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體閱讀地景文本:城市導覽之於歷史議題推廣

文:潘美

近年各式戶外導覽活動興起,共生音樂節籌劃的「地景小旅行」也行之有年,回顧過往,2015年舉辦的第一場地景導覽,是以台北二二八紀念公園及周邊為範圍,帶領民眾認識二二八事件。當時還特地優先錄取高中及大學生,並在導覽中穿插介紹事件中的青年抗爭行動,希望藉此引起更多目標族群對此議題的興趣與討論。

啟程之前

「共生音樂節」是民間發起的二二八紀念活動,自2013年開始,每年皆由青年學生擔任籌備成員,探討青年世代如何認識與記憶歷史,並嘗試行動。以2月28日舉辦的音樂活動為主體,希望以音樂為媒介,讓更多年輕世代看見這個議題。音樂節以外也有系列活動,例如與各所大學聯合舉辦人權影展、邀請專家學者進行主題講座、歷史工作坊,也有街頭快閃表演、街頭訪問等。希望透過長期舉辦不同主題與不同形式的活動,讓更多人意識到談論二二八事件並不是每年二月的曇花一現。

每年2/28舉辦的共生音樂節(照片為筆者提供)
活動現場會提供摺頁讓民眾自由拿取(照片為筆者提供)
邀請二二八事件受難者家屬以真人圖書館的方式分享家族故事 (照片為筆者提供)
街頭訪問大眾對二二八事件的認知與想法(照片為筆者提供)

從第一屆活動至2022年迎來第十屆,前前後後約有200位青年參與籌辦。部分成員在2019年進一步成立了「台灣共生青年協會」[1],期待將過往的經驗轉化成能量,持續推動相關議題。而每一年的共生音樂節系列活動開跑之前,籌備團隊都會共同發想還有什麼形式的活動可以讓大眾對二二八事件有更多的認識?2015年時,便有夥伴提議將台北二二八紀念館作為圓心(二二八事件爆發時為台灣廣播電台,為事件中的關鍵建築物之一,民眾透過廣播將訊息傳至各地),以地景導覽的方式介紹事件的前因後果。[2]

雖然當時已經有一些文史團體在進行城市導覽,我們舉辦完第一場的成效也很不錯,獲得一些民眾回饋以後,隔年便將活動定位為「地景小旅行」,進行大稻埕一帶的二二八事件史蹟導覽,從此地景小旅行成為共生音樂節系列活動的固定班底。希望可以用比較親和的命名語彙,來降低大眾進入的門檻。

條條大路通往歷史的巷弄

起初的地景小旅行主要是以二二八事件的主軸時序規劃路線,如引爆點的天馬茶房、接續的臺北憲兵隊,以及當時人民上街一路從大稻埕一帶遊行到行政長官公署(今行政院)。回到現今已大不相同的事發地點,搭配導覽老師的講解與引導,民眾得以逐漸描繪出1947年的社會樣貌,也意識到日常生活的場域與歷史的距離竟是如此相近。

然而二二八事件畢竟是規模很大的歷史事件,城市道路的規劃在75年間也多少有些變化,在盡可能詳細介紹事件之餘,如何安排路線、選擇停留講解的地點讓民眾有順暢的參與體驗,並在取捨的同時保有史實的完整性仍是一個挑戰。拜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的「二二八事件遺址調查」,以及國家人權博物館的「白色恐怖史蹟調查」所賜,能查找與運用的史料越來越完整,成為規劃路線的助力。

2015年二二八地景導覽活動使用的路線酷卡(檔案由筆者提供)

2018年,地景小旅行擴散至台北市區以外,以在地地區的二二八史為主題,如淡水二二八、金山二二八以及基隆二二八等。有許多當地的民眾報名,也會和導覽老師交流長輩或家族對事件的記憶,或是驚訝於自己曾就讀的學校居然也有事件的受難者。

