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嘉呈(好舊好團隊專案經理、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博士候選人)
校稿:曾憲嫻(好舊好團隊計畫主持人、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教授)
若從「臺灣百年歷史地圖[1]」網站,打開不同年代、不同比例尺的「台灣堡圖」,一個一個去計算的話,整個臺南市轄區範圍有超過500個具有歷史的人類聚居區,經過時代演進,這些聚居區有大有小,有些成了都會區、有些充滿小鎮風光、有些是宜人的鄉村聚落,而臺南市歷史街區計畫擬定從哪裡開始呢?當時選擇了歷史氛圍濃厚、規模範圍適中的鹽水小鎮來打頭陣,探究其建築多樣性價值與人文生活魅力。
自2013年啟動鹽水歷史街區擬定以來,臺南市已陸續公告實施「鹽水區歷史街區(2015年)」、「府城歷史街區(核心區)(2017年)」、「新化區歷史街區(2018年)」、「麻豆歷史街區(2020年)」、「府城歷史街區(緩衝區)(2020年)」、「安平暨鯤喜灣歷史街區(2022年)」等5個歷史街區計畫[2](圖1),逐步成為臺南市各地老街區未來願景建構的重要依據,以下就各歷史街區及其計畫內容簡要概述。
[1] 網址https://reurl.cc/GAEzjv,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建置。
[2] 各歷史街區計畫書圖詳參https://reurl.cc/0E7qGA,其中府城、鹽水、安平暨鯤喜灣為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曾憲嫻教授研究室執行,新化、麻豆為整合同系陳志宏副教授擬定。
舊港與淺山,不同功能性的城鎮型街區
鹽水,舊稱「大龜肉庄(大奎壁庄)」,臨倒風內海而生,成為17世紀時齊名安平、鹿港,是與清帝國貿易的重要港口城鎮,造就鹽水在宗教、經濟、文化上的深厚底蘊,當時的文人雅士遂將新月形狀的港灣取名「月津(月港)」,至今該水域仍是每年月津港燈節辦理的重要場所。後於日本統治時期,雖然港口已經淤積,但仍以製糖產業而持續繁盛,並於1932年起,陸續進行鹽水街市區改正,形成目前鹽水歷史街區內,三福、朝琴、中正等三條相連為Y字形的主要幹道,重要歷史紋理、資源、節點都在這三條道路周邊的街廓之中[3](圖2)。
[3] 相關內容參考、彙整自「臺南市鹽水區歷史街區計畫書」,下載連結https://reurl.cc/YedzZn。
麻豆,同樣是臨倒風內海的舊港,地理上是曾文、急水兩條溪流所沖積平原,土壤肥沃的中心地帶,因此成為過去西拉雅族四大社之一「蔴荳社」所在地。而後原漢文化逐漸融合,麻豆發展出多達12角頭的集村聚落,以及因廟宇而形成的頂街、下街等市街。1931年起,市區改正將頂街(今興中路)、下街(今中山路)開闢為筆直、正交的十字形大街,並陸續新建當時流行的連棟街屋群,型塑現在麻豆老街(俗稱大通的中山路)景觀風貌的基礎,歷史紋理、歷史老屋則分布在大通南北側內,各角頭的範圍之中[4](圖3)。
[4] 相關內容參考、彙整自「臺南市麻豆歷史街區計畫書」,下載連結https://reurl.cc/VLRVGR。
新化,也是臺南另一個平埔族群聚居地,古名「大目降」即是來自西拉雅語,地理上是淺山聚落的典型,介於府城與深山聚落之間的地緣樞紐,而成為山產集散地及與府城貿易往來的地方發展中心,更是現代化向內路延伸的第一城鎮。新化與麻豆皆有原漢文化融合、集村聚落的發展歷程,而地理環境造就城鎮功能差異,新化於日本統治時期有著更高的「郡」行政地位,也因為是貿易樞紐,畜牧養殖、農產加工等產業聚集於外圍地區,使新化郡內有更多的金融與交通機構,1920年代起進行市區改正,新化老街(中正路)即於此時拓寬,並重劃老街兩側土地,蓋起有著華麗立面的街屋,形成目前的景觀風貌及新化歷史街區的基礎[5](圖4)。
[5] 相關內容參考、彙整自「臺南市新化區歷史街區計畫書」,下載連結https://reurl.cc/DAX5WR。
都會區與沿海聚落,跨地理與時空的歷史街區
