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地域 × デザイン,重新編織地方的20個設計企劃展分享(上)

文:小風景の日々配給。 EV DAY, EV PAGE

2016年2/18~3/6號在東京mid town舉辦的第56屆企劃展「地域 × 設計」,會中展示了20個近年將城市紋理重新整理讓舊市街活化的案例。日本近年少子高齡化日漸嚴重,到2060年內高齡人口更高達近40%,除了東京少數的大城市以外其實人口都在嚴重萎縮,而日本國土相較台灣為大,中央的援助難免不及,因此地方政府近年對於如何挽回流失的人口都積極下了很多功夫。

從日本的歷史來看,相較於「國家」,地方「藩屬」的概念在歷史上影響更是深遠,日本媒體也一直很喜歡以縣市區別來討論縣民的個性與民情,從每年層出不窮的地方吉祥物(像是熊本的kumamon或是船梨精)與在地特色物產等宣傳就可以看出日本以縣市為主體的傾向。而近年地方再生運動的興起,除了地方政府努力吸引外地人成為新移民移住,也越來越多年輕人畢業後不再只往東京發展,而是選擇留在老家創業,也因此誕生了許多新的創業形態,進而影響了因為高齡化而沒有生氣的家鄉街道。

這一波地方再生運動讓許多年輕人重新去思考,一直以來在東京這樣高密度高壓力的生活模式真的是唯一的選擇?脫離了大企業的終身保障框架下在自己熟悉的土地上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反而帶來一種新的引力。不同想法的人開始聚集,熟悉的街道令人放鬆保有熱情,一點一滴的種子開始在日本各地開花。這次展覽中更是有許多我從來沒有想到的異業結合,令人眼睛一亮亢奮不已,或許這裡想談的「設計」不是只有圖像平面的設計,而是對於都市的重新觀察再發現而去找到一種新的方式來重新說故事;美學是一種設計,空間配置也是一種設計,活動體驗也是一種設計;這次20個在案例分享更是給了我們對都市與設計能產生的可能性帶來沒有邊界的想像!

 

01兵庫縣淡路島:淡路新工作形態研究島

運用淡路島當地的資源,借由外部設計的力量,以「食與農」、「觀光」作為主題,努力讓當地產生新的創業機會與工作機會,讓人與人有更多的聯結,進而創作出更多新的產品,這類「創業形態」漸漸具體化。像是圖中由淡路島土壤而研發出的肥料與食品,透過設計的概念從包裝到產品開發都強烈的讓人感受到淡路島的存在。

DSC04301_Fotor兵庫縣淡路島:淡路新工作形態研究島(來源:@小風景の日々配給)

 

02山口縣山口市:山口資訊暨藝術中心YCAM

2003年開設的山口市藝術中心,一直持續不斷運用多媒體技術來呈現許多不同的表演與展覽,以及針對小朋友設計的工作營。可以看到這個藝術中心在空間上具有高度的自由性與可變性,有別於一般單純展品擺設的形式,更著重讓兒童可以在裡面自由的奔跑跌撞,用身體來感受不同媒材特色。圖書館空間也開放讓小朋友盡情地玩耍,老老實實的坐著就真是太可惜了。

DSC04295_Fotor山口縣山口市:山口資訊暨藝術中心YCAM(來源:@小風景の日々配給)

korogaru_1180來源:YCAM 

 

03新瀉縣三条市,燕市:燕三条工場祭典的誕生

江戶時代傳承下來的高度技術金屬加工地「燕三条地區」,隨著傳統工廠的日漸蕭條,當地於2013年著手規劃一種新的地區品牌。藉由工廠的開放參觀打造期間限定的新祭典,並透過設計的力量,運用大量螢光粉紅條紋作為一種強烈的識別,不需要導遊與說明,漫遊在工廠區內驚鴻一瞥的粉紅條紋就是最好的指標。期間工作人員與年邁的匠師身著螢光粉紅條紋的上衣,讓所有參觀的人都能夠清楚地找到進行中的會場,也讓整個冰冷與昏暗的工場區域一口氣青春跳躍了起來!

DSC04294_Fotor新瀉縣三条市,燕市:燕三条工場祭典的誕生(來源:@小風景の日々配給)

スクリーンショット 2016-03-13 午後7.42.09來源:燕三条 工場の祭典

 

04北海道清里町:品牌打造,在地特產馬鈴薯燒酒「北海道清里」

擁有40年歷史的當地釀造所運用北海道產的美味馬鈴薯(連不愛馬鈴薯的我都覺得很美味),研發出十分罕見的馬鈴薯燒酒品牌「北海道清里」。兩年來在地居民、政府機關與文創工作者持續不斷的對話而醞釀出的在地新品牌,以海外市場作為目標努力宣傳,期待將小鎮的文化與特色藉由這瓶馬鈴薯清酒讓全世界能夠認識。

 

05宮城縣石卷市:孕育當地創作而生的「石卷工坊」

在311東日本大地震中受到嚴重損害的石卷市,許多東京的設計師一同發起創建了這座「在地手工創作工坊」。透過來自東京甚至是全世界的設計師提供設計概念,在這座石卷市的手工創作工坊讓當地人製作,一方面可以培養當地的設計師與工匠,另一方面製作出來的設計產品也能為當地帶來廣大的宣傳效果。最終期待「石卷手工創作工坊」可以成為當地代表性的品牌,同時帶來經濟與就業的效果。

