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景美溪的365天:划舟、抓蟹與濕地觀察的河畔生活想像與營造

編按:因著本月「城市中的生物多樣性」主題,城市的河川近年多因防洪築堤、或有各種水利工程設施的介入,讓河川失去其自然的營力,棲地也逐漸單一。因此本文邀請執行景美溪環境營造的經典工程顧問公司,分享其對景美溪的觀察與規劃,研擬如何讓河川恢復生命力的策略、及與當地社區溝通交流的過程,一起築一個水畔生活的夢。而目前指南溪與景美溪匯流口(指南里)與新店溪景美溪匯流口的細部設計案正在進行中,期待能將之落地、重見生態豐美的景美溪。

文:張瀞今

景美過去是河運的中心,景美溪也是周邊居民重要的生活場所,無論是種植農作、洗衣取水或是孩童戲水抓魚。後因陸上交通系統逐漸發展,使水運沒落,景美交通和政治的中心地位逐漸下降。

景美溪其實就是台北市都市河川縮影,逐年進行的防洪築堤計劃,使得聚落與河川關係愈來越疏離。自1962年的大台北防洪計畫開始,提出 200 年的防洪目標,並以淡水河、基隆河、新店溪、景美溪為主要標的,沿淡水河及支流興建堤防、排水幹線、抽水站,排出雨水逕流。2000年,景美溪陸續完成堤防加高、河道加固工程;後續此區已無淹水情勢,整治改以疏浚為主。

失去生命力的河川,棲地環境劣化、生態趨近單調

但連續的工程已讓景美溪的河道棲地產生極大的變化。

  • 河道兩極化,造成濱溪帶變窄,失去水、陸域交界的關鍵棲地

當粗糙度高的自然河岸,整治後變成光滑的水泥護岸,水的流速會加快,其力量造成河槽逐年下切,而原本乾溼交替的灘地,變成逐漸陸域化的高灘地,灘地不易浸水,使水域與陸域失去橫向連結,導致兩者的生態單調劣化。

  • 河川卵、礫石比例下降,生物找不到有孔隙的躲藏處

由於疏浚時取走了河川的卵、礫石(營造業需要的基礎原料),且上游段也施做了不少攔水堰,其讓上游的粗粒料無法往下游運送。這讓生物找不到有孔隙的躲藏處,也就讓生態的豐富性降低。

  • 潭瀨消失,水域棲地單一化

健康的河川,應該在河道轉彎處形成灘地與深潭;淺灘地讓涉禽可以站在灘地抓小魚,而深潭可以提供魚類在夏日高溫的避暑勝地。一連串激起白色水花的瀨,則可增加河川的曝氧與自淨能力。

但疏浚破壞瀨肩,致使河床平坦化;而河床底槽缺乏卵、礫石保護,就又更加劇河槽的下切。潭瀨的消失,讓棲地逐步單一化。

復育一條健康的河

河川的棲地營造,會受到土砂與水的動態衝擊力量,如果順應河川的力量,就會有健康的河相,其自然就會形成多樣豐富的棲地。恢復河川生命力,不能只有陸域的分區管理;水域的河相復育,才是提升生態系服務的關鍵。由此,我們提出削高灘、造低灘的方式,期待能減緩河道兩極化的狀況,並且重建河床骨架,創造連續瀨、潭空間。長期來看,要根本釋放水的動能的最佳方式,就是還地於河,把河畔的舊河道(萬慶公園)、未開闢學校用地等還給河川。

景美溪的河相復育策略

而在空間改造策略上,也與地方的居民、社大、學校等,一起研議出分區的管理原則。整理出應優先保留生態敏感的區域,保留既有的濱溪帶和喬木;次之,集中人為使用區,將球場、遊戲場等人造設施,靠近河堤出入口;最後,人為使用區與生態敏感區之間的緩衝區,則作為環境教育與溼地營造之用。而文山社大期待能有實體人工濕地作為室內環境課程的延伸,與景美國小希望發展的獨木舟水域活動,都各自找到自己適合的空間。

景美溪的空間分區策略

景美溪的365天,大家想如何與水一起生活?

在做景美溪的規劃案時,一方面是對內跟生態與河相的團隊合作,努力跨領域實踐我們的專業理想;而對外,則是跟社大、里長、學校等,一起討論景美溪的365天,我們能在河畔享受甚麼樣的水文化生活。

景美溪與新店溪匯流口萬和里的吳祚榮里長,認為里內的休閒空間,應以當地文史、生態為重,結合教育單位,加入社區歷史故事,重現景美溪水岸風采。故其在里內已經陸域化的萬和帶狀公園,努力推動改造,先是在公園挖一個洞,讓年輕的里民看到公園下方有水,也意識到這個地方以前是景美溪舊河道,接著又去遊說柯文哲市長,希望能讓萬和公園重現水畔的樣貌,而在里長持續的努力下,這個水畔夢居然被實現了。

萬和公園內的乾河道

現在,里長又進一步關心景美溪主流,期待能有更豐富的水文化生活,所以當他知道鄰近的師大分部,希望景美溪畔的高灘地能作為校內體育空間(射箭場)的延伸時,他思考著射箭場是否適宜放在河畔、是否有更適合的空間機能?