400年前,荷蘭人除了在安平興建熱蘭遮堡[6]、發展市鎮外,也向東跨越臺江內海,來到後來稱為府城的大片平原,建造了普羅民遮城(今赤嵌樓)。而「府城」一詞則源自清帝國時期的「臺灣府」、「臺南府」的行政區劃,而且於1725年後築城,後人逐漸把現今臺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以東、樹林街以北;東區勝利路以西;北區公園北路以南這一片城牆範圍內稱為府城,經過近2個世紀的發展,成為當時臺灣最高度發展的城市,乃至於日本統治、戰後、現代等時期,都是臺南主要的都會發展區域[7]。(圖5)
[6] 雖大致位於今安平古堡位置,但非目前可見建物,僅餘地底與部分城牆遺構,https://reurl.cc/WGq63D
[7] 相關內容參考、彙整自「臺南市府城歷史街區計畫書」,下載連結https://reurl.cc/lDZqYj。
府城歷史街區(核心區)即以上述區域為主要計畫範圍,分析各歷史時期的疊加,例如湯德章紀念公園(市定古蹟大正公園)一帶從清帝國到日本統治時期皆為政治經濟中心;赤嵌樓、新美街一帶為行政及商業區;神農街、信義街等五條港一帶為水運貿易區等等。而府城歷史街區(緩衝區)則涵蓋核心區外圍,自日本統治時期到戰後初期的都市擴張區域,例如東區成功大學、南一中;南區臺南大學、體育公園等大面積開發區域等等,對都市環境景觀來說,是舊與新的連接、緩衝等過渡區域[8]。(圖6)
[8] 相關內容參考、彙整自「臺南市府城歷史街區(緩衝區)計畫書」,下載連結https://reurl.cc/Yed2DOj。
與府城隔臺江內海相望的一至七鯤鯓等沙洲,為17世紀起漢人移民開墾根基地之一,也是臺南西南沿海特有地景,歷經400年來不同政權與文化,疊加出鯤鯓嶼各聚落在空間結構、景觀風貌及意象的特殊性,從海上沙汕演變到如今包括安平舊聚落(圖7)、億載金城周邊、漁光島(圖8)、鯤鯓(龍崗)(圖9)、喜樹(圖10)、灣裡(圖11)等沿海聚落。此區域的歷史街區計畫除了研提適用於在地空間特性及歷史性格的振興方案,更期望以水路、陸路串聯聚落彼此,更連結府城,延伸歷史文化軸線,並適當引入經濟性與文化觀光活動,促進歷史街區整體發展[9]。
[9] 相關內容參考、彙整自「臺南市府城歷史街區(緩衝區)計畫書」,下載連結https://reurl.cc/mDZVpV。
找尋重要歷史與景觀元素,蘊育未來生活環境
依據《臺南市歷史街區振興自治條例》第六、七、八條規定,前述每一個計畫擬定時,大致都透過以下四個步驟。
- 充分了解區域內的資產和資源,包括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源)、歷史老屋、傳統產業調查調查等等。其中以歷史老屋調查最為重要,清查範圍內歷史老屋後,依據地區特性,歸納出如圖12的建物形式,並利用GIS,將清查資料建置如圖13,並藉由不同建物特色屬性進行分析、主題圖產出。
- 透過各式歷史圖資與現代圖資(地籍圖、數值地形圖、都市計畫圖等),重新審視歷史街區在城市環境中的定位,指認重要的歷史街道或軸線(圖14),並標示出歷史街區範圍。
- 藉由前兩步驟現地或圖資資料之彙整、套疊,標記出各歷史街區內的不同的特色分區(圖16),部分則因應區域特性,運用不同分析方法,探究都市與道路景觀集結點構成(圖15)等等。
- 前述基礎下,一方面擬議振興方案原則(圖16),提出街區內不同區域的發展願景與行動策略;另一方面則根據各地都市計畫議題,建議出相關建議,甚至於其他部門的建議。
而上述這些步驟都是為了找尋重要歷史與景觀元素,反映在規劃的引導上,以作為蘊育未來生活環境的基礎。
期望建立一套尊重過去、塑造未來的可行且長遠機制
現今急遽改變的社會結構與經濟發展等影響下,無論哪一個歷史街區或各地老聚落都逐漸失去原有的歷史風貌與景觀特色,如何在兼顧各個面向的發展與私有權益,又能促進地方藝術文化和產業經濟的情況之下,把這些多樣性價值保留並與整體城市功能融合,是《臺南市歷史街區振興自治條例》在訂定時的首要思考,然而依據《地方制度法》所公告實施的臺南市自治條例仍有一定侷限性,因此多以獎勵、補助等正面鼓勵為主,規範與管制相對較少,期望建立一套可行且長遠的機制,以時間換取空間,持續地讓更多民眾感受到臺南文化景觀,進而產生要維護這些特色街區的認同感。
愛看歷史劇的貓奴,喜歡老城老建築,GIS勉強算是專長,栽進都市保存圈圈裡,臺南好舊好團隊一待就超過10年。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