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 Facebook
  • Instagram
  • RSS

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 首頁
  • 城事觀
  • 趣空間
  • 好社計
    • 數位治理與公共領域對談
  • 台灣事
    • 社子島專題
  • 每月主題
    • 2022年
      • 2022年5月 – 城市中的生物多樣性
      • 2022年4月 – 學校沒有教的事
      • 2022年3月 – 探索地面之外
      • 2022年2月 – 為了明日的記憶:轉型正義與空間
    • 2021年
      • 2021年12月 – 遊戲場是空間環境,不只是遊具產品
      • 2021年11月 –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 2021年10月 – 樹與森林
      • 2021年9月 – 地貌與構築
      • 2021年8月 – 教室外的在地學習
      • 2021年7月 – 城市人間的維生系統: 菜市場大不易/疫
      • 2021年6月 – 我們想要怎麼樣的永續生活
      • 2021年5月 – 資料驅動的空間分析與規劃
      • 2021年4月 – 國土計畫與計畫之外
      • 2021年3月 – 平台都市主義
      • 2021年1月 – 島嶼臺灣 2030
    • 2020年
      • 2020年12月 – 看不見的城市
      • 2020年11月 – 人本友善的街道
      • 2020年10月 – 都市的流
      • 2020年9月 – 電影與城市
      • 2020年8月 – 自然遊戲空間
      • 2020年7月 – 宜居城市
      • 2020年6月 – 食物與城市
      • 2020年5月 – 參與式設計
      • 2020年4月 – 社區療癒
      • 2020年3月 – 東亞街之道
      • 2020年2月 – 搞軌都市主義
    • 2019年
      • 2019年11月 – 居住的社會問題
      • 2019年10月 – 韌性的進擊! 沿海聚落的未來
      • 2019年9月 – 五感景觀
      • 2019年8月 – 活的空間
      • 2019年7月 – 2050・City・Everyday life
      • 2019年6月 – 兒童友善城市
      • 2019年4月 – 城市照護與高齡社會
      • 2019年3月 – 閒置空間與再利用
      • 2019年2月 – 玩台灣
      • 2019年1月 – 地方之眼
    • 2018年
      • 2018年12月 – 韌性成事好城市
      • 2018年11月 – 三歲生日快樂
      • 2018年10月 – 文資再戰
      • 2018年9月 – 自行車友善社區
      • 2018年8月 – 山寨以及他們的產地
      • 2018年7月 – 校園景觀
      • 2018年6月 – 鄉村的未來
      • 2018年5月 – 智慧的城市
      • 2018年4月 – 遊戲的人
      • 2018年3月 – 行走的人
      • 2018年2月 – 過年中的城事
      • 2018年1月 – 臺灣地方的美好
    • 2017年
      • 2017年12月 – 給我一口好空氣
      • 2017年11月 – 社區交往- 重建一座具有親密感的城市
      • 2017年10月 – 散步正當道!適宜散步的城市
      • 2017年9月 – 中部城鄉的翻轉
      • 2017年6月 – 好玩城市進化論
      • 2017年5月 – 游擊花園的都市指南
      • 2017年4月 – 氣候服務與空間規劃
      • 2017年3月 – 綠色基盤系統
      • 2017年2月 – 設計專業如何介入社會
      • 2017年1月 – 友善與平權的空間
    • 2016年
      • 2016年12月 – 空間與制度工具
      • 2016年9月 – 再訪公民參與
      • 2016年8月 – 鄉村創生
      • 2016年7月 – 我家隔壁的好景色
      • 2016年6月 – 韌性城市
      • 2016年5月 – 好的街道
      • 2016年4月 – 廢校與鄉村
      • 2016年3月 – 關於未來公園的想像
      • 2016年2月 – 菜市場
      • 2016年1月 – 自行車城市
    • 2015年
      • 2015年12月 – 都市再生
      • 2015年11月 – 民眾參與
  • 專欄
    • 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
    • 一起合作住宅吧/OURs都市改革組織
    • 威廉懷特小教室 / 眼底城事編輯室
    • 社區交往
    • 地景故事 Earthwords / 孟宗
    • 非寶島指南 / 陳尚平
    • 都市設計系列講堂 / 基隆市政府
    • 地味手帖/裏路
    • 說書
    • 從電影看城事 / 陳小易
    • 與環境設計師對談PODCAST
  • 關於
    • 我們是誰
    • 版權說明
    • 聯絡
  • 所有文章

2022年2月 – 為了明日的記憶:轉型正義與空間

在與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合作的本月專題中,希望透過介紹不義遺址保存、威權象徵清除、中正紀念堂轉型等國內外案例,鼓動社會對於轉型正義與空間議題的認識,提供更豐富、多層次的論述視野。

專題名稱「為了明日的記憶」,曾是德國柏林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萬湖會議之家(House of the Wannsee Conference)」的展覽標題,意指轉型正義並非單純為了「挖掘過去」,更重要的,是為了錨定「前進明日的座標」。我們該如何看待歷史,共同邁向什麼樣的未來?以空間作為集體記憶的錨定點與媒介,邀請讀者一起來思考、發問。

從紀念園區到市民廣場:中正紀念堂園區的轉型想像

Posted on 2022/02/272022/03/01

From Memorial Park to Civil Plaza: Transitional Imagina […]

