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這裡很多旋轉的設計... (可以自己轉跟被轉)

Playground 兒童遊戲場

文:陸曉筠(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副教授 )

兒童遊戲場是現代居住環境最基本的公共空間,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空間,好像空間中有幾組遊具,讓小朋友安全放放風,家長安心,孩子也該滿足… 但這樣長大的孩子是否欠缺了玩跟探索的機會,其實兒童遊戲場的設計也是景觀建築的範疇之一,但長期被公共工程以安全為主要考量的規範下,直接選擇設計好的遊具對設計師、對公部門的長官而言,或許是最沒有麻煩、最安全的保障,但單一化的遊具逐漸蔓延複製在所有的兒童遊戲場中,成為孩子對兒童遊戲場唯一的記憶,他們長大後對環境的記憶又是甚麼?

搜尋了一下,兒童遊戲場相關的書可以佔據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圖書館一大排的書架,內容包羅萬象,除了基本的設計,還涵蓋從孩子對環境的心理、生理需求、對玩的權利、安全規範等,到兒童遊戲場對社區、城市的影響等…

讀了幾本相關的書,不禁思考,我們現在這麼多環境的議題,是否真的跟我們從小就與環境脫離有關? 如果如此,下一代更在塑膠遊具中長大的孩子會如何與環境相處? 社會生態學家 Stephen R. Kellert 提出三種接觸自然的模式,第一種就是直接接觸,碰觸自然環境的沙、石、水,第二種是非直接的接觸,也就是看動物園、水族館等不在自然環境的自然,第三種是間接或抽象的體驗,就是現在孩子最熟悉的電視、影音、書本內的自然,沒有太大的意外,研究強調第一種接觸對孩子的重要,最早在歐洲開始的兒童遊戲場大多會有沙坑 (看完後我也不敢再阻止我袋中隨時被孩子丟入的石頭、樹葉、橡果子… 他在進行他與自然的第一類接觸啊!),許多研究都提到現代小朋友已經開始進入「經驗的滅絕期」(The extinction of the experience),這一批研究中的小朋友現在都應該是我們這個年紀的成年人了,對環境的存續開始扮演關鍵的角色,如果大膽思考,會不會因為童年欠缺對自然的直接接觸,所以成年後覺得濕地被道路切過沒關係? 會不會因為童年只認識電視框跟水族館裡的生物,成年後輕忽生物跟環境的關係,覺得物種是可以隨意被更換棲地的? 這樣的假設很可怕,但我看到許多學者提出類似的質疑…

如果回溯一下兒童遊戲場的發展,很多研究覺得跟幼稚園的開始有密切的關係,世界第一個幼稚園早在 1837 年,由歐洲教育家 Friedrich Froebel 所成立,當時的歐洲工業革命造就快速的發展與城市化,也同時將人群帶離自然,其中對孩子的影響相當劇烈,那時許多的童書都在描述孩子身處工業化城市的孤獨,最後藉由自然帶回孩子的心靈,所以 Froebel 稱第一個幼稚園為 kindergarten (也就是孩子的花園 Garden of Children),希望在高密度的環境中為孩子重塑一個花園,現在美國的公立學校也幾乎都有一個農園,強調花園跟食育的結合 (之後再來分享中小學的規劃)。兒童遊戲場以同樣的概念在城市與社區中受到關注,不一樣的是因為兒童遊戲場屬於開放空間,對安全的考量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兒童遊戲場除了進出的管控外 (大人可開,小朋友開不到的設計),對內部的安全設計與定期檢查也衍生出一定的規範,「安全」跟「讓孩子探索」一直是設計兒童遊戲場繩索兩端的拉鋸戰,在美國其實也是,到現在仍有一些法律訴訟的案例,早期美國的兒童遊戲場甚至不允許出現盪鞦韆等「危險設施」,也因此像台灣一樣,安全遊具開始大量進入美國的兒童遊戲場,十幾年前,模組化的遊具引起正反兩方許多的評論,有評論認為當時美國的兒童遊戲場是一場大災難 (Solomon, 2005),因為所有的兒童遊戲場都長得一樣,再也沒有地方社區的特色跟與環境的連結 (好像跟台灣現在的兒童遊戲場有點像…),近十年,美國的兒童遊戲場設計開始慢慢往另一端移動,逐漸增加探索與環境的連結 (也在挑戰家長的心臟!!),並提供安全的檢核,尤其地面的彈性,現在兒童遊戲場的地面多是自然的木屑、沙地或彈性地墊 (彈性地墊真的很「彈」,踩下去可以陷入半個鞋跟以上),最重要的是,教育家長應負的責任,部分較探索型的兒童遊戲場會有建議年齡及安全相關的告示,家長選擇進入,就該負應有責任。

兒童遊戲場在這裡正在不斷轉型與重新思考中,目前居住哈佛宿舍半徑 100 公尺內有就有三個兒童遊戲場,一個跟十年前造訪時一模一樣,沒有因為疏於維修就七零八落,連噴水都一樣,可以噴十年不變,兩個十年前沒有的兒童遊戲場,雖然仍是以遊具為主,但可以看到分齡、不同體驗與環境連結的想法在掙扎萌芽。今年波士頓的 Design Museum 更為兒童遊戲場做了一系列的活動,Design Museum 是一個很有趣的非營利機構,跟一般博物館不一樣,他們的展示會出現在城市的任何角落,主張設計是為了所有人、設計無所不在,將設計與美學拉到全民的生活體驗中,這次 Extraordinary Playscapes 也在波士頓不同地方、以不同方式測試人們對兒童遊戲的想像。

在翻閱一疊的文獻資料中,看到一本 1980 年出版的書,很有趣,當時作者希望透過兒童遊戲場的設計將孩子拉離電視 (1926 第一台黑白電視機發明,書出版的年代應該是電視大量盛行的時候),現在 pokemongo 好像將人的「身體」拉離了建築物,但「靈魂」是否拉進了自然? 如果我們要避免 20 年後環境的問題,是否應該要還給孩子一個跟自然環境有連結的兒童遊戲場! 其中一本書的第一頁僅寫了一句話 “A Natural Childhood: Giving Children the World”…. 這應該是我們這一代該對孩子負的責任吧!!

幼稚園的戶外教室 (孩子可以每天跟沙, 水, 草, 樹, 松鼠, 地景玩)
幼稚園的戶外教室 (孩子可以每天跟沙, 水, 草, 樹, 松鼠, 地景玩)

(本文原刊登於造園季刊 2017 年 3 月號,經作者同意後轉載於眼底城事)


avatar

陸曉筠

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副教授

國立中山大學 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 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