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艷陽下的美麗人生—Arezzo廣場探秘

文:T.H. Cheng

村上春樹《遠方的鼓聲》一書中,曾經描寫他從奧地利南下,進入義大利時的豐潤感受:「 ⋯⋯越過國境的山陵線時,光線的質便忽然大為改變,看起來好像一切的一切都在明亮的閃著光輝…義大利真是神所關愛的土地。溫暖、美麗、而且豐饒。」

雖然有點文章式的誇大,不過自古以來,義大利的托斯卡尼(Tuscany)地區,一直都吸引了無數北方的文人貴族南下壯遊,拜倫、歌德、羅斯金⋯⋯等人。身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這裡是一片高低起伏的和緩丘陵,橄欖林、葡萄園環繞的古城散落其中。這裡的光線同樣擁有特殊的質感與重量,賦予早晚晨昏迷人的美景,也吸引不少電影創作者來此汲取靈感。《托斯卡尼艷陽下Under the Tuscan Sun》(2003)、《窗外有藍天A Room with a View》(1985)、《愛情對白Certified Copy》(2010)等浪漫經典皆是名例。

(圖一) 托斯卡尼的典型風景,作者拍攝

同樣是經典,就不能不提到1998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美麗人生La vita è bella》。這部由義大利國寶級導演Roberto Benigni自導自演,在托斯卡尼東南城市Arezzo取景的電影,也可說是一則關於光明/黑暗的隱喻。在電影海報上,可以見到主角一家人站在道路盡頭,構圖令人聯想到建築師李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在柏林猶太紀念館入口處設計的「命運分岔點」。畫面左側岔出一條暗不見底的巷弄,右側隱約可見明亮街景。父親用瘦小身軀阻擋那一片陰暗肅殺,將兒子視線引導至家人團聚的一幕(圖二)。

這張海報似乎也暗示了片中劇情:即使身陷最黑暗的集中營,即使面對終將到來的別離,父親不惜一切、也要盡力編造一齣美麗的遊戲,只為了讓年幼孩子保有純真心靈,看向光明的一面。

(圖二,左) 《美麗人生》電影海報(取自imdb)。    (圖三,右) 市區內的電影解說牌,作者拍攝

Arezzo是一座繼承了亞平寧山脈肥沃土壤、由阿諾河沖積的美麗山城,建城歷史可回溯到西元前四世紀。擅長在陡峭山坡開墾聚落的地中海民族 Etruscan人,在山頭築起了厚厚的城牆。如今在電影取得巨大商業成功後,Arezzo市政府在主要拍攝景點一一立上了解說牌,可算是電影結合城市行銷的手法之一(圖三)。片中主要場景之一的大廣場(Piazza Grande)遊人如織,吸引無數影迷造訪。   

乍看之下,這些零星的解說牌,固然達到了指引電影場景的效果,影迷得以按圖索驥進一步認識城市。然而,對某些深度旅人來說,幕前幕後,這座廣場、街道、乃至於城市本身,做為一緊密交織的整體(圖四),其迷人現象的背後,才是真正令人好奇、引人探究之處。

(圖四) Arezzo大廣場,作者拍攝

十九世紀奧地利建築師、著名城市規劃家Camillo Sitte,曾於1860年代多次南下義大利。也許同樣受到了明媚陽光的召喚,他在研究了數十座義大利廣場之後,於1898年出版了《遵循美學原理的城市設計The Art of Building Cities: City Building According to its Artistic Fundamentals》一書。書中對於廣場的空間特質,有著詳盡的分析與獨特見解。本文接下來以Camillo Sitte的觀點,來解讀這座電影及現實中,皆令人流連忘返的廣場。