Posted in 2022年2月 – 為了明日的記憶:轉型正義與空間, 城事觀 Tagged 中正紀念堂, 國族主義, 空間解嚴, 轉型正義, 領域性花園 1 Comment

紀念:我們只能透過當下的呈現而理解過去

Posted on 2022/02/272022/03/01

文:劉惠純 2021年11月的初秋,時隔多年後再訪柏林,短短幾天之內,我走訪了柏林圍牆、原為柏林圍牆舊址的塗鴉 […]

Posted in 2022年2月 – 為了明日的記憶:轉型正義與空間, 所有文章, 每月主題 Tagged 恐怖地形圖, 柏林圍牆, 紀念碑, 納粹, 轉型正義

不義地景與正義長弧:公民與專業者如何面對中正紀念堂這一題

Posted on 2022/02/252022/05/12

文:侯志仁 Jeffrey Hou 一九八〇年落成的中正紀念堂,歷經了國民黨在台灣的獨裁統治,以及解嚴後的政治 […]

Posted in 2022年2月 – 為了明日的記憶:轉型正義與空間, 公民參與, 尺度, 所有文章 Tagged 不義地景, 中正紀念堂, 民眾參與, 空間轉型, 轉型正義

重新想像首都公園!中正紀念堂園區空間大體檢

Posted on 2022/02/232022/05/12

文: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 軍事基地、經貿中心、中正紀念堂:NEXT? 「你以往都如何使用中正紀念堂?」「作為首都 […]

Posted in 2022年2月 – 為了明日的記憶:轉型正義與空間, 公民參與, 尺度, 所有文章, 民眾參與 Tagged 中正紀念堂,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 民眾參與, 焦點團體工作坊, 空間解嚴, 轉型正義

中正紀念堂一日空間觀察──解構?依從?那些「經過」中正紀念堂的人們

Posted on 2022/02/182022/02/23

文:林思駿 對於居住在中正紀念堂附近的居民而言,這個空間似乎就如同一個都市公園一般沒什麼特別之處──那是上班族 […]

Posted in 2022年2月 – 為了明日的記憶:轉型正義與空間, 城事觀, 所有文章 Tagged 中正紀念堂, 在地偏好工作室, 空間秩序

立陶宛:格魯塔斯公園與史達林像──「一段苦難的歷史,一座主題樂園。」

Posted on 2022/02/162022/02/09

文:Keith Lowe譯:丁超 嘲諷是個好主意嗎? 無論我們再怎麼大費周章,也擺脫不了過去的怪物。我們可以試 […]

Posted in 2022年2月 – 為了明日的記憶:轉型正義與空間, 所有文章, 說書 Tagged 史達林, 格魯塔斯公園, 立陶宛, 轉型正義

德國柏林:希特勒地堡及恐怖地形圖紀念館──「他沒了形體,卻無所不在。」

Posted on 2022/02/112022/02/09

文:Keith Lowe譯:丁超 希特勒地堡:荒蕪的獨裁者自殺地 沒了屍體,就沒有墳墓,但人們仍然擔心希特勒地 […]

Posted in 2022年2月 – 為了明日的記憶:轉型正義與空間, 所有文章, 說書 Tagged 希特勒, 希特勒地堡, 恐怖地形圖紀念館, 柏林, 轉型正義 1 Comment

「為了明日的記憶」:轉型正義與空間專題導言

Posted on 2022/02/092022/02/09

文: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 走在歷史與空間秩序的密林裡 離開動物園後,他們前往臺北市區。天色開過,又陰下來。學生依 […]

Posted in 2022年2月 – 為了明日的記憶:轉型正義與空間, 所有文章 Tagged 2022每月主題, 不義遺址, 中正紀念堂, 促轉會,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 威權象徵, 蔣中正, 轉型正義

近期文章

  • 在景美溪的365天:划舟、抓蟹與濕地觀察的河畔生活想像與營造
  • 給城市一個「雞」會:新竹保溫雞舍的養雞運動
  • 當代採集:野化城市,雜草是我們的好朋友
  • 如何維護生物多樣性?英國的Plantlife倡議從不除草開始!
  • 從蝴蝶看城市:如何營造在地生物多樣性的樣貌
  • 愛你喔,螢火蟲:都市公園螢火蟲復育記
  • 在城市中和蜜蜂一起生活,是與環境產生連結的開始
  • 日常型親水的再思考,我們如何與水重逢?
  • 來到社區、理解社區、成為社區—談參與式互動作為社會住宅之溝通互動媒介
  • 從零開始養的居住文化?臺北市社宅青創戶定位的階段性反思

熱門標籤

feature 人本環境 兒童 兒童參與 兒童遊戲場 公共空間 公園 創用CC 參與式規劃 參與式設計 國土計畫 地方創生 城市故事 威廉懷特 宜居城市 文化資產 景觀 景觀設計 智慧城市 歷史保存 民眾參與 水岸空間 水治理 特公盟 生態城市 社區交往 社區營造 社會住宅 社會設計 空間活化 綠色交通 綠色基盤 自行車城市 藝術介入空間 街道家具 街道空間 農村 遊戲空間 都市再生 都市治理 都市設計 鄉村發展 韌性城市 食物與城市
  • 首頁
  • 版權說明
  • 聯絡
網站營運協力:淬戀影像
Proudly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Pho by ThematoS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