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旁有座森林公園,桃園大湳森林公園提供一處森呼吸基地

文:劉長青、曾威舜、孫子涵

2020 年初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在全球爆發蔓延,全球的戶外活動被迫按下暫停鍵,生活的步調也開始慢了下來,關在室內久了,也讓我們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距離。其實,我們需要自然遠比想像的還要多!而台灣在過去的一年裡,因為國際疫情的嚴峻,國民轉往國內登山走入森林的比例大幅提高,也讓民眾能有喘息放鬆的時刻。然而,近幾個月隨著台灣疫情升溫,三級警戒不斷延長,登山環境也無限期關閉,減少跨區移動將是短時間的日常,如此,我們能接觸自然的機會在哪裡?

但如果家裡旁邊就有一座「森林公園」,擁有如山林一樣高大的樹木及綠地,在疫情不知何時結束的時期裡,是提供了不用跨區移動,也能就近享受接近自然所帶來的益處。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平時多走入森林綠地可以增加免疫系統中「自然殺傷細胞」(the natural killer cells)的數量,可以參與對抗腫瘤、病毒感染和免疫調節作用。在新冠病毒的肆虐下,格外凸顯了綠地空間對於健康的重要性。

桃園市政府工務局特聘講師、榮總資深職能治療師曾威舜則提醒:「國民健康署 提到,在戶外空間運動,不只能呼吸新鮮空氣,對情緒也有正面的效果。年長者身體肌肉彈性、平衡感、反應力有些退化,但給予身體適度的挑戰(just right challenge)也能強化身體功能,如游泳或在自然草皮上活動,地面些許不平穩、有礫石、草皮、各種質地的土壤,給腳底相當多平衡感的刺激,強化下肢肌肉反應。」

此外,家裡有孩童可特別注意,根據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職能治療科之職能治療師孫子涵指出:「森林綠地能提供孩子較豐富的感知輸入(含青綠色的視覺輸入、刺刺的觸覺體驗、地面起伏中維持平衡的前庭覺輸入、青草味的嗅覺體驗等)。而累積多樣正向的感知經驗,除了能幫助孩子促進大腦發育、幫助情緒調適、增添孩子自信及創造力外,更有助於免疫系統的增強。」對於新冠疫苗不適用在 18 歲以下的兒童與青少年,森林綠地更是保護孩童的救命良藥。(延伸閱讀:為什麼要把「自然遊戲空間」設計回都市裡? 因為它是人類健康的救命良藥

而台灣六都目前從南到北有四座都會型的森林公園,高雄凹子底、台中文心、台北大安森林公園,以及即將誕生的桃園大湳森林公園。

打造百年的都市森林公園,大湳森林公園擁有先天條件

回顧台北大安森林公園,是全台灣第一座以森林公園為目標而規劃的都會公園,也是目前台北市中心佔地最廣的公園,面積約有 26 公頃,於民國 83 年設計完工,至今已快 30 年,然而由於土壤存留大量營建廢棄物及土壤過於夯實,加上土壤覆蓋厚度只有標準的三分之一,造成樹木生長不佳,導致 30 年過去,還未成為真正的都市森林。一直到民間團體成立「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後,引進專業的資源及技術才逐漸改善。而其他兩座森林公園離真正的森林相距更遠。

反觀大湳森林公園在先天體質上較首善之都的大安森林公園更為良好,不論是生態多樣性及喬灌木生長的狀況,都擁有目前全國發展都市森林公園最好的條件,相信要打造百年的都市森林公園是指日可待。而在桃園市政府、設計團隊及地方的參與及努力下,大湳森林公園獲得 2019 第七屆台灣景觀大獎<環境規劃設計類-優質獎> 及 2020 國際景觀建築師協會景觀大賞(IFLA-APR LA Awards)<分析與總體規劃類 Analysis & Masterplanning – 榮譽獎>。讓我們來聽聽大湳森林公園的故事。

桃園大湳森林公園規劃設計平面示意圖 (圖片來源:景觀雜誌專刊 2020-Ⅰ)

從夷為平地,到保留一座都市綠肺的過程

桃園大湳森林公園原為保一總隊營區,佔地面積約 16.4 公頃,原先規劃為保一總隊撤出後,由桃園市政府接管,其中,北營區面積 10.4 公頃都市計畫機關用地,透過都市計畫變更的方式,興建社會住宅、警消職務宿舍以及青年住宅樂活園區;而南營區面積 6 公頃,為非都市計畫土地,則研議規劃為產業專用區或其他用途,而在土地變更的過程中,營區內的樹木也將面臨移植或移除的命運。然而,保一總隊自 2017 年 9 月撤出後,桃園市政府工務局(以下簡稱市府工務局)在勘查過程當中,意外發現到 4 隻在台灣已列為珍貴稀有的二級保育類「黃鸝鳥」,因此市府評估後捨棄原先社會住宅等規劃,改朝森林公園的型態及目標來保育生態環境。

