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社會住宅「社區好站」:社會基礎設施在社會住宅的實踐

文:廖映嵐

  「明亮、寬敞」是我對台中太平育賢社會住宅社區好站的第一印象。有些好奇的路人會詢問:「這裡是咖啡廳嗎?還是圖書館?」舒適溫馨的氛圍讓許多人無法一開始連結這是由社會福利團體所經營的空間。但社會住宅作為提供居住的系統,為什麼需要社區好站?社區好站和其他社會福利服務又有什麼差異?

  台灣社會住宅的相關政策因起步的晚,目前在數量上離歐美、日韓等國家差距甚遠(彭揚凱,2020)。然而也因為發展較晚的關係,得以將他國實施社會住宅的政策作為借鏡,因此除了在硬體設施外,臺灣的社會住宅透過軟體制度的創新來提升社會住宅的居住品質,以避免重蹈過去國民住宅與國外社會住宅的錯誤。其中一項值得關注的亮點措施為社會福利單位進駐在社會住宅,將社會服務對社宅居民與附近鄰里的可近性與可及性提高,期望營造社區友善的社會支持網絡。

  目前進駐在社會住宅的社會福利服務,主要可以分為設施型與方案型(林育如,2020)。設施型的社會福利為服務特定族群的照顧設施,如長照日間機構、公共托育中心等。通常這些設施型機構的使用者以附近鄰里居民為主,並不完全貼近社宅居民的需求。方案型的社會福利服務則更關注在社宅特定族群的需求,例如愛鄰協會於興隆社宅執行的「平宅低收入戶居住輔導方案」與善牧基金會在得力住宅執行的「離院少年居住自立方案」等等(詹幃棠,2022)。

在臺中市政府委託伊甸基金會的台中社會住宅社會服務站營運管理研究案的報告書當中,除了提及設施型與方案型之外,還多分出了社區型模式。社區型的社會福利服務不只關注特定的服務對象,更是關注社區整體的需求。除了給予四成弱勢戶與其他有需求的住戶及時的資源連結與諮詢服務,也運用社區工作的方法,串聯資源與凝聚社區關係。台中社會住宅的社區好站便為社區型服務。

 設施型模式方案型模式社區型模式
說明服務特定族群,不限社宅的照顧社會福利服務設施。關注在社宅特定族群的需求,提供一系列相關的社會福利服務。關注社區整體的需求,而非只關注特定的服務對象。
實例長照日間機構公共托育中心興隆社宅「平宅低收入戶居住輔導方案」得力住宅「離院少年居住自立方案」台中社宅社區好站

  台中住宅處從社會住宅的規劃時期,為了避免社會住宅像國宅一樣充斥著治安問題與成為鄰避設施,就在每個社宅的一樓預留約60坪的空間,作為社區好站的使用(葉靜倫,2022)。社區好站提供了支持性居住服務,其服務對象為社宅具有「住宅法第四條」身分與有社會福利需求之住民,依照其需求,提供關懷訪視、入住輔導、資源轉介、福利諮詢等服務。

但社區好站除了服務社宅有社會福利需求的住戶外,也辦理了各式各樣社區活動,以促進社區共融與增加社會參與機會,串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建立社會支持網絡。同時也讓住戶與社區民眾瞭解有意外或生活事件發生時,能夠讓社福資源與鄰里關懷即時介入,達到初級預防的效果。這也是社會基礎設施理論所關注的焦點。

  Eric Klinenberg《沒有人是一座孤島:運用「社會性基礎設施」扭轉公民社會的失溫與淡漠》一書提及社會性基礎是施是「形塑人們如何互動的實際場所和組織」。在書中,作者。Klinenberg的核心觀點為社會基礎設施平時能夠凝聚社區民眾並提供人們友善互動的條件。除了可以降低人們的孤獨感,在緊急危難發生,但正式資源還來不及引入時,人們可以透過在社會基礎設施形成的社會支持網絡來互相支援。如此能將災害造成的負面影響降低,甚至降低事件的傷亡人數。

  Eric Klinenberg提及了許多案例去證明社會性基礎設施的重要性,也有其他學者運用不同的角度對社會基礎設施進行詮釋。Bojan Grum與Darja Kobal Grum提出了「優質的社會基礎設施可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並保障世代共存、社會穩定,進而達成社會永續性」的觀點,且和Klinenberg同樣認同社會基礎設施能夠凝聚社區,以及發展社會資本的重要基礎。

社區好站作為社宅中的彈性使用公共空間,也扮演著串連人際互動的角色。目前台中共有6間社區好站,由不同的醫療、教育、社會福利單位經營空間與執行方案。以下將聚焦於伊甸基金會在太平育賢社宅與豐原安康社宅的社區好站經驗來進行分享。

  臺中市住宅發展工程處委託伊甸基金會承接之社會服務站,有個可愛的名字為「好鄰育賢/安康店」。這間店雖不像一般店家販售商品,但也是在上班時間敞開大門,歡迎住戶入內使用空間。除了路過時可以入內和社工「店長」打招呼聊天,也有許多居民會專程來此活動。最受歡迎的角落是木質閱讀區,明亮舒適的環境除了讓親子們可以互動玩耍,也讓照顧者們彼此分享育兒經驗。好鄰育賢店也向鄰近圖書館借上百本的主題館藏以供館內閱讀,且每兩個月會更新,讓社宅居民就近可以取得圖書的資源。

