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隆你農我農的一天與一年

文、圖/海辰

臺北市田園城市政策從104 年柯市長上任後開始推動,政策包含推動可食地景、建置田園銀行網路平台、辦理學校與社區中的食農教育等,以期增加市區中可耕地面積,同時讓食農教育從小紮根,也利用網路平台讓社區互通有無,交換二手資材,並以地圖呈現園圃位置,讓市民快速了解社區中田園城市的情況。

目前,臺北市田園基地已有736 處、面積達20 萬9,895 平方公尺1,從社區到校園,從平地到屋頂,從醫院到長照機構,都有田園基地的蹤跡。今天想分享的案例是在社會住宅興隆二區「興隆你農我農」田園基地。

開疆闢土,香草蔬果來作夥

 興隆你農我農是在文山區興隆二區社會住宅屋頂的園圃,其第一批住民,是在107 年3 月24 日入住,那天也是園圃的第一次社區活動—「土壤working party」,這次的活動是由臺北市都發局「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的青創戶們主辦,邀集住在社區的人一起開闢農園。

種植首重養土,在都市屋頂上也是如此,所以第一場活動主題就選定為土壤;而「working party」,顧名思義就是大家一起工作一起玩。當天來了10 多人,6 個家庭,大家分工合作,不論是大朋友還是小朋友,每個人都有專屬的工作,有人拿著剪刀,把原本已枯死的景觀作物剪碎作為堆肥材料,有人將植物混合著早上從市場載回來的葉菜與咖啡渣,大家一起來一場「三明治堆肥種植體驗」。三明治堆肥,是樸門農法種植中一個很重要的步驟,而樸門農法的理念就是利用自然的循環,讓園圃的活力可以持續,當天大夥兒頂著小雨,玩得不亦樂乎。

社區大朋友與小朋友們試著擺出自己喜歡的圖案,排出一個螺旋花園的樣子,努力的把磚頭排好、固定。
三明治堆肥準備動作,混合枯枝、葉菜、果皮及咖啡渣等,埋入土裡,並用紙板作為阻隔材料或是埋深一點,避免植物根系受傷,生廚餘會逐漸在土裡化成堆肥,作為植物往後的養分。

一個社區園圃的建置,有賴於社區住戶們的共同合作,為了讓園圃加緊腳步地開始,我們連續辦理了四週的建置活動,每次都有不同的鄰居朋友參加,也有社區外的朋友一起來建置協力。在四週的活動裡,我們運用社會住宅建築物的露台空間,大家合力規劃與完成了一個螺旋香草花園、一個香蕉圈,以及多個種植區,使用不同大小畸零地的劃分方式,讓種植的作物更加多元,讓園圃有更豐富的層次,選擇的作物包含了各式香草、香蕉、酪梨、蝶豆花、辣椒、秋葵、洛神花、仙草等。

下雨澆不熄夥伴們的熱情,大家穿著雨衣繼續工作,也謝謝住在隔壁棟高層樓的夥伴,幫我們從高空中拍攝影像!(洪愷伶攝)

大夥來種菜,食農好好玩

與土地的連結,就是大地賜予我們最美妙的事情。都市裡生長的小孩很少碰到泥土,在小的時候,我們對什麼事情都好奇,會採摘種子、摸摸花草,仔細觀察,等我們漸漸長大,也就離花草樹木漸行漸遠了。

在青創計畫中,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讓小朋友們可以有片土地,種植與採食,認識住在土地裡的其他生物。在108 年春天,我們邀請社區及鄰里的孩子,安排了一系列活動,希望小朋友在遊樂的過程,體驗農作的過程。

第一階段的活動是種植體驗,一群小朋友圍繞著園圃,了解種子的產生過程、種植的方式,並利用回收寶特瓶戳洞後幫空心菜澆水,後續利用網路社群相簿來記錄生長過程;第二階段的活動主題是蚯蚓堆肥,活動從室內開始,先講解蚯蚓的故事,同時有吃有喝,讓大家學習如何正確的削果皮及將水果切開,大家一邊吃,一邊把廚餘拌進土壤裡,幫蚯蚓作一個溫暖的家,也幫蚯蚓搬進新家裡。接著就到興隆你農我農的園圃採收空心菜,這次不是要吃,而是要把空心菜梗當作吹泡泡的吸管。小朋友將空心菜採收後,用竹籤把菜梗中心疏通,沾了調配好的泡泡水,用力的吹出泡泡,因為空心菜的梗內部並不規則,所以吹氣時需要滿大的力氣,小朋友練習很多次、換了很多根菜梗,才能試驗成功。

空心菜梗吹泡泡活動,小朋友們開心的努力吹泡泡,這樣實際體驗下來,發現用空心菜梗吹泡泡可是需要滿大的肺活量呢。

跨域合作,客家大菜系列活動

 臺北市中正區的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公園裡面有一座「臺北客家農場」,向來是都市農耕者的朝聖地,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們邀請客家農場一起合辦「客家大菜」系列活動。所謂的「客家大菜」也就是運用芥菜來製作成可以保存的福菜,我們從108 年11 月種植的種植活動開始,一直到隔年2 月採收並送至客家農場進行集體醃漬,並且最後的親自「擠福菜」,完整的經歷菜苗成長、採收與加工食用的過程。

種植的成果豐碩,每顆菜都頭好壯壯,總共收成了30棵菜,也保留幾株留種!