隨後進行「桃園市八德區大湳森林公園生態調查委託技術服務」案,由生態調查團隊進行施工前、中、後等三階段調查與監測,調查結果發現基地內除有二級保育類黃鸝鳥外,尚有甲蟲、蜻蜓、紅嘴黑鵯、黑冠麻鷺、鳳頭蒼鷹、白鷺、五色鳥、紅尾伯勞、龜殼花、黑眉錦蛇,特別是少見的堀川氏棕蝠、赤黑鼠耳蝠等,另有 3,082 株樹木等豐富生態資源。在桃園國土綠網的架構下,大湳無疑是扮演都市的綠肺、生物的跳島,亦是許多動物的避難所,有十足潛力成為都市中高度生態性的森林公園。次年(2018 年市府委託境群團隊以生態調查資料為基礎,進行大湳森林公園整體規劃設計,歷經兩年的時間,於 2020 年 6 月正式開工,預計分兩期逐步施工完成。

為「生態系統服務」做設計,拉近人與自然的距離

市府及設計團隊以生態調查結果及公民參與為基礎,擬定了大湳森林公園三大總體目標(3E),包含成為桃園都會中心的生物庇護所(Environment 生態)、都市中體驗生態的自然場域(Education 教育),以及市民間能交流互動的生活空間(Entertainment 娛樂),透過 3E 目標的營造,提供能認識自然、親近自然、尊敬自然的森林公園。此外,在 3E 目標的架構下,設計團隊與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廖桂賢副教授合作,嘗試將「生態系統服務」的概念具體落實在大湳森林公園的設計上,以把生態環境顧好,人才會更健康為主軸,擬定出三個設計原則,包含:

一、生物棲地多樣化,恢復無聲物種的「家」

為成為桃園都會中心的生物庇護所,在設計初期與生態調查團隊反覆討論研擬,除了既有珍貴大喬木會全數原地保留外,將以桃園地景為縮影,針對不同物種,營造五種不同的棲地環境,包含次森林、林緣溪流、草澤地、草生地及開闊水域,以增加森林公園的棲地及生物多樣性。因此在設計上拆除過大的硬鋪面及廣場,改以植生地或透水環境,讓大湳森林公園成為真正可以呼吸的都市綠肺。另一方面,為減少生態與人為使用上的衝突,大湳森林公園採「分區管理」,將大湳分為南北市民活動區域及生態核心區,降低人為活動對重要生物棲地的干擾。

大湳森林公園棲地營造示意圖 (圖片來源:景觀雜誌專刊 2020-Ⅰ)

二、自然鋪面最大化,改善環境同時提升健康

豐富及多樣的生態環境,讓大湳附近的里民,不用特別跑到山上,在家裡旁邊就有一片都市森林可以享受與親近。此外,考量周邊里民活動及運動的需求,靠近社區聚落的南北營區則設計提供市民常態活動之空間,盡可能地保留既有自然面積、拆除不必要之營舍、瀝青及水泥鋪面,改以大面積草地及小廣場為主,設計後共增加綠地面積約 40,000m2,拆除建物體積約 9,000m3

大樹圍繞的大草地,不僅可以提供里民、親子彈性之活動空間,例如跳舞、孩子自然遊戲、奔跑打球等,也可舉辦大型市集或音樂會使用,讓里民在運動活動時也能觸摸踩踏在自然素材上,對於身心靈的發展及改善大自然缺失症皆有正面的影響;草地亦能提供生物的生態棲地以及作為防洪儲水、調節微氣候降溫之功能。在設計規劃上盡可能滿足市民活動之需求,同時兼顧生態系統服務之運作。

草地活動示意圖,為親子設計一個可以自由奔跑親近自然的森林公園(照片來源:玩出一座遊戲場

草地平時可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下雨時亦可作為大雨防洪儲水之功能 (照片來源:境群團隊)

三、碳排放最小化,採減法設計與循環再利用

大湳森林公園以恢復自然生態棲地及創造人與自然交流互動空間為設計方向,若有保留或新建人為設施的需求,將在不影響生態環境下進行設計改造,並設計多處留白空間,以減法設計為原則,師法自然,創造人與生物的緩衝地帶。此外,為減少資源的浪費及碳足跡的排放,盡可能的將拆除的營建廢棄物循環回收再利用,例如利用部分房舍拆除的水泥磚塊碾碎成碎石級配約 3,600m3,回收鋪設成自然步道、拆除之鋼桁架約 40 頓,回收作為涼亭骨架;或利用森林植栽落葉及枯枝進行堆肥,營造良好自主循環的生態系統。不僅能保留既有材料再利用,也能達到環境教育之目的。

大湳施工階段營建廢棄物收集與分類,以利設計及施工再利用 (照片來源:境群團隊)

萬物參與,共建大湳森林公園

政策的轉變,雖然能保留一個空間作為森林公園的使用,但是如何像東京明治神宮一樣成為真正的百年都市森林,並永續的經營,還需仰賴森林公園使用者的參與,而使用者除了「人(在地居民)」以外,設計團隊更希望將使用者的面向擴大至「動植物(生態)」,讓生活在公園內的萬物都有參與設計建造的機會,是大湳森林公園設計的初衷,稱為「萬物參與共建」。