Camillo Sitte與他的心中的美好年代

1870年代拿破崙主政下的巴黎大改造,揭開了歐洲現代化城市改革的序幕。這股風潮也吹到法蘭茲・約瑟夫一世治下的奧匈帝國。在首都維也納,中世紀老城牆遭到拆除,改造成為舉世知名的環城大道。在機能、技術主義至上的考量下,本來充滿親密感、人性尺度的巷弄,讓位給了以車輛為主的筆直大道。「廣場」淪為都市中一塊被四條道路劃分的方形空地,原本封閉的空間感蕩然無存。

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Camillo Sitte從個人主觀經驗出發,結合了懷舊情緒、對中世紀手工藝精神的熱愛,來探討廣場的古典美學觀。依他的看法,一座好的廣場應具備以下幾點特徵:

  1. 廣場中央應保持空淨

根據Camillo Sitte的說法,一座好的廣場,首要條件是「中央保持空淨」。這個今天看似平凡無奇的命題,在當時卻是暮鼓晨鐘。Sitte觀察到,在維也納城市大刀闊斧「現代化」後,許多廣場、都市節點的中央相繼立起了雕像、噴泉、紀念碑等物體。這些獨立(freestanding)的物件,一方面固然展現了奧匈帝國的輝煌歷史,另一方面,卻完全不符合某些自古典、中世紀、文藝復興以來一脈相承的審美要求。

(圖五) Arezzo廣場平面圖,來源: Google Map

他指出,早在古羅馬時期,廣場已經在城市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市民生活的一部份。當時人們最大的娛樂之一是在鬥獸場觀賞角鬥士(Gladiator)表演殺敵,因此自然不會在廣場中央立一根柱子。中世紀城市廣場繼承了古羅馬的傳統,也大致遵循這個原則。

那這個道理是否也適用在Arezzo的大廣場呢?  目前看來,它確實是淨空的,由於每年定期在此舉辦如騎士團遊行(Saracen Joust)等大型活動,因此中央保持淨空,似乎也很合理。廣場坐落在一個大斜坡上,地鋪紅磚,飾有米白色洞石(Travertine)條帶。西南角的聖瑪利亞教堂(Santa Maria della Pieve)前設有一噴水池,旁邊的階梯供口渴的旅人歇腳。其餘兩處的構造物,也都位於廣場邊緣,以不阻擋交通動線為原則(圖六)。

有趣的是,在電影中,原本推車小販熙來攘往的廣場,在後半段劇情急轉直下,也立起了納粹雕像、堆滿了軍用沙包。由此可見,廣場的用途與意義,會不斷隨著政局更迭、文化推移而持續演變,導演亦知曉這點,也為場景做出了相對應的調整(圖七)。

(圖六) 廣場西南角噴泉,作者拍攝
(圖七) 《美麗人生》電影劇照(取自imdb

2. 廣場須保有完整封閉感

在中世紀義大利山城漫遊,是一番截然不同於現代都市的空間體驗。許多旅人皆有過類似的經驗:在蜿蜒狹小的巷弄裡思忖著,突然柳暗花明又一村,前方盡頭出現一座高聳的教堂,沐浴在陽光下。這種豁然開朗的驚喜感,正是中世紀廣場的特色之一。

Camillo Sitte在眾多平面圖上研究了廣場與道路的關係,發現了一個共同點:這些廣場的開口,多半位在角落。如此一來,能在空間上獲得最大的封閉感,也能製造出某種不期而遇的戲劇效果(圖八)。

(圖八,左) 廣場開口位置不同,連帶影響整體空間的封閉感,作者繪圖。
(圖九,右) Sitte筆下的「渦輪形」都市廣場,翻拍自書籍。

這或許也造成,片中男女主角在廣場的巧遇,甚至因急轉彎,剎車不及而撞成一堆的歡樂鏡頭,皆與縮放有致的空間型態、時而緊密時而空曠,渾然天成的城市格局有關。

費里尼《生活的甜蜜La Dolce Vita》(1960)中,也有一幕是Anita Ekberg飾演的美國的女明星,在暗夜羅馬的巷弄穿梭,無意間撞見了著名的特雷維噴泉(Trevi Fountain), 驚喜之餘躍入水中漫舞,成為影史經典的一幕。

這種在彎彎曲曲的街弄中漫遊、享受光影幻動,豁然開朗的驚喜感,教人如何在四通八達、一眼望穿如曼哈頓那種方正直角的格狀街道中獲得?