在過程中,我發現位在露台的活動園圃,因為屬於平面型耕種空間而沒有高架,對於身障者朋友來說不方便參加,所以後來也提供菜苗,讓大家拿到社會住宅的屋頂農場高架園圃區,在自己認養的園圃中種植,讓整個大樓內的兩個園圃都充滿了芥菜!另外也觀察到社區中真是臥虎藏龍,像是社區的黎大哥,就是個有機農業的專家,過程中教導我們很多不同的知識,在擠福菜的時候,就聽大家分享後續料理的小撇步,話說福菜似乎快要可以拿來吃了,到時候再來辦一個共餐活動,想到這裡,都已經可以聞到香味,口水都留出來了呢!

最後有一段小插曲,因為過去沒有針對芥菜現地保存種籽的經驗,反而留下了太多的植株,導致種籽收成量過大,份量應該夠一公頃的農地播種了吧!正好在文山區舉辦了一次「跨域食農生活圈」的社區交流活動,我們將興隆社宅的芥菜種子,分裝給來參與活動的綠生活夥伴,大家來自周邊不同鄰里,有園圃經營者、里長,以及投入都市農耕的社群朋友,希望種子可以隨著大家留轉到不同的社區,讓更多的人有機會種植。也因為這次種子分享的經驗,我也開始不定期的在社區裡將種子及採收的成果,像是蝶豆花、迷迭香、秋葵種子等,在社群上分送給鄰居,得到了滿好的迴響,目前正構思如何能讓「種子保存、交換」這件事,從社區、行政區,慢慢推廣到都市的層級。

在綠生活社區活動上分享大菜種子。(左至右分別為台北客家農場代表、明興里鄢健民里長、忠順里曾寧旖里長、筆者)(臺灣新鄉村協會攝)

都市社區園圃,連結社區為核心

 在都市種菜,地方小、時間少、同好難尋,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耕種、分享,更是不易。興隆二區社會住宅,除了「興隆你農我農」這片露台田地之外,更大的面積是頂樓農園,提供住戶認養的「興隆二區晴空農場」,由都發局及物業公司管理,運用盆器加起來共有上千盆,也提供高架盆器,總計超過50 戶家庭認養,在地的社會福利機構也運用晴空農場搭配園藝課程,讓機構服務對象一起認養種植。

在辦活動時,很多人會問我現在他的園圃應該要種甚麼?我通常會回答,去菜苗行走一趟就知道了,都市中沒有溫室沒有太多設備,基本上就是種「對時」的作物,都市中的種苗行就是提供當季的蔬果香草,再從中挑選你們家愛吃的就行,記得要是「愛吃」的,因為種了就是要吃呀!然後選擇種類的時候,要注意是否需要棚架的空間,有些屋頂怕颱風,有搭架子高度的限制。

那沒時間怎麼的問題怎麼解決呢?這時候就要靠左鄰右舍的朋友了!不要以為就在你家樓上應該很方便,就好像住在離學校最近的小朋友常常容易遲到,所以要有一些好鄰居,平時看到你的園圃作物快要枯萎夭折了,就幫你澆個兩桶水,你也不要忘記採收時分鄰居一些,或是有些多餘的種子與肥料可以分享回饋,此外,團購土壤、肥料與竹竿等器材,也是很好交朋友的方法。

在社區耕作的這兩年來,真心體會到耕種的辛苦,在都市裡耕種有別於傳統的農耕,除了環境與目的有很大的不同外,最重要的是都市中農耕所帶來的社區效益,是細微但長久的,就像植物的生長一樣,要細心的澆水才能慢慢的長大。

興隆你農我農小檔案

興隆你農我農是在北市文山區興隆二區社會住宅屋頂上,由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中「社區園圃社造實驗基地」、「4G生活」以及「創皂原力!芳療、手作、樂生活」三個組別共同創建的園圃,以辦理推廣及分享活動。

參考資料

1.田園銀行網路平台https://farmcity.taipei/city/m2_field/field_s1_M.php(109.6.19資料)

avatar

海辰

台北土生土長,大學開始接觸都市農耕議題,畢業後在政府單位推廣都市農耕,但自己其實是個名副其實的黑手指,在有了自己的園圃後,慢慢晉升成為初階綠手指實作者。

台北土生土長,大學開始接觸都市農耕議題,畢業後在政府單位推廣都市農耕,但自己其實是個名副其實的黑手指,在有了自己的園圃後,慢慢晉升成為初階綠手指實作者。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