一、自然參與

設計團隊認為一個健康生態的森林公園,應該要適度的保持自然生態的循環以及自然演替的機會及可能,減少人為設計介入自然復育的過程,畢竟生態系統的重建與修復需要的是「時間」。因此大湳森林公園在規劃設計上,特意保留幾處草生地及原有植被,不做任何設計,也不新植任何喬灌木,讓「自然參與」在整個設計的過程,任其從草生地演替成雜木林及次森林。雖然時間尺度會拉的很長,但留下空白讓自然參與發揮,隨著時間推進,居民也能伴隨著森林公園一起成長改變。這樣的做法與大家常見以景觀及綠美化,並講求短期速成有效果的都市公園截然不同,顯示桃園市政府及市民的遠見,也為「打造百年的都市森林公園」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保留大湳既有草生地及雜木林或次森林,任其自然演替

二、公民參與

而一個都市森林公園的成敗,除了好的規劃設計及想法外,「公民參與」仍是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如何讓在地居民了解在地生態的重要性,進而增加對公園的期待與認同感,將是森林公園維持生命力的關鍵。因此市府工務局與設計團隊在規劃及設計階段共舉辦了數場參與式工作坊,包含帶著市民走讀營區,認識營區內的人文及生態環境;透過公民咖啡館的方式,收集在地居民的使用需求與課題對策;邀請相關專家學者及 NGO 團體,提供森林公園營造的建議;在設計定稿前,於現場模擬設計,讓居民體驗未來設計的方案;甚至將公園完工後的維護管理也提前到設計階段與居民討論。在設計完成前盡可能地讓市民參與整個設計的過程,傾聽在地居民對於公園的使用需求,以兼顧生態保育與市民休憩使用。

大湳森林公園參與式工作坊過程 (圖片來源:境群團隊)

在充滿變數的疫情時代,我們的生活需要更多接觸自然、親近自然的機會與場域,臺北榮民總醫院復健醫學部職能治療師曾威舜指出:「每個人都需要培養健康促進的能力,所謂健康促進是指一個過程,透過各種管道來提升自我健康照護的能力,而研究指出,接觸自然和大自然互動的過程,不只能夠得到更多的快樂,對生活滿意度、身體健康都有非常正面的效果,是很好且有效促進健康的方法。」而大湳森林公園擁有得天獨厚的潛力與條件,在規劃設計過程中也有多方的嘗試與突破,未來待大湳森林公園完工後,還需地方居民持續的參與及維護,市府也需投入資源培力社區導入生態導覽解說或是公民科學家的養成,讓大湳森林公園不再只是政府底下的公園,而是社區共有共享、促進健康的百年森林公園。

大湳森林公園與自然互動示意圖 (圖片來源:2020 IFLA-APR LA Awards)

大湳森林公園基本資料:
  • 位 置:桃園市八德區重慶街 36 號
  • 面 積:約 16.4 公頃
  • 第一期預計完工日期:110 年 11 月 30 日
  • 業 主:桃園市政府工務局
  • 生態團隊:光宇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
  • 設計團隊:
    • 景觀規劃、設計、監造 / 境群國際規劃設計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 建築規劃 / 鄭采和建築師事務所
    • 設施設計 / 劉俊毅建築師
    • 大地測量 / 厚生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 水循環設計 / 泉能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 出流管制計畫 / 台創工程技術顧問有限公司黃登賢水利技師
    • 結構評估 / 永興結構土木聯合技師事務所、孫震宇土木結構技師事務所
    • 結構設計 / 品構工程顧問有限公司、上允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 機電設計 / 德記機電技術有限公司
    • 生態系統服務 /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廖桂賢副教授
  • 施工單位:豐皇營造有限公司
  • 監造簽證:陳楨範技師
  • 工作坊參與名單:
    • 地方 / 在地居民、大忠里劉銘勲里長、大華里王福順里長、大愛里林永泰里長、大興里呂理章里長、呂林小鳳議員、朱珍瑤議員、蔡永芳議員、劉茂群議員、呂淑貞議員、八德埤塘志工隊
    • NGO / 桃園適性發展聯盟、桃園市環境資源教育推廣學會王派鋒理事長、桃園市立野鳥學會徐景彥總幹事、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李玉華及張巧君、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郭城孟執行長、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柳春堂副執行長、荒野保護協會陳江河監事、中原景觀學系彭文惠系主任及張華蓀副教授、台灣蝙蝠協會尤宣雅、獨立研究員劉廷彥

地景設計師,在自然中找到自己及可能,於是跟隨著山林學習,在人跟自然的關係中,尋找答案。

職能治療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碩士。
喜歡攝影,參與創意活動與遊戲設計。身為一個醫療人員,在全民健康促進,兒童遊戲空間,無障礙友善環境,健康城市營造,親子互動賦權等領域持續努力中。

職能治療師,目前任職於衛福部桃園醫院兒童聯合評估中心。期待能以職能治療的視角觀察和參與社會,分享職能的美好,也能持續參與兒童遊戲權倡議、共融社群和友善環境的打造等議題與行動。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