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 Facebook
  • Instagram
  • RSS

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 首頁
  • 尺度
    • 國土規劃
    • 城鄉規劃
    • 地景設計
    • 都市設計
    • 交通規劃
    • 社會住宅
  • 議題
    • 韌性與調適
    • 人本街道
    • 公民參與
    • 地方創生
    • 數據與科技
    • 社區照護
    • 兒童友善
    • 都市再生
    • 自然與人
  • 每月主題
    • 2022年
      • 2022年11月 – 進擊的社宅:社會居住新轉向
      • 2022年10月 – 以河流為起點:想像,體驗與生活中的流動
      • 2022年9月 – 時間的迷思
      • 2022年8月 – 那些導覽要教你教我的是?
      • 2022年7月 – 城市的吶喊!氣候變遷ing
      • 2022年6月 – 轉身面向海
      • 2022年5月 – 城市中的生物多樣性
      • 2022年4月 – 學校沒有教的事
      • 2022年3月 – 探索地面之外
      • 2022年2月 – 為了明日的記憶:轉型正義與空間
    • 2021年
      • 2021年12月 – 遊戲場是空間環境,不只是遊具產品
      • 2021年11月 –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 2021年10月 – 樹與森林
      • 2021年9月 – 地貌與構築
      • 2021年8月 – 教室外的在地學習
      • 2021年7月 – 城市人間的維生系統: 菜市場大不易/疫
      • 2021年6月 – 我們想要怎麼樣的永續生活
      • 2021年5月 – 資料驅動的空間分析與規劃
      • 2021年4月 – 國土計畫與計畫之外
      • 2021年3月 – 平台都市主義
      • 2021年1月 – 島嶼臺灣 2030
    • 2020年
      • 2020年12月 – 看不見的城市
      • 2020年11月 – 人本友善的街道
      • 2020年10月 – 都市的流
      • 2020年9月 – 電影與城市
      • 2020年8月 – 自然遊戲空間
      • 2020年7月 – 宜居城市
      • 2020年6月 – 食物與城市
      • 2020年5月 – 參與式設計
      • 2020年4月 – 社區療癒
      • 2020年3月 – 東亞街之道
      • 2020年2月 – 搞軌都市主義
    • 2019年
      • 2019年12月 – 都市地景中的矛盾與複雜
      • 2019年11月 – 居住的社會問題
      • 2019年10月 – 韌性的進擊! 沿海聚落的未來
      • 2019年9月 – 五感景觀
      • 2019年8月 – 活的空間
      • 2019年7月 – 2050・City・Everyday life
      • 2019年6月 – 兒童友善城市
      • 2019年4月 – 城市照護與高齡社會
      • 2019年3月 – 閒置空間與再利用
      • 2019年2月 – 玩台灣
      • 2019年1月 – 地方之眼
    • 2018年
      • 2018年12月 – 韌性成事好城市
      • 2018年11月 – 三歲生日快樂
      • 2018年10月 – 文資再戰
      • 2018年9月 – 自行車友善社區
      • 2018年8月 – 山寨以及他們的產地
      • 2018年7月 – 校園景觀
      • 2018年6月 – 鄉村的未來
      • 2018年5月 – 智慧的城市
      • 2018年4月 – 遊戲的人
      • 2018年3月 – 行走的人
      • 2018年2月 – 過年中的城事
      • 2018年1月 – 臺灣地方的美好
    • 2017年
      • 2017年12月 – 給我一口好空氣
      • 2017年11月 – 社區交往- 重建一座具有親密感的城市
      • 2017年10月 – 散步正當道!適宜散步的城市
      • 2017年9月 – 中部城鄉的翻轉
      • 2017年6月 – 好玩城市進化論
      • 2017年5月 – 游擊花園的都市指南
      • 2017年4月 – 氣候服務與空間規劃
      • 2017年3月 – 綠色基盤系統
      • 2017年2月 – 設計專業如何介入社會
      • 2017年1月 – 友善與平權的空間
    • 2016年
      • 2016年12月 – 空間與制度工具
      • 2016年9月 – 再訪公民參與
      • 2016年8月 – 鄉村創生
      • 2016年7月 – 我家隔壁的好景色
      • 2016年6月 – 韌性城市
      • 2016年5月 – 好的街道
      • 2016年4月 – 廢校與鄉村
      • 2016年3月 – 關於未來公園的想像
      • 2016年2月 – 菜市場
      • 2016年1月 – 自行車城市
    • 2015年
      • 2015年12月 – 都市再生
      • 2015年11月 – 民眾參與
  • 專欄
    • On Air ON AIR / 簡旭伸研究室
    • 家山共學計畫 / 眾森自然工作室
    • 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
    • 一起合作住宅吧/OURs都市改革組織
    • 威廉懷特小教室 / 眼底城事編輯室
    • 社區交往
    • 地景故事 Earthwords / 孟宗
    • 非寶島指南 / 陳尚平
    • 都市設計系列講堂 / 基隆市政府
    • 地味手帖/裏路
    • 說書
    • 從電影看城事 / 陳小易
    • 與環境設計師對談PODCAST
  • 關於
    • 我們是誰
    • 版權說明
    • 聯絡
  • 所有文章

