅,有可能一不小心越走越深入,陷在瘦高堡壘所堆砌出的巷弄間不知所措。第一次走錯路時,我正騎著腳踏車。聽見外頭大馬路上此起彼落的喇叭聲,我本著直覺朝大馬路的方向前進、轉彎,不料前方巷弄突然緊縮,窄至一台機車和一位成人能通過的寬度,最後則是個死巷。在民宅圍出的這一點空間,幾個大人們拉了塑膠扶手椅並排坐著聊天,孩子則在一旁追逐嬉鬧。有幾家似乎正在看電視和做飯,居民們的生活細節如實地攤在我的眼前。我感到格格不入,是個闖入的不速之客,他們也帶著好奇的眼神看著我,不禁臉上一熱,趕緊掉頭離去。但居民們的眼光似乎沒有惡意,或許走錯路的人不在少數。

窄到汽車無法進入的小巷

根據1862年法國殖民政府的城市規劃,西貢約能容納五十萬人。越戰後人口湧入,原本的城市規劃不敷使用,開始外溢至市中心外部區域。相信當時來不及端出全面的都市規劃,樓房便開始在政府允許的區域興建。可能因人口稠密,能運用的土地又不足,便形成了現今西貢內某些密集、如迷宮般的住宅區。巷弄在這裡,既可以通行,也可以做為孩子的遊樂場、大人的交誼廳,甚至做生意的場域。無論是死巷或者活路,人與車都能夠在這樣的空間裡怡然相處。

巷弄內的小吃攤

走出陰暗的巷弄,陽光在頭頂熾熱,溫熱的風迎面而來,皮膚表面微微滲出汗水。人行道沒有遮蔽物,建築也沒有騎樓,在西貢步行總是有做桑拿的效果。避免熱到中暑,喜愛步行的人一定不會錯過街道上的路樹。因為少有颱風,許多有點歷史的路樹長得又高又大,約四、五層樓高,軀幹挺直。向著四面八方伸展的枝葉是天然屏障,晴天遮蔽太陽,雨天遮擋雨水,為矮過樹木的一切提供庇護所。

飛速發展的西貢市區,很難得地擁有兩座茂密樹木組成的世外桃源──Tao Đàn(騷壇)公園、Lê Văn Tám(黎文八)公園。無論當地人或外國人,都很喜歡在這兩大公園內散步、運動、話家常。遠離熱鬧的商業區,朝著三郡的方向走,不少條道路都有著高大的路樹,和相對安靜的人行街道:Ngô Thời Nhiệm(吳時任)路、Phùng Khắc Khoan(馮客寬)路、Trần Quốc Thảo(陳國草)路,機車通常匆匆經過,不多加停留。我喜歡在這幾個地方散步,欣賞路樹的姿態,看著穿梭枝葉間的小鳥和松鼠,觀察人們在做些甚麼,逛逛街邊小店……或者單純行走,在陰涼的樹木庇蔭下邊走邊思索,為自己畫出一個與世隔絕的框框,從熱鬧嘈雜的環境中暫時脫離。

飛速發展的藍圖中,沒有行人的位置

然而,二零一八年,越南汽車進口稅、汽車零件進口稅降至0%,又在巴黎車展發表了第一部國產車,越南的汽車製造業正蓬勃發展,也帶動汽車買氣。路上的汽車變多了,為了改善日漸惡化的交通狀況,政府砍去Tôn Đức Thắng(孫得勝)路上的高大路樹,拓寬道路,同時廣設紅綠燈。進行中的西貢地鐵,則一再延宕,目前預估二零二一年才會正式營運。一次又一次,行人的路權接連失利,經濟起飛中的國家,率先要發展的事物,看起來與行人、自然毫無關聯。

我熱切地想像,未來某一天,身在西貢的行人得以真正地漫步在西貢──即使雨天,也不會因為踩到破碎的人行道路磚,被從縫隙中噴出的髒水濺到小腿肚;不必與機車和雜物爭道,而被迫走在行車道上;過馬路時,汽機車還會禮讓行人;更重要的是,還能繼續在高大路樹的庇蔭下悠然散步。那天到來之前,我還是會繼續走,繼續體會這座城市裡發生的諸多故事。

我期待著,也等待著,「漫步在西貢」實踐的那一天。


avatar

越南・胡志明的日常生活觀察

因工作而來,因工作而待在這座匯集不同人種工作、生活的城市。 動筆的初衷是想扭轉大家對於越南、乃至於胡志明市的印象。而我想用筆捕捉所見所聞,一些關於這座城市的現在、未來,還有過去。

因工作而來,因工作而待在這座匯集不同人種工作、生活的城市。
動筆的初衷是想扭轉大家對於越南、乃至於胡志明市的印象。而我想用筆捕捉所見所聞,一些關於這座城市的現在、未來,還有過去。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