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想像台灣可能長出的各種居住樣貌吧!-2024 g0v summit 論壇講座摘要篇

文:PN

Rentea在2024年7月擔任眼底城事客座編輯,這是本月最後一篇「可負擔的穩定租屋,我們離它有多遠?」專題文章。今年5月,Rentea受邀籌劃2024 g0v summit其中一場主題論壇,這場論壇與本月眼底城事當月主題同名。當初在設定議題時,我們便決定擴大討論範圍,邀請在台灣租屋、居住領域中,持續開拓可負擔居住空間、讓租屋族更安穩居住的各種方案的專業者,分享彼此所見的視野。Rentea從建立起居住者友善社群,談租屋者間開放的支持網絡,如何探索更多元的租屋方法,當我們一起討論、加入倡議,甚至捲起袖子動手DIY,相信宜居生活將會離我們會越來越近的。

本文為2024年5月4日2024 g0v summit,《可負擔的穩定租屋,我們離它有多遠?》論壇的編輯紀錄,在此呈現的文字內容是編輯根據論壇的主要發言與討論內容的濃縮與節錄。由主持人ddio(Rentea共同發起人,第一間房子專案維護者)、引言人PN(Rentea x 眼底城事專欄坑主),邀請與談者孫銘德(左木空間生產工作室主持人)、廖羚妤(社團法人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社工)、張詠卿(楓生共居公寓管理負責人),從不同租屋族群視角討論租屋現狀的挑戰與機會。

引言

回想起在台北找尋租屋的那段過程,每天打開租屋網站都很厭世,租屋市場可說是一直在挑釁大家對於「生活品質」的底線。好不容易經過一番挑選,聯繫上房東,看房當天才意識到租屋平台上過度修飾的照片與現實的差距。簽約時想更換室內家具和節能電器,讓自己住得舒服又省電,卻需要低聲下氣看房東的臉色。終於覺得可以安定下來了,房東卻又有小孩要回國了?選擇租屋,對許多人來說,是買不起房的替代方案;而選擇租屋,不只是用租金買生活空間的交易,也可以是建立社會支持系統、讓人安心定居在城市裡的一個練習機會。

從老屋修繕,談居住者如何實踐自立自力的DIY裝修

Rentea「第一間房子」的部分老屋整修來自租客與社群的DIY協力,這段過程從裝修菜雞到逐漸累積知識經驗、開放共筆給其他有心想要參考的租客。左木空間生產工作室孫銘德室內裝修設計師,是這段老屋裝修之路上的前輩,從營建工程30年資歷中,協助屋主親手實踐家的空間想像。

老屋修繕不只是屋主、租客(業主)自己的事,暗藏各種玄機的裝修工程需要與各方專家合作:設計師做設計、工班進場施工,以及統包商協助甲方監督工程。而阿德也表示,部分設計師也有意願包下設計到工程的工作,協助擔任統包角色指揮工班施作;更有少數業主會決定自己擔任統包、聯絡工班裝修,但更需要考慮親力親為的成本,和自己負責發現、掌握裝修過程的各種細節與眉角。

在理解合作模式後,阿德詳細說明了30坪老屋裝修的成本分析。目前,裝修價格大約從每坪12萬元起跳,而實際價格則取決於裝修項目和發包範圍,其中裝修工班所收取的費用,大約70%為材料與工錢,30% 是業者處理損耗、保修和風險。而以Rentea第一間房子為例,裝修價格一坪低於6萬,阿德則打趣:「低於6萬元的這種裝修,我稱為『這不做、那不做』」。

假如裝修預算有限要如何取捨?阿德表示,要面對的現實條件有6大面向:

  1. 法規-裝修必須依照各地方政府的法規進行,合法變更、裝修審查若有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協助可能花錢省時,但也有業主選擇自行處理。
  2. 屋況-預售屋和新成屋的裝修與老屋裝修不一樣,前者可能有建商協助,後者則更依賴業主或設計師的投入。
  3. 預算-大部分業主有預算則會請設計師協助,而預算過低相對難請到專業者,阿德分別以80萬及150萬作為新屋及老屋的預算分界。
  4. 專業效益-與裝修預算高低無關,專業效益為業主對於若有專業者進場協助的CP值評估。
  5. 風格美學-需多方面參考各式專業者的美學與業主的期待是否相符,否則往往導致個人風格太強烈的業主與市場主流裝修風格美感的衝突。
  6. 屋主-業主有沒有時間參與裝修;對於裝修的態度、溝通能力,以及裝修資訊掌握度等等。
大溪的解放咖啡館Relief Cafe由業主自立裝修室內 (圖片來源:講者簡報,孫銘德〈2024/05/04 老屋自立修繕-剛好比最好更好的自立裝修心法〉)

談完一般裝修的合作模式及成本評估後,阿德對有意願和時間自立裝修的業主提出了一些建議:若要壓低裝修成本,也許就無法追求最好的品質,但在這個資訊發達、社群媒體蓬勃發展的時代,設計圖不必一定要操作電腦程式產出專業的3D渲染模擬圖,阿德也曾見過不少有創意的業主透過手繪、ppt、excel繪圖溝通自己對於家的想像,甚至也曾有業主印出等比縮小的家具,在圖紙上以拼圖的形式一片一片模擬出室內陳設的需求。目前,亦有很多材料和工法都能找到資料自行DIY,更有專業但新手友善的裝修工具可以使用。

此外,業主還可以通過與設計師和工班協調,選擇合適的合作模式,以節省一些裝修費用。在阿德曾參與過的老屋自立裝修中,位於桃園大溪老街上的「解放咖啡館Relief Cafe」是其中一例,咖啡館的老闆親力親為各種室內空間的改造,並請阿德提供諮詢及現場協助。如此一來,可以省下不少裝修成本,也能在裝修過程中依靠專業人士的知識經驗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後,阿德強調,對於選擇自己處理大部分工項的業主,最重要的是在自立裝修前培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必須更勇於「動手實踐」。

從弱勢自立租屋,談居住服務,如何成為改善無家者處境的界面

如何達成「安居」這個微小的目標?對缺乏經濟與社會資本的無家者而言,一個失足,就很容易跌回流浪循環的迴圈。社團法人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以下稱芒草心)長期關注無家者議題,以直接服務及議題溝通作為主軸,廖羚妤社工以「為何流落街頭?」、「為何成為無家者?」開場,並表示一個人從穩定居住到流落街頭不是一夕之間,解決「無家」的狀態並非僅止於給予住宿空間,許多生活品質不佳的居住狀態、不穩定居住更可能導致無家者深陷身心狀態不佳的泥淖:從生活條件不佳的狹小籠屋,到短期不穩定的住宿(網咖、速食店),最後是住進安置中心和露宿街頭。

因為個人身心狀況等因素,無家者大多經濟條件較差、領著較不穩定的日薪工作,相對來說能負擔得起的租金價格也低,一般來說個案的租屋預算大約落在五千至六千元,這樣的預算使他們大多只能負擔得起環境惡劣的租屋處。其中,更無奈的是,部分無家者對於居住空間的需求甚至更為特殊,例如年長、行動不便的無家者無法爬上高樓層的步登公寓;需要租金補貼、社福補助等協助但礙於房東限制和政策漏洞無法順利入籍或申請。這使得他們在尋找適合的居住空間時面臨更多困難、更加受限。因此,從台灣目前的現狀來看,一般的社區租屋模式不符合無家者的需求,無家者也大多不符合房東所開出來的條件,甚至存在嚴重的租屋歧視。

為了協助無家者落入惡性循環,芒草心以「租屋結合社福」的模式開啟「友善住宿服務」專案,羚妤將友善住宿描述為「一個進入社區前的練習;一道不再落入街頭的最後防線」,在普通的社區租屋和流浪生活之間多建立了一個緩衝點。除了硬體上提供脫離露宿生活的租客一個遮風避雨的房間,更將由社工和入住的無家者討論個人化的目標,例如找到一份穩定工作;改善健康狀況並取得醫療協助;習得一技之長等等,並搭配理財規劃,最終支持無家者回歸社區自立租屋。