空間活化

台灣設計展-來監獄住一晚,找典獄長登記、拜角頭

Posted on 2022/01/052022/05/20

文:倡議家/陳怡臻 你有去過監獄嗎?以策展見長的「台灣田野學 […]

Posted in 台灣事, 所有文章, 都市再生 Tagged 台灣田野學校, 台灣設計展, 嘉義, 空間活化

歷史聚落活保存:寶藏巖聚落開園十年的省思與望向未來十年的展望

Posted on 2021/01/062022/06/27

文:劉可強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寶藏 […]

Posted in 2021年1月 - 島嶼臺灣 2030, 城事觀, 所有文章, 都市再生 Tagged 文化資產, 空間活化

【為老空間拋光.空間活化議題沙龍】側寫

Posted on 2019/10/252022/05/20

文:林佩儀 時間:2019年9月24日(二) 18:30-2 […]

Posted in 全促會 / 社造新眾力, 台灣事, 好社計, 專欄, 所有文章, 都市再生 Tagged 空間活化, 老屋新生

眷村開門大家來-空軍三重一村保存十四年回顧與展望

Posted on 2018/10/122022/06/27

文:董俊仁 空軍三重一村自民國 93 年 11 月,由地方青 […]

Posted in 2018年10月 - 文資再戰, 台灣事, 所有文章, 都市再生 Tagged 文化資產, 空間活化, 老舊眷村

從廢校活化到地方創生之路 – 大山北月的故事

Posted on 2018/08/032022/05/20

文:莊凱詠 / 大山北月創辦人 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 […]

Posted in 2018年6月 - 鄉村的未來, 台灣事, 地方創生, 好社計, 所有文章 Tagged 廢校, 社區營造, 空間活化

都市景觀主義:雪梨鐵道貨物線The Goods Line

Posted on 2017/07/262022/06/27

文: Janelee Li   ;圖片提供:ASPECT S […]

Posted in 怡居新視界 / Janelee Li, 所有文章, 都市再生 Tagged 公共空間, 空間活化, 都市再生

『非常』公共空間(上篇)

Posted on 2017/05/122022/05/20

  文/侯志仁Jeffrey Hou      譯 […]

Posted in 2015年11月 - 民眾參與, 2017年5月 - 游擊花園的都市指南, 人本街道, 公民參與, 城事觀, 所有文章, 都市再生 Tagged 公共空間, 民眾參與, 空間活化, 街道空間

讓小孩子到我們這裡來吧!從技工舍經驗談社區設計

Posted on 2017/03/102022/06/27

作者:豬小草 「比起有一百萬人造訪,卻只各造訪一次,不如成為 […]

Posted in 兒童友善, 台灣事, 所有文章, 都市再生 Tagged 兒童, 歷史保存, 空間活化

「五味屋 – 囝仔們ㄟ店」-牽起鄉村孩子的手,讓孩子在熟悉的環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Posted on 2017/02/152022/05/20

文:林佩儀 在台大畢恆達教授「人與環境關係導論」的課程演講中 […]

Posted in 兒童友善, 台灣事, 所有文章, 都市再生 Tagged 兒童, 城市故事, 空間活化 1 Comment

Posts navigation

1 2 3 →

近期文章

  • 手作修復步道照顧地球 工程思維難達計畫美意
  • 大學宿舍搞合作!以美國歐柏林學院Harkness House為例
  • 打開城市邊緣的風景——大我社區的困境與願景行動
  • 教學、醫療與居住融合的生活——紹興生活合作宅
  • 社子島合作日常:反思生態社子島都市計畫
  • 實驗精神:光復新村如何以合作住宅設計工作營重塑未來願景
  • 從田園城市到新市鎮:合作住宅的加入
  • 合作山城︰攜手想像從合作(Collaboration)走向合作( Cooperation)的山城可能
  • 10分鐘河岸健康慢活:打開基隆東信路公有宿舍群活化想像
  • 都市之聲:可編碼的聽覺與感官政治

熱門標籤

人本環境 兒童 兒童參與 兒童遊戲場 公共空間 公園 創用CC 參與式設計 合作住宅 國土計畫 地方創生 地景 城市故事 基隆 威廉懷特 宜居城市 文化資產 景觀 景觀設計 智慧城市 歷史保存 民眾參與 水岸空間 水治理 特公盟 生態城市 社區交往 社區營造 社宅 社會住宅 社會設計 空間活化 綠色交通 綠色基盤 自行車城市 藝術介入空間 街道家具 街道空間 農村 遊戲空間 都市再生 都市治理 都市設計 鄉村發展 韌性城市
  • 首頁
  • 版權說明
  • 聯絡
  • 尺度
  • 議題
網站營運協力:淬戀影像
Proudly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Pho by ThematoS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