スクリーンショット 2016-03-13 午後7.17.48

宮城縣石卷市:孕育當地創作而生的「石卷工坊」 (來源:石卷工坊

 

06日本全國各地:一級產業與消費者的直接聯繫「吃吃日本通信接力」

農林漁牧業是支撐我們日常食衣住行的第一級產業。這些在第一線為我們種稻捕魚的勞動者們想必對自己孕育的食材該如何運用有著獨到的哲學吧!這本世界首創「隨書附食物」的飲食通訊雜誌,便是透過這些第一線製造者的視線來重新發現這些與我們息息相關的食物。透過每個城市的接力形式,每次介紹不同的當地食材與特色飲食,更是直接拉近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距離。現在大家最關注的食安問題透過這樣直接的產銷聯繫帶來重新的信任關係,也重新將許多默默無名的鄉鎮讓大家吃出興趣。

DSC04285_Fotor日本全國各地:一次產業與消費者的直接聯繫「吃吃日本通信接力」(來源:@小風景の日々配給)

 

07宮城縣松島町:展現當地特色的活動「松島流燈會-海之盆」

松島之美堪稱日本三景,但在311東北大地震後此處也受到極大破壞讓觀光產業帶來嚴重影響。原本觀光導向的松島町在地震之後感受到獨靠觀光產業的危機,由在地居民主導下逐漸轉向強調獨特性城市復興,藉由消失30年的傳統祭典復活讓年長者的經歷傳承給年輕一輩,屬於松島獨有的文化透過流燈祭典期待能得到更多的注目。

DSC04241_Fotor宮城縣松島町:展現當地特色的活動「松島流燈會-海之盆」(來源:@小風景の日々配給)

 

08靜岡縣濱松市:403建築[dajiba]與濱松的人們

濱松市主要是由汽車與樂器產業的工作者組成的城市,如同其他地方都市的組成較為零散,多為點狀散佈。由三位年輕的建築師而組成的403建築工作室[dajiba]以濱松為主要活動據點。市中心部一棟建築40年的老舊大樓「カギヤビル」目前聚集許多年輕人的店鋪、藝廊或文創小鋪是濱松市內一個創意交流的新地點。而大樓裡閒置的空間與大樓週邊的閒置店鋪透過403建築[dajiba]團隊的創意重新隔間與輕裝修,透過小尺度的活動想要為整個地區帶來小小的改變。其實濱松市的改變不只是因為建築團隊,而是在這小空間的種子下,緩慢與不經意地透過與濱松市的居民交流,漸漸成為一種群體的意識。

DSC04246_Fotor靜岡縣濱松市:403建築[dajiba]與濱松的人們(來源:@小風景の日々配給)

 

09佐賀縣佐賀市:好歡樂!綠地就是各種行為的容器

熱鬧不再的佐賀車站前的商店街,原本散落的零星空地變身成為綠油油的小廣場。這種小綠地的點狀置入成為雜誌圖書館、交流空間、商店等等五花八門的空間容器,點狀的散落帶來線狀的動線迴流,這樣迴游性的動線讓活動不會過度集中凝聚,反而是緩緩散開、一口氣讓整個區域活絡了起來,亦提高了空地的不動產價值。人潮的流動也讓原本商店街毫無生氣的鐵捲門深鎖,帶來新的活力與改變。

DSC04244_Fotor佐賀縣佐賀市:好歡樂!綠地就是各種行為的容器(來源:@小風景の日々配給)

10佐賀縣有田町:讓產地動起來的設計力

佐賀的有田燒是日本知名的陶器品牌,創業400年至今該如何將傳統的樣式重新設計以跟上時代的潮流是有田燒面臨的挑戰。透過顛覆傳統的設計,以一種新的有田燒形象而誕生的品牌「1616/arita japan」積極進軍海外,並且在2016年與荷蘭聯手創立「2016/」的新品牌進軍米蘭市場。將有田燒在日本本地由於傳統印象深植的瓶頸,透過當地全體的合作重新建立體制與品牌形象,藉由海外市場的開拓來活絡這個傳統招牌。

DSC04245_Fotor佐賀縣有田町:讓產地動起來的設計力(來源:@小風景の日々配給)

スクリーンショット 2016-03-13 午後7.25.46

來源:Arita

 

>>還有10個案例越來越精彩!待續~

全文轉自小風景の日々配給。 EV DAY, EV PAGE,原文標題:地域 × デザイン企劃展分享(上)

 


小風景の日々配給。 ev day, ev page
年歲已登上大人的階梯,但內心依然還是灰姑娘。
靠著青春18車票踏遍日本北海道至九州,相較於世界之都的東京更喜歡的是無名的老街與原生脈絡風景

作者的其他文章

 

年歲已登上大人的階梯,但內心依然還是灰姑娘。
靠著青春18車票踏遍日本北海道至九州,相較於世界之都的東京更喜歡的是無名的老街與原生脈絡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