芒草心以友善住宿協助無家者建立安穩生活,擺脫流浪循環(圖片來源:講者簡報,廖羚妤〈2024/05/04 友善住宿〉)

友善住宿專案的開發需要租屋市場中的友善房東支援,芒草心會開發房源、與友善房東洽談屋源,並與租賃服務業者合作處理租賃事務。取得屋源後,芒草心會進場協助空間修繕,也會居中為租客協調媒合家具家電等設備資源。芒草心也以代管角色負責管理租屋處和租屋個案的大小事,讓房東能更放心將房屋出租給無家者。

在租屋空間上,友善住宿所提供的租屋空間與Rentea的租屋實驗有些相似,透過友善房東的房源釋出,進行貼近使用者生活習慣的空間改造。芒草心協會在台北市區承租民宅,以低密度收容、彈性管理原則,打造平等尊重的居住空間。原先個案單點式的在外租屋對於社工來說不方便掌握租屋狀況,和多名房東的溝通成本高、管理權限較少。反之,友善住宿的多人共居模式讓個案以家庭式公寓的型態居住,集中租金補貼降低租金,鼓勵個案可建立相互扶持的生活支持體系。

芒草心的自立住宿據點(圖片來源:講者簡報,廖羚妤〈2024/05/04 友善住宿〉)

然而,對多數房東來說,芒草心提出的計畫過於複雜,在找尋可負擔租屋空間的路途上也不免四處碰壁,此外,芒草心不是專業的租賃業者、專業的裝修團隊,隔行如隔山,社工在推行過程中面對各式風險及資金壓力。羚妤社工分享當初找到一處房源進行維修時,也是社工們和有相關技術背景的無家者一起親自著手設計空間,並且進行隔間工程、簡易水電、油漆,及清運工作。儘管看似找到幫手,卻也難以在施工品質上保持品質。除此之外,社工更需要額外花時間熟悉相關法規、與政府部門申請室內裝修許可等行政流程,和鄰居、協助裝修的義工團之間的溝通,解決鄰避效應。

經過一番波折,專案執行至今已經三年,友善住宿服務在台北社區內建立起據點協助個案逐漸踏上生活穩定的軌道,更促進他們思考人生下一步的多元選項,與志工合作的社群陪伴更讓他們也開始建立起人際關係。羚妤社工提到,「友善住宿服務」是一個實驗性方案,是否未來可以輕鬆複製更多據點的可能性還在摸索中,但無論如何它已經是一個協助無家者租到更好的家和住得更穩定的方向,也期待讓跌跌撞撞的自立之路能夠走得更順遂和長久。

從共居公寓,談互助社區的願景與現實

有些租客來到大城市住在隔間雅房、套房,他們自始自終都與同片屋簷下的鄰居以「最熟悉的陌生人」形式相處。在異地缺乏足夠的支持系統,或者需要重新建立自己的生活圈,可以說是部分遊子離家、入住租屋處後所面臨的問題之一。位於台中豐原的楓生共居公寓為 30 戶套房及兩房一廳組成之電梯華廈社區,自 2019 年興建,並在建成後以包租代管業經營,管理負責人張詠卿在因緣際會下有個機會可以嘗試引入「共居」精神與概念經營這棟公寓。

詠卿以人口趨勢中的共居需求開頭,她以個人工作經驗指出,在台灣高齡者居住的選擇相對較少,除了與晚輩同住之外,可能只有價格昂貴的養生村、長照中心。而查看國外合作住宅的案例,可以發現部分高齡者以「共居」形式一同居住,彼此成為晚年看照的最佳良伴。因此,當初楓生公寓創辦時,便有意賦予其「高齡友善的居住環境」、「自立互助的社區氛圍」和「平價可負擔」之意向。