親子圖書遊戲空間 圖片來源:伊甸基金會好鄰安康/育賢店

  設有桌椅的多功能空間,除了是舉辦活動的好選擇,也提供青少年課後寫作業的空間。無障礙的餐廚空間則讓活動形式變得更加多元,讓參與活動者在學習料理的過程中,能彼此觀摩與交流。另外,社區好站內的輔具站、物資補給區提供了存放物資的功能,讓有需求的社宅居民來借用、拿取或交換。

輔具展示區(上);多功能座椅區(下)圖片來源:伊甸基金會好鄰安康/育賢店

  此外,伊甸基金會的社區好站也擅用志工人力來培力個人以及打破鄰里之間陌生的邊界。例如在育賢社宅,他們積極邀請一位中風的住戶來協助玩具、書本的消毒。除了工作負荷量不大,不造成住戶的負擔外,也讓社工們能頻繁的了解此位住戶的身體狀況,也讓此位住戶在工作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另外一個例子是有一位精神障礙的社宅居民,會在活動時來幫忙量體溫、拍照,讓其他社區居民透過實際的互動來了解此位居民,也藉由社工的引導,讓此位社宅居民了解怎麼和其他住戶互動。如此一來,居民們對此位志工的刻板印象與恐懼下降,彼此的信任關係也逐步建築中。

  多元、定期的活動辦理,也是吸引社宅、鄰里居民來社區好站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安康店,每周持續性辦理的混齡共餐與學童的課後輔導班。除此之外,安康店與育賢店每兩周就至少會辦理一場社區活動,包括社區料理教室、說故事活動、電影欣賞、節慶同樂、議題宣講等等。不同的活動能吸引到對應的目標族群,當活動多元時,就能觸及更多的居民,其中以親子的參與最為熱絡。另外一年一度在暑假舉辦的兒童體驗營,也連結了社宅相關或社宅附近的資源,例如讓孩子陪伴日照中心的長輩跳健康操、身心障礙小作所的哥哥姐姐教導孩子怎麼烘焙等等。

親子廚房(上);安康課後輔導班(下)圖片來源:伊甸基金會好鄰安康/育賢店

  由上述的社區好站營運現場描繪,能看出伊甸基金會的工作者們是有意識地透過各種方式來達成人際串連、社區共融等目標,也期望透過共織社會支持網絡達成初級預防。在社區好站的案例當中,雖然沒有像《沒有人是一座孤島:運用「社會性基礎設施」扭轉公民社會的失溫與淡漠》的案例一樣有攸關生死的情境,但仍然有達到維護安全的效果。

  例如在疫情期間,太平育賢有一戶社宅居民因父母工作被隔離,只有孩子獨居在家,社區好站就和里長合作,連結長者日照據點的資源,幫忙打便當給這些孩子,讓他們孩子們不用在疫情尖峰時期承受外出的風險,也能享用到營養均衡的餐點。此外,在豐原安康社宅,當疫情高峰期,學校停止實體上課時,社區好站也在安全範圍內,開放家裡沒有上課器材、無家長在家等需要協助的孩童來到社區好站,使用電子器材與空間。

  另外當社宅中居民們有聽到孩子哭喊、疑似家暴發生時,其他住民雖然不敢直接介入或是打電話通報,但也會馬上通知社區好站的社工,讓社工們可以進行初步的處遇。Jane Jacobs於《城市的誕生與衰亡》一書提及有活力的街道具備守望相助的功能,每一位居民對於街道的關注稱為「街道之眼」,具有監控的作用。而當社宅的社群網絡發揮作用時,社宅中也能擁有「社宅之眼」,使居民間能彼此互相看守保護。

  建立人際支持網絡、達成初級預防,在事件與意外發生時能讓資源及時介入與民眾相互扶持是社區工作的核心目標之一。俗話說:「預防勝於治療」,雖然預防的成效難以量化與證明,但當事件惡化才進行介入,所需的成本也會提升,也更難以控制。社區好站作為社會基礎設施,運用社區工作的方法,扮演了資源串聯的角色與提供人際交流的平台,達到了促進社區活力、維持個人心理健康與安全的效果。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運用「社會性基礎設施」扭轉公民社會的失溫與淡漠》提及「沒有任何現代性的社會基礎設施是天然形成的,因此需要在前期的規劃、維護管理上皆需要投入資源,如此才能讓社會基礎設施提升民眾們的生活品質與達到安全網的效益。」

  目前台中市社會住宅的社區好站因政府預算分配的影響,無相關人事費的補助,在資源缺乏的情況下有許多的經營機構難以持續運行,進而陸續關閉社區好站。然而社區好站不論是空間、人力皆有資源投入的需求,當資源串聯時,才能激起更大的動能,發揮社群互助的效益。


現為城鄉所學生,從講求溫暖支持的助人專業,半隻腳跨入強調批判性思考的空間規劃領域。
儘管身處重視「培力、社會支持網絡」的同溫層,但仍想持續為其付諸行動。
還在學習怎麼問好問題、時間管理與開話題的藝術。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