3. 周圍建築決定了廣場外觀

另一部以托斯卡尼為背景的電影《窗外有藍天A room with a view》,片中有一部愛情小說取名為《在簷廊下Under a Loggia》,簷廊空間象徵了當時都會男女交往的場所,也因此沾染上浪漫的含意。

片中男女主角雨夜漫步的簷廊Vasari Loggia,位於Arezzo廣場北側,由本地出身的建築師、同時也是「文藝復興」一詞的創始人Giorgio Vasari於16世紀所設計(佛羅倫斯著名的烏菲茲美術館Uffizi Gallery 亦出自其手)。當時Arezzo處在梅第奇家族(Medici family)的管轄之下,建築本身一部份作為商業用途,為統治者提供了重要的稅收來源。其居高臨下的視野,全景一覽無遺。而簷廊本身的和諧比例、連續而穩定的建築風格,都充分體現了文藝復興式的審美原則。

Etruscan人是善於凝塑空間的民族。Camillo Sitte認為,既然廣場中央以淨空為前提,那麼決定一座廣場視覺效果的,自然是周邊的建築立面。根據他的分析,中世紀廣場由於地形、聚落等複雜成因,其形狀未必是如今天的四四方方,甚至經常呈現出一種有機發展、拼湊而成的不規則狀。市政廳、宮殿、教堂等主要建築各據一方,各向立面之間的視覺張力、平衡,都是影響一座廣場外觀的關鍵。

(圖十) 廣場北側邊界(Vasari’s Loggia),作者攝影。

不難發現,以上幾點原則,都充分的融合在 Arezzo的大廣場裡。電影裡人們的生活情狀,也與廣場的型態緊密契合。男主角那聲「早安,公主! Buongiorno, Principessa!」,宏亮嗓音藉由封閉的空間、厚重的石板反射、迴盪空中,也顯現出某種義大利特有的熱情奔放與樂觀天性。

話說回來,城市設計與電影的工作有點類似,都是一門安排場景、追逐光影的藝術。對導演而言,城市空間的感知與理解不僅僅停留在現象的描述,它本身就是故事的來源。柯比意曾說「建築,是量體在陽光下精巧、正確與壯麗的一幕戲」, Roberto Benigni 則巧妙利用一幕幕渾然天成的戲台,成功訴說了一個動人的故事。透過設計理論與電影場景的比對,我們發現,原來在托斯卡尼的艷陽下,一座遊人如織的廣場,背後還有著不少值得玩味的細節。

而這些都是電影解說牌沒能告訴你的。

參考資料

1. Sitte, Camillo (1889, 2003) The Art of Building Cities: City Building According to its Artistic Fundamentals. Martino Fine Books.
2. Canniffe, Eamonn (2008) The Politics of the Piazza: The History and Meaning of the Italian Square. Routledge.
3. 村上春樹(2000)遠方的鼓聲。賴明珠譯。時報出版。
4. Arezzo 歷史

電影清單:

. Ivory, James (1985) A Room with a View [窗外有藍天]. Merchant Ivory Productions.
. Benigni, Roberto (1997) La vita è bella [美麗人生]. Melampo Cinematografica.
. Fellini, Federico (1960) La Dolce Vita [甜蜜的生活]. Riama Film.
. Kiarostami, Abbas (2010) Certified Copy [愛情對白]. MK2 Diffusion.
. Wells, Audrey (2003) Under the Tuscan Sun [托斯卡尼艷陽下]. Buena Vista Pictures.


當過除草工人,寫過學術論文,做過地景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