台中楓生公寓的外觀(圖片來源:楓生公寓臉書

在硬體的空間規劃上注重採光通風,並規劃適宜的空間大小;室內不追求華麗裝潢,但提供基本的設備,增加可負擔性,也考量到高齡者需求設有簡易的居家輔助設備,其餘擺設則交由租客自行在入住後依照生活習慣及需求打理,以彈性、個人化的空間配置來提升租客對於自身居住環境的掌握度和認同感。此外,更鼓勵在楓生公寓居住的銀髮長輩不長時間待在自己的私人空間裡,而是準備充足的公共空間促進日常交流,例如在公共廚房下廚,或在大樓開放空間舉辦二手衣物交換,建築旁的鄰里菜園也開放給租客種菜,詠卿發現,甚至沒有種菜的租客也會常來散步、關心菜苗的成長。

社區內有兒童遊戲的空間,讓社區小孩可以玩在一起(圖片來源:楓生公寓臉書

在經營楓生公寓的過程中,詠卿嘗試各種「合作」的可能性,例如建立社區的「時間銀行」,鼓勵租客在日常生活中相互協助,除了可持續維持高齡者動能,翻轉高齡者被照顧到照顧他人的既定印象之外,還提供了社區家庭工作者的工作機會、肯定其生產價值。然而,也不是所有社區合作的過程皆順利推動,一起居住的鄰居往往也會因為日常小事產生各種摩擦、計較對於彼此的付出。而詠卿也發現當她定期組織住戶大會期待租客能一起討論社區公共事務時,部分租客顯然較沒有心力,也沒有興趣參與。除了由於建物地點較偏僻,在供大於求的租屋市場上,楓生公寓的招租策略無法嚴格篩選對於社區事務有熱忱的租客入住之外,詠卿觀察到「其實大家對公共事務是有意見的,但大家還不習慣以討論模式說出想法」。

然而,楓生公寓在頻繁居民相處及合作經驗的基礎之下,展現了更豐富的包容與互動,詠卿以新生兒為例,一戶租客家中有新成員誕生,一開始很擔心社區內大家對於寶寶半夜啼哭等噪音會排斥,但其實鄰居都很喜歡社區內的小孩,也讓詠卿獲得更大的啟發:並不一定需要將楓生公寓完全打造為高齡公寓,而是可以納入部分小家庭和部分銀髮長者,這樣的安排更能讓多種家庭之間的互動與協助提升社區共融性。

楓生公寓的社區活動,長者、孩童皆能一起參與(圖片來源:講者簡報,張詠卿〈2024/05/04 楓生共居公寓經驗分享〉)

相較於一般出租公寓,通常房東可以一人負責整棟公寓的出租事宜,但假如要經營共居社群就需要更多人力投入,也就是說楓生公寓的經營型態使其需面對較高的營運成本。而出自資金壓力及成本考量,儘管漲房租是一個對於經營者最簡單、直觀的選項,但基於對於可負擔原則的堅持,詠卿說,面對這種狀況,只能盡量衡量各項社群活動的開銷,考慮簡單辦理或停止部分社區計畫。

楓生公寓以實踐共居模式的經營型態至今邁入第三年,詠卿認為他們「仍在理想及現實中來回擺盪」,營運共居社區不是一蹴可幾的事情,但有經營者的堅持及租客的積極參與,期待這樣的共居方案在日後成為可複製的模式,在台灣各地發展更多多元友善、社區自立互助的居住空間。

小結

感謝三位與談人阿德、羚妤、詠卿,以不同租屋族群的視角-老屋修繕設計師、弱勢自立租屋專案社工、共居公寓經理人,從自身的專業知識及寶貴經驗,分享他們在實務上如何促進租屋可負擔性、宜居性的各種嘗試。期待這樣的對話與紀錄,可以啟發我們對於未來的租屋市場更多元的想像,打造一個更加包容、彈性、友善的租屋環境,使每個人都能在生活中找到歸屬感和安全感。

現場及線上QA的回覆內容請見2024 g0v summit 論壇講座問答篇

前荷蘭學生簽證持有者,當時讀了一點住宅政策和城市規劃,旅遊時喜歡排行程拜訪一些社宅或很酷的社區。現在在台灣認份上班還債,有空時處理一些街道上的案子和看貓貓迷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