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疊都市》:人口減少時代下的都市規劃術—摺起來,為了將來能再次打開

文/眼底城事編輯室

本文是「臉譜出版社」新書《折疊都市》的作者訪問。《折疊都市》作者是日本首都大學東京建築都市學程教授 饗庭伸,饗庭教授是日本早稻田大學建築博士,專長是民眾參與、公民自治制度和都市計畫,在東京都地區有豐富的社區營造經驗。原訂今年3月饗庭伸教授到台灣學術訪問期間的面訪計畫,受到武漢肺炎疫情影響取消,改為線上筆訪。以下為作者訪問。

人口減少時代,都市規劃師主動出擊:折疊都市!

國發會的人口推估指出,台灣的人口自然增加已經為負數,2022年時人口將開始負成長、2027年時人口紅利即將消失,少子化、高齡化已經到來,正式進入「人口減少時代」。另一方面,台灣有80%的人口居住在都市,是一個超高都市化的社會。過往的都市計畫是為了因應人口成長、都市擴張所做的空間安排。

然而,在人口減少時代,台灣讀者對於「人口負成長」之下的都市規劃相對陌生,目前大多將此現象稱為「萎縮城市」(或是縮小城市,shrinking cities),我們是否已經做好準備了? 台灣的社會變遷,經常跟隨著日本的腳步。日本比台灣更快進入少子化、高齡化的「人口減少時代」,同時,日本也是超高都市化的社會,有將近9成人口居住在都市。日本比台灣更早面臨「萎縮城市」的迫切課題。

讓人好奇,為何這本書則稱之為「折疊都市」(都市を畳む,fold up)?饗庭老師說,「日本也有「縮小城市」的說法,只是我的用詞是『折疊都市』」,因為「縮小」一詞是被動的,而「折疊」則是主動的,所以我選擇「折疊」說法。「折疊」的說法,蘊含著仔細折疊收納,想再使用時,還可「再度打開」。

都市如何被「折疊」?折疊起都市出現的「孔隙」

人口減少時代的都市狀態是「多孔隙化」

饗庭老師說,人口實際減少的都市現象,並非同心收縮,而是空屋、空店等閒置空間機、不均質地出現在都市中,產生的「多孔隙化」現象(スポンジ化,按:海綿化,為了區隔一般「海綿城市」的用法,刻意註記為多孔隙)。因應多孔隙化的都市規劃術則是「折疊」。

《折疊都市》的洞見之一,就是指出人口減少時代的都市狀態是「多孔隙化」。在書中,饗庭老師實際用東京都近郊的數個案例說明,變化的通則顯示土地越來越細分,這就是多孔化的概念。

人口減少後,因應的是戶數的減少,然後才是住宅數減少。在②③之間,會顯著出現多孔化現象。存在一定時間的遞延特性。可以參考下圖紅線是人口數、綠線是戶數、藍線是住宅數。

因應多孔隙化的都市規劃術則是「折疊」

因應多孔隙化的都市規劃術則是「折疊」,應用的技術則是改變土地使用的設定模式。在此,必須解釋以往的土地使用分區。在過往都市計畫當中,商業空間位於市中心街區,住宅位於郊外,工廠則在都市邊陲地帶,各功能區在都市中受到用地限制,這是在都市擴大時期,預防各區功能混雜而設定的措施。這是所謂的「中心x分區模式」(人口正成長)。

因應人口正成長的「中心 x 分區模型」。

饗庭老師說「然而,在將來,住宅、商業、工業、農地都有可能設定在都市任何一處,這是「全體x階層模式」(人口負成長)。本書在日本已經出版五年,我在各城市之間演講「全體x階層模式」這項概念,這種說法是我全新提出的概念。接下來就得觀察各地實際進行的方式。」

因應人口負成長的「全體 x 階層模型」。

在這種模式的想法之下,這些出現在都市各處的小空地或小空屋,將產生更多使用可能性,能夠發揮最大的功能;同時,未再使用的空地和空屋將「封閉」,這就是「折疊」。然而在折疊之後,當出現使用可能性時,就能「再度打開」。

都市如何再次打開?

針對多孔隙化,「折疊後打開」在書中的定義是:在每一階層被斷定的潛力加總的結果。然而,有什麼樣機會改變空間潛力?既然無法確知「潛力點」會出現在何處?規劃者該做什麼?

饗庭老師認為:「潛力是指是否有人想使用該土地作為住宅地或是商業用地,也就是想要使用的人對該土地賦予的價值總和。」人所賦予的價值並非皆以貨幣換算,也並非都反映在市場價格或土地價格上。(有人認為某空間的價值為零,但對另一人而言卻有一百分的價值)規劃者的工作就是向空間持有人提示空間所具有的各種類型潛力,或是召集各界人士,合作協助發掘空間的潛力。

筆者詢問饗庭老師,台灣都會近郊地區的農地上佈滿著的違章工廠,可以視為都市計畫體制失敗的象徵之一,其潛力為何呢?饗庭老師說「如果我有機會能夠看看實際狀況,或許能夠發現那座空間的價值。」,並且,他點出規劃者的任務:「即使是被認定為失敗的空間,總能找出一項優點。規劃者不是環保團體。無論是哪種空間,規劃者的工作在於設法找出空間的價值。

「折疊都市」怎麼消除對於「地方消滅」的恐懼?

饗庭老師說「地方絕對不會消滅。我衷心希望,與其擔心地方消滅,生活地戰戰兢兢,不如試著使用各地空間,建構豐富且正向的生活型態。」

在實際應用上,規劃者的任務就是要將臨時空間轉向正式空間,一方面強調社區營造、災區重建、不動產業者之社區營造等民間的力量,透過空間、社會資本、資本能夠持續地循環的話,空間就能逐漸成長茁壯。此時,日本政府設有政策金融體制,當民間力量薄弱,對於民間銀行未批准融資的案件,可由政府提供融資。

投入空間營造,青年面對和父母輩不一樣的社會條件(人口成長→人口負成長),如何不只是燃燒熱情、而是新的生活可能?饗庭老師說,「對於年輕一代如何使用現在的城市,打造出嶄新的生活和工作的方式,我相當有興趣。在日本,增加許多年輕女性挑戰嶄新方式,我非常有興趣研究。」

最後,政府在「折疊都市」過程中的另一個角色是提供基礎設施,面對基礎設施供給(以及當前基礎設施老舊)的問題,饗庭老師指出「在基礎設施當中,最需要嚴肅面對、詳細策畫的是「橋」和「隧道」。這兩項公共設施一旦毀壞,就會立刻危及人命。其他則無需仰賴公共服務,民間服務也有替代的可能,而且已經存在不少實例。」


書籍介紹
折疊都市:從日本的都市規劃實踐經驗,探尋人口減少時代的城市設計和人本生活 》,臉譜出版
作者:饗庭伸(Shin Aiba)
譯者:林書嫻
今後的城鄉和社區不是「營造」,而是「折疊」
作者專文導讀台日經驗觀察 × 來自日本的都市計畫處方箋
人口減少時代的寧靜革命,從都市擴張的終結,思考「人與城市共生」的好設計

採訪整理:吳柏澍
圖片套繪:吳柏澍繪。

我是柏澍,台中人,台大城鄉所碩士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