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基隆16號碼頭的見證者──貴美雜貨店

文/施博文  照片/陳薇仲  圖表製作/王奕蘋  編輯/雞籠霧雨團隊

 

*原編按:原文刊載在《雞籠霧雨》第三刊,筆者藉由自己的生活記憶講述眼中的貴美雜貨店,並藉著與貴美雜貨店的店主人──大小姊姊訪談,刻劃出柑仔店與碼頭工人的緊密關係。貴美一家的生命歷程中儲藏著基隆碼頭的重要記憶,惟目前遭遇到航港局拆屋還地訴訟的法院強制執行,這樣珍貴的碼頭歷史見證者將消逝,希望藉由重現貴美故事並敘述柑仔店目前遭遇的拆遷事件,藉助網路傳播的力量,號召更多關注。


 

我六歲以前是在外婆家度過的。外婆家在西16號碼頭的山上,每次早上跟外婆要去流浪頭採買時,總是在碼頭對面的雜貨店門口等公車,那時候對雜貨店的印象是:一間塗滿黑色柏油的木板房屋在一大片空地邊,緊挨著警察局;一只大玻璃櫃佔滿了店面的一半,加上一台半個人高的味全飲料冰箱,只剩一個人能通過的寬度可以進到店內,一台小小的電視機放在靠近店面的牆上,從店外伸頭一探,還可以邊等車邊看一下電視節目;店外的遮雨棚就是候車亭,也是被一張木桌跟兩條長板凳佔據大部分的空間。

三十年後再度探訪,卻是因為看到雜貨店被迫拆屋還地的新聞,或許是緣分吧,第一次參加雞籠霧雨的刊物編輯就是來貴美雜貨店訪談,除了記錄雜貨店女主人們的故事外,還參雜了自己的童年和家母年少時光的回憶,更重要的是,希望更多人能發現雜貨店無可取代的地位。

雜貨店店面早已不是我童年時的那間木房,變成了比較大的水泥屋,候車亭移到雜貨店一旁,天冷時等車的人只能瑟縮成一團,不像以前在店門口還可以擋風。入內打招呼,除了我跟兩位姊姊的年紀有段差距外,又因為離開外婆家好長一段時間,之前是互不認識的,大概寒暄一下,她們對於外婆家的位置有印象,雖然是在山上,姊姊們說唸書時從仙洞國小放學後,還會特別繞道,去我大阿姨開的雜貨店買零食,再邊吃邊走回家。

大姊姊說以前碼頭這邊很熱鬧,17、18號碼頭停靠的是國外商船,所以外國船員很多,18號碼頭跟15號碼頭邊都是小酒吧,外國人身旁永遠都有一位美麗小姐;15號碼頭跟貴美雜貨店同一邊的山坡下,有兩排木造房屋,都住著碼頭工人及眷屬。那時候小孩子很多,不怕沒玩伴,所以雜貨店銷路最好的是小孩子的文具用品,只有在過年時才會批抽抽樂來賣,掛滿在牆上給小朋友抽。「在那個沒有電視機跟遊樂機的年代,整座山就是小孩子的遊樂場,一天來回當地人稱白燈塔的球子山燈塔好幾趟,都不嫌累,鄰居看到就會通風報信,晚上回到家就是等著被媽媽打。」姊姊們是邊講邊笑,「那時候什麼都不怕,就是怕媽媽手上的竹條。」

 

e5a4a7e5a790e5a790e68bbfe587bae4bba5e5898de99b9ce8b2a8e5ba97e5928ce7a2bce9a0ade79a84e785a7e78987efbc8ce8ae93e68891e58091e79c8be588b0大姐姐拿出以前雜貨店和碼頭的照片,讓我們看到了十六號碼頭附近的地景變化

 

一開始,雜貨店前面就是鐵軌,旁邊是公賣局的基隆地區配銷倉庫,對面則是白米倉庫,火車到12號碼頭後,由碼頭工人一節一節地把裝著白米的篷車推到16號碼頭開始卸貨,當地小朋友覺得好玩有時候也會幫忙推一小段;如果白米的包裝剛好破損掉落到地上,就有一堆人跟在蓬車後面拿掃把掃起來、準備帶回家加菜。小女生更是不計形象,把白米撿起來放在裙子上,然後就拎著裙擺跑回家,後來撿白米的人實在太多,搬運班班長還衝過來趕人,不過絞包女工班的縫布袋阿桑也會自己拿一些米,順便塞給小朋友,這也算是在碼頭邊困苦生活中才有的特殊景象。

邱爸爸原本做庫丁的工作,但不是正式員工,雜貨店就交給邱媽媽打理,邱爸爸工作的倉庫就在15號碼頭,有時候同事也會來店裡買東西打招呼。邱爸爸的工作非常忙碌,雖然家就在附近,中午還是要帶便當在倉庫吃,根本沒時間休息。後來,邱爸爸也考上正式員工,不過還沒領到正式港工證,就因為肝病過世,留下邱媽媽靠雜貨店撐起一個家,印象中店門口的那張桌子,就是邱媽媽為了增加收入,在夏天賣冰,又改賣麵線的生財器具最後證明。