因此我們找來長期關注景美文化的文山社大一起共同討論,文山社大除了持續累積自己的文山學,近年來也開始關注文山的生命之河,畢竟,因為當年有景美溪的河運,把山區的資源對外運送與貿易,才有景美市街的形成與逐步擴展。除此之外,文山社大也一直很羨慕新店溪對岸的永和社大,能在河畔有一塊福和濕地生態教育園區,因為再多的室內課程,都比不上有一塊可實體操作的基地,可以落實對水的生態教育。

文山社大鄭秀娟校長和吳祚榮里長兩人的想法一拍即合,這真是規劃落實重要的人和條件,也讓我們在生態復育的面向,找到願意後續進行維管與環教的團隊。但其實我們認為,對大人的環境教育都有點亡羊補牢,如果能向下找到國家的幼苗,讓孩子感受到水的美好,才是讓未來的大人們願意守護水岸環境的關鍵。

協力守護景美溪的公民團體們

築一個在景美溪自力造舟與划舟的夢

在少子化衝擊下,學校面臨學生人數下降的壓力的廢校危機,而發展特色課程,則有機會把學校的危機變成轉機。在文山社大的引介和團隊的尋覓下,我們找到景美溪畔有意願發展水域環教特色課程的北政國中和萬福國小。

北政國中自然觀察社團的張孫燕老師,就帶著著青蛙裝的我們,從河堤步道下到景美溪中游(景美溪與指南溪匯流口),去採集她前幾天放的蝦籠,看看有沒有抓到該地常有的原生種毛蟹。但是我們在距離8公里外的景美溪下游(景美溪與新店溪匯流口),拋了八卦網所撈出的魚,卻是九成九都是肥滋滋的吳郭魚,外來種當道。

踏入景美溪進行生態觀察

位在景美溪中上游的北政國中可以輕易近水,直接涉入淺淺潺流的指南溪;而面對下游水深的萬福國小,就發展了在水上划獨木舟課程。追問之下,才知道鄰近永建國小的吳文德校長,才是推動兒童造舟與划舟的老前輩。

我們拜訪吳文德校長時,校長室內掛著兩艘校長自己做的獨木舟,讓我們瞠目結舌,成果發表會時,校長還大方的把獨木舟與相關配備借展。吳校長很愛水,更愛划舟,這可以從他之前在關渡國小任教時,都是划舟通勤,可見其熱情。他覺得對學生講再多課都沒有用,都比不上讓學生自己體驗造舟與划舟。在他主政的學校,把語文、數學等課整合,以專案導向的造舟課程,達到水文化詩詞(語文),透過獨木舟骨架的建立,讓學生理解弧形與曲線(數學),學生造了舟,還得把自己造的舟,搬到校旁的河道入水划一段,才能拿到畢業的資格。

吳文德校長借展的獨木舟

而這個熱情,也感染了周邊的學校,景美溪畔的國小們,目前正在談有沒有機會可以辦一個聯合的划舟活動。其中,萬福國小對我們許的願,就是希望景美溪舊河道的盲段,能有一個可以安全下舟的簡易碼頭。而吳校長對水利處的請求,就是在景美溪中游河畔,能夠加一個水龍頭,讓學生上岸可以先簡易沖水。

原本以為業主不會把水龍頭這種小事放在心上,沒想到從小在宜蘭玩泥巴長大的陳郭正處長,真的很期待台北市也能讓孩子可以玩水,原本處長列管的專案都是五千萬以上的工程案,但其卻特別要求吳校長的水龍頭也要納入列管的事,就是因為他被這群人感動,也希望自己在能力所及,能支持相關的事務。

公民團體們的河畔生活,有划舟、抓毛蟹、生態濕地的需求,當然也會有對休閒生活的需求,所以射箭場、櫻花林的許願,也從沒停過。規劃者能做的事,就是建議分區管理,讓這些彼此衝突的空間需求,各自找到安好的角落。

*本計畫由經典工程顧問公司與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河相顧問楊佳寧共同執行規劃。


不愛蓋房子的建築師,喜歡改造舊公園,並找出對環境友善的營造方式;現在主要做規劃案,想要系統性的保護並復育對人和生態都友善的公共空間。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