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錄自《台灣河川溪流復育設計指引》
河川溪流復育,就是河川的「生態復育」(ecological restoration),是自然保育 (nature conservation)的重要一環。生態復育的初衷,是重建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一 個「過程」,是人為協助劣化或已消失的生態系恢復健康的過程。河川溪流復育工作 所改善或修復的主體通常是河川的棲地環境,並非只是化學面向(如水質)的改善,更包含物理環境的改善,期望透過河川棲地的修復,提升河川的生物多樣性。
河川溪流復育也可視為是一種河川工程,但與防洪、取水等為安全保護或經濟發展的傳統水利工程不同。河川溪流復育,是以恢復生態健康為目標之「生態工程」 (ecological engineering)。
現今的河川「復育」,早已跳脫必須要「恢復至人類干擾前的原始狀態」的概念。為什麼復育不等於恢復原始狀態?流域的環境塑造了河川,但很多流域環境早已伴隨人類開發行為而有了重大改變,尤其在土地開發不可逆的情況下,過去塑造、影響河川的機制——或稱為「營力」——已經隨著地形地貌的改變以及人為設施的興設而有所不同;因此,想要河川「回到過去」,在大部分的區域已經是不切實際的目標。
此外,人類社會對於河川的歷史狀態的研究,嚴重不足,對於河川過往某個時期的狀態也往往缺乏完整的紀錄及瞭解,因此在實務上很難用過去的狀態直接當作復育的參考範本。再者,所謂「人類干擾前的原始狀態」,是否真的是沒有人類干擾的結果?亦不見得可考。
其實,河川是一種複雜適應系統(complex adaptive system),本來就會隨著氣候與流域環境不斷改變,不可能回復到某一個過去時間點的所謂「初始」狀態。因此,現今的河川溪流復育,強調的是協助自然、加速恢復「河川健康」(river health),而非強求回到某一個沒有任何人類干擾的樣貌。
此外,河川溪流復育亦不見得須以特定物種為復育目標,亦可以是以恢復河川整體的生態系服務為目標。河川健康是生態系服務的基礎:健康的河川,才能提供多樣 的生態系服務。
歐美許多河川溪流復育相關案例以頻臨絕種的鮭魚為復育目標,著眼鮭魚洄游所需的移動廊道及棲地之重建;然而,並非所有河川溪流復育背後都有如鮭魚般的「明星物種」為復育計畫的驅力;此外,流經高密度建成環境之河川,已被劇烈改造,且在水系上游之生物種源也已大幅消失的情況下,即便河川棲地條件可大幅改善,原本棲息的原生物種也不見得能夠回來。
台灣大部分的河川溪流都面臨上述困境:不但欠缺有高度文化與經濟價值的明星物種可驅動河川溪流復育,且現況河川廊道空間極為限縮、流域環境劇烈改變,後天條件嚴苛,難以期待物理面向之改善一定會伴隨生物面向之效果。但是,這不代表我們就該放棄河川溪流復育,河川溪流復育也可以著眼河川溪流對人類社會提供的多重好處,以提升河川整體健康、恢復生態系服務為目標。
值得強調的是,河川溪流復育的重心已不再是「河道樣貌的重塑」。早期的河川溪流復育,常關注於打造某種接近自然的河道樣貌,甚至試圖維持住那個特定樣貌。然而,隨著河川科學的進步,河川溪流復育學者專家已改變觀念,已深刻理解:河川為高度變動的系統,多變性(variability)乃為其天然特性,而河川健康正有賴於河川水文與土砂輸送等自然過程造就的多變性。因此,當今河川溪流復育的重點在河川「作用」的重建,包括水文地貌營力(hydro-geomorphic processes)、生態作用(ecological processes)、甚至生物作用(biological processes)。
綜合以上,本指引將河川溪流復育定義為:重建河川生態系的各種營力,並協助重塑自然棲地,使其恢復健康並提升生物多樣性,以提供多樣生態系服務之生態工程。
因此,河川溪流復育的空間範疇不侷於「河道」,也包括「濱溪帶」與「洪泛平原」; 相關工作包括:水域棲地復育(instream habitat restoration)、濱溪帶植物群落復育 (riparian rehabilitation)、洪泛平原復育(floodplain restoration)等。
河川溪流復育目的 — 恢復河川多樣的生態系服務
