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城市:城市在疫情時代的觀察、反思與再學習

文:P.Lu

2020是個特別的年。一直沒停下來的肺炎疫情,重擊了我們習以為常的價值,好比一把超白光手電筒,把大時代累積下來的光怪陸離照的無所遁形1。比如說,一直以來討人喜歡,充滿驚喜,總是意氣風發的大城市,大多傾倒成了重災區。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閒散的標籤刷的一聲洗白,變成一種健康的理所當然。口罩戴好戴滿,非必要就不出門,出了門也不過是換個地方,在小群小群的泡泡裡聚集。在台灣以外的很多地方,疫情讓大多數的節慶活動都停辦了,既然沒有trick-or treat,lockdown中的親人只能隔著玻璃見面親吻,反正都是天天在家一路到底,是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又有什麼差別?

荷蘭阿姆斯特丹街頭的社交距離咖啡屋(圖片來源:https://www.independent.co.uk/life-style/food-and-drink/amsterdam-greenhouse-social-distancing-coronavirus-mediamatic-eten-a9513821.html)
在馬里蘭的把酒言歡 (圖片來源:https://www.euronews.com/2020/07/20/in-pictures-restaurants-find-creative-ways-to-enforce-social-distancing)

空間規劃為作為「引導未來發展(to guide future development)」2的專業,儘管不總是盡如人意,專業者如我們還是懷抱著超前部署的使命感。空間規劃專業在疫情時代已經出現了不少概念上的反思,在概念上,緊密城市(compact cities)的規劃概念在疫情中顯得如此脆弱,對保持社交距離的安全性渴求,搭配各種宅科技宅服務,則養出對「再郊區化(re-suburbia)」的大膽想像。在實務上,以大眾運輸系統為例,規劃專業逐漸有目的地對服務系統的人口聚集進行分流,除了提升運輸效率,還能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一些服務也隨著產生改變,像是過去被認為是難以控管的分散式閘道出入口,現在發現是個減少群聚降低風險好方法。生活中還有很多懸而未決的改變:城市中該有更多遊樂場還是更多消毒車?目前規範的最小住宅單元究竟能不能負擔以家為泡泡的新世界觀?電梯內的排風機和空氣清淨機會不會是標配?公共空間的消毒會是每月,每週,每天,還是每小時一次?

城市中的各種看不見構成了看不見的城市 (圖片來源:https://www.archdaily.com/906742/intricate-illustrations-of-italo-calvinos-invisible-cities)

疫情做為啟發,城市中還有哪些看不見,但層層疊疊構成城市之為城市的人事物呢?這個月「看不見的城市」專題,想聊聊這些魔幻而寫實,視而不見但又很重要的存在。一面致敬,一面也期待能如義大利小說家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 1923-1985)一般,從馬可波羅與忽必烈的對話中呈現出城市中閃閃發亮的各種衝突與綺想。這個專題包含了以下五篇文章:「看不見的外國人」,盛宇以台中東協廣場與其週邊的環境觀察出發,討論移工在台灣環境治理中的缺席,「看不見的童年」,竣鴻與我從訪談與參與特公盟街道遊戲的經驗中,看見城市環境中的包容與排除,兒童遊戲在理想與現實中的拉扯與擺盪 – 以及熱情。「看不見的發展」,兩位非彰化人,芷仟與晏慈,以生活多年的彰化市為案例,討論我者與他者,在地眼光與觀光客的凝視(gazing)間的反差。「看不見的住宅區」,妤霏與我從祖厝出發,談城郊聚落內常常出現的,沒有人的住宅區,以及其對空間發展的影響。最後,在「看不見得水,看的見的淹水」一文中,芸萱和我紀錄了仁德工業區從大淹水到小淹水的過程,並從其中探討非人(non-human)基礎建設在城市發展中的存在,被看見的時間點,以及命運。

除了發自內心對城市環境的喜愛,這一系列的討論還想帶著警世的眼光,企圖藉由「曝光」城市中一部分的看不見,堆疊出對城市複雜模樣的寬容,往更泰然自適的韌性發展走去。畢竟,如果可以在潮水洶湧時就把褲子穿好,潮水退的時候才能怡然且自在。

延伸閱讀
1. 肺炎疫情:能抵禦傳染病的城市會是什麼樣子
2. Mastop H, Faludi A. Evaluation of Strategic Plans: The Performance Principle.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1997;24(6):815-832. doi:10.1068/b240815


avatar

P. Lu

台大地理系,成大建築所,Lund University與TUDelft校友,目前棲息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系。人生充滿跨領域與超展開,專長是空間規劃,氣候調適,都市防災,韌性城市與參與式地圖製作。身邊有一群厲害又撐得住的同伴,相信有愛有溫度就可以一直走下去。

台大地理系,成大建築所,Lund University與TUDelft校友,目前棲息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系。人生充滿跨領域與超展開,專長是空間規劃,氣候調適,都市防災,韌性城市與參與式地圖製作。身邊有一群厲害又撐得住的同伴,相信有愛有溫度就可以一直走下去。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