後來因為碼頭擴建的關係,15號碼頭的酒吧跟附近鄰居的木造房都拆掉了,本來在酒吧區的警察局移到貴美雜貨店旁邊,消防隊則是搬到流浪頭去,鄰居也都四散到其他地方;碼頭築起了圍牆,木造米倉變成了四層樓高的水泥倉庫,原本能看到港口的景象都被阻隔起來,也讓仙洞人與碼頭的關係慢慢疏離;到最後公賣局倉庫也因為配銷處移到別處而拆遷,只剩一塊空地,獨留貴美雜貨店在16號碼頭。

e8b2b4e7be8e-e4b880e7bd90e59296e595a1e38081e4b880e5808be9bab5e58c85efbc8ce5b0b1e698afe7a2bce9a0ade4b88ae4bd9ce6a5ade4babae593a1e79a84貴美的一罐咖啡、一個麵包,就是碼頭上作業人員的能量來源

 

由於16號碼頭只剩一間雜貨店,加深碼頭作業人員對貴美的依賴,碼頭工人在工作時間為了方便止餓,進來買個餅乾麵包兼聊天;貨車司機在路邊喊著幫忙泡一碗泡麵加咖啡一罐,順便跟兩姊妹吐苦水,說最近車子很難跑;還有外國船員跑來買酒和一些補給品回船上打發時間。一直以來,雜貨店和客人的關係不只是簡單的買賣關係,更像是朋友之間的情誼,就算沒買東西,來串串門子聊是非、閒嗑牙一個下午也沒問題,在沒有手機的年代,更是資訊的傳遞站,與在地緊密的關係,是裝著玻璃門的便利店無法比擬、也學不來的。

經由雞籠草根文教協會得知,貴美雜貨店現在面臨港務局未繳租金、須自行拆屋還地的法律訴訟。貴美雜貨店所在的中山三路附近區域作為碼頭預定用地,但目前所知,計畫有變更,預定用地道路已不會拓寬到雜貨店。貴美雜貨店的姊妹們只希望,既然目前政府不會用到那塊地,港務公司可以讓她們辦理續租手續,雖然她們認為之前幾年沒繳是港務局人員的行政疏失,但也會繳清之前租金,只希望能有個遮風避雨,又可簡單維生的生存空間罷了!

目前雞籠草根文教協會將要發起搶救貴美雜貨店的連署活動,希望在法律面之外,又不影響現行港口規劃之狀況下,能將雜貨店保留下來,讓邱媽媽能安心養病、小姊姊能賺錢養家、碼頭工人也能就近採買,更延續雜貨店作為居民交流空間的文化意義。

 

貴美雜貨店拆屋還地事件發展時間軸:

13242315_1220116634666500_1060039191_o

 

貴美雜貨店佇立在基隆西16碼頭邊已超過六十年,在國民政府來台後,這裡土地的所有人才劃入港務局(以及後來改制的航港局)手中,成為「國有財產」,當時土地「所有權」觀念尚未普及,一般居民並未有相關法律的訓練和概念,只是希望能讓一家子在這裡安居樂業。最後,在港務局之前來到這裡的居民成為「承租者」,定期和航港局打租賃契約、繳納地租。

現在,從貴美則因為航港局取消租約(目前該地仍無任何計畫)、失去「承租者」的身分,而成為政府機關眼中「占用國有財產」的元凶。忽略過往歷史脈絡的官僚,只看到權威法律對當下狀態的詮釋,將原本屬於全民的「國有財產」變成公務業績或開發利基,並利用法律與訴訟,驅除比政府還早到來、世居於此的居民,在台灣將《兩公約》所規範的居住人權具有與國內法律同樣效力的今天,看來格外諷刺。

由三代女性撐起的貴美雜貨店不僅是養活一家子的商店,也是一家子生活的家園。貴美一家人不需要社會救助、也不需要社會再花費多餘成本,只希望能再繼續與航港局續約、補繳租金,繼續在此與老媽媽共享天倫,並基隆港碼頭工人們生活在一起,繼續用小小的柑仔店儲藏著基隆港的生活記憶。在基隆市政府喊出基隆港建港130周年與「基隆港西岸再生」計畫之時,我們希望這個城市的「再生」不是忽略歷史脈絡的暴力拆除與破壞,並置上與這個城市過去毫無關係的建案,再向全民宣稱這樣就是「發展與進步」。我們希望基隆的「再生」是能誠懇地看見歷史成因,溫柔地創造更多生存空間、保存生活記憶,才能成為更適合人居住的城市。

2016/5/17原本是法院強制執行開始的日期,雞籠草根文教協會與貴美雜貨店的姊姊們從四月底就持續進行抗爭,日前也到航港局基隆辦公室與基隆市政府抗議陳情,但都沒有得到正面的回應,目前仍在尋求管道協調;隨著法院執行的持續逼近,更需要大家的關注與支持。支持貴美雜貨店的保留不只是為了居住人權,更是為了我們大家,支持台灣這塊土地上不要再發生忽略歷史脈絡的土地拆遷案。

 

參與網路聯署http://goo.gl/KxA0XT

 

 


雞籠霧雨
雞籠霧雨(基隆物語)代表著基隆故事。我們希望收集更多基隆人、基隆事、基隆的各種故事,在港都雨幕中為我們的城市保留更多記憶!臉書粉絲頁

雞籠霧雨 第三本**哪裡可以買到雞籠霧雨第三刊?
1) 金豆咖啡(基隆市仁愛區忠三路75號)
2) 松元魚板屋 衣旅(基隆市中正區義二路58號)
3) Loka Cafe (基隆市中正路28號夾層)
4) 有河Book(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5巷26號2樓)
5) 火腿看書ham books(高雄市三民區九如二路681號)
6) 網路購買(請詳細閱讀商品介紹與購買流程唷)

 

 

 

 

 

雞籠霧雨(基隆物語)代表著基隆故事。我們希望收集更多基隆人、基隆事、基隆的各種故事,在港都雨幕中為我們的城市保留更多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