本指引以恢復河川生態系服務——而非特定物種——為河川溪流復育目的。什麼是生態系服務?就是人類直接或間接從生態系中獲得的好處。即便是科技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人類都無法脫離自然而活,必須仰賴自然提供的生態系服務。
討論生態系服務最著名的報告,應該是二〇〇五年出版,成功將生態系服務概念推廣到全球的《千禧年生態系評估》(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了。這本報告將生態系服務分成四類:供給(provisioning)、調節(regulating)、文化 (cultural)、支持(supporting)。所謂供給服務,是可從生態系直接擷取的物資; 調節服務,是自然的物理、化學、生物等作用所創造出人類偏好的狀態;文化服務, 是生態系提供的非物質好處,透過精神滿足、認知發展、感官與身體體驗等達成;支 持服務,則是支持上述服務的最基本自然作用。
這四類服務並非互不隸屬,反而是高度相關。其中最重要的是支持服務,包括營養循環、光合作用、風化作用、生物棲地、生物多樣性等,是讓供給、調節、文化等三類服務得以存在的基礎,是創造生態系、並維持其健康的重要機制。支持服務等於是生態系健康所需的基本要件,人類雖無法直接享用,但當生態系失去支持服務,就不會有供給、調節、文化等人類直接需要的服務。
《千禧年生態系評估》所提出的上述四類生態系服務,其實高度重疊,難以將某個生態系服務歸為特定一類。例如,漁獲對許多人而言,僅具有食物的意義,可明顯歸類供給服務;但是,在某些原住民文化中,漁獲的本身不僅是食物,捕魚的行爲也不見得僅是為了獲取食物,而還有更深刻的文化意涵,因此不能僅歸類於供給服務,也可說是文化服務。
為了回應不同文化對於生態系服務的不同詮釋,二〇一七年,由學者組成的國際 組 織 IPBES(Intergovernmental Science-Policy Platform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整合了生態統服務的內涵,提出「自然對人類貢獻」(nature’s contributions to people) 的概念,強調自然在人類福祉的提升上扮演的多重角色。即便 IPBES 仍提出三類「自然對人類貢獻」:物質、非物質、調節,但強調三者間的互動與高度重疊性,沒有任何一個生態系服務屬於可歸屬單一類別。從「生態系服務」到「自然對人類貢獻」,核心概念都著重自然對人類社會的重要性,並強調自然保育是人類發展不可或缺的工作。
因此,本指引推動河川溪流復育之初衷,並非僅關注非人的生物,更關注人類社會的福祉。
啟動河川溪流復育,提升河川的生態、調節、社會功能
奠基在上述概念,本指引從「功能」的角度看待河川溪流復育:具備「生態功能」的河川溪流,亦可對人類提供「調節服務」與「社會服務」。近年來,河川的社會功能愈來愈受到關注,尤其是「親水」的休閒遊憩功能;另一方面,河川的微氣候調節服務可在熱浪中減輕熱傷害,洪水調節服務可在極端降雨中減低水患風險,可視為「自然解方」(nature-based solution),在氣候愈來愈極端的趨勢下,將會愈來愈重要。
以恢復生態系服務為目標的河川溪流復育,基礎工作就是強化其支持服務。本指引所提供的策略,可強化河川溪流的水循環、營養循環、與生物棲地等三項支持服務,這些服務亦可視為河川基本的「生態功能」。當上述支持服務恢 復成較自然的狀態,亦即,當河川的生態功能提升後,不需要花太多額外力氣,河川溪流就能夠同時提供「調節功能」,包括微氣候調節、水質淨化、地下水補注、洪水調節、侵蝕控制、病蟲害防治等;河川具備調節功能後,就能為人類提供舒適、宜居的城鄉環境。而生態功能提升後,再稍加規劃設計,也能夠增加河川溪流的「社會功能」,包括水產,休閒娛樂、環境教育、促進地方感、促進社會交流、美學價值、澆灌用水、農產等;河川溪流具備社會功能,則可讓人們直接擷取資源,且幫助身心靈健康。

《台灣河川溪流復育設計指引》(預計2025年6月底釋出)
眼底城事是由一群對城市空間充滿熱情的人所發起的計畫,我們認為一個舒適、有趣、充滿創意的城市生活是一個不斷充滿變化的狀態,不僅僅是政府的大計畫,更是所有在城市生活的人每日的集體創作。我們希望透過不同寫作者的紀錄,描繪每一個城市生活精彩的片段。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