2019年的基隆小旅行,由在地的資深文史工作者李正仁擔任導覽老師 (照片由筆者提供)

隱蔽於日常與觀光之下的見證

例如位於北海岸,以老街和溫泉著名的金山,其實在二二八事件時曾遭遇軍人坐著卡車、沿途無差別的掃射。卡車當時就是開在現今金山的主要道路——中山路上。如今的中山路,車潮與人潮熙來攘往,民眾隨著導覽老師的腳步,一邊越過觀光人群,一邊想像當時的場景。沿著中山路走進鄰近金山老街的慈護街,街口斜對面即是受難者李連旺的故居,再往前便是北海岸的信仰中心——金包里慈護宮。許多長輩在回憶二二八事件時,都將未受波及的餘悸猶存歸因於媽祖的保佑,然而慈護宮也是二二八事件的相關遺址之一,受難者蔡福在返家途中被軍人抓上卡車,載到金山街上槍殺後,屍體被綁在慈護宮廟前的柱子上。

金山高中退休的江櫻梅老師,已投入研究金山在地歷史多年 (照片為筆者提供)

走進金山老街,也會經過受難者許海亮的故居,並沿途經過金包里公共溫泉浴場、舊金山總督溫泉等,最後來到水尾海灘,也是事件當時金山國小的三名教師被行刑的地方。有在地民眾分享,自小長輩便叮囑不宜到此地遊玩,「因為這裡很陰」,潮起潮落早已將鮮血洗盡,但留於世代間的陰影仍無法抹去。

老師拿出老照片,讓民眾比較建築物今昔的不同樣貌(照片由筆者提供)

金山二二八的導覽老師江櫻梅也分享自己的經驗,某次他與父親一起收看新聞,報導提及二二八事件時,父親隨口說了家附近的街道也發生過,當時老師以為父親是在說大稻埕(老師出生金山,後搬家至大稻埕),因此沒有繼續追問下去。直到2001年看到相關報告才知道金山的二二八歷史,卻再也沒有機會詢問父親。為此他感到無比惋惜,也鼓勵民眾把握機會詢問長輩,一同拼湊出各地的歷史拼圖,一同記憶過去,從過去的錯誤中記取教訓,才有辦法讓現今以及未來的社會變得更好。

金山小旅行活動有許多年輕人參與(照片由筆者提供)

拾遺台北:舊主題與新路線的結合嘗試

基於國家人權博物館的調查,我們近期也承辦了台北市文化局的「白色恐怖時期人權歷史場址走讀活動」[3],我們將主標語設計為「拾遺台北」,想要傳達:「唯有將遺失的過往拾起,未來才有更多的可能。」親身走訪過歷史場址、體會歷史的重量之後,轉型正義的種子才能更穩固的在每個人心裡發芽。

「拾遺台北」規劃不同主題的導覽路線,每條路線對我們來說都是新的嘗試。如文化資產主題有別以往多在台北市區走讀,我們選擇了許多民眾休閒觀光的去處——北投。由「北投說書人」團隊的林智海擔任導覽老師,從溫泉發展史說起,到中華民國政府來台後在陽明山區建立軍事控制體系、聘請日本軍事顧問(白團)來台,以北投為據點訓練國軍。白團宿舍至今仍坐落在熱鬧的觀光景點地熱谷旁邊,若不是特別繞道,也不會發現這棟默默與地景融合的日式木造建築。參與過多場導覽,北投的這條路線可以說是非常有趣,將歷史與政治決策穿插在文化與常民生活之中,加上路線選點會經過不同的地景,有公園、溫泉、兒童樂園、防空洞以及彷彿秘密通道的樓梯,爬坡時還有樹蔭,讓參與的民眾時時保持新鮮感而不疲累,就像參加一場有歷史涵養的戶外教學。

隱身在北投兒童樂園裡的防空洞(照片由筆者提供)
從後方的樓梯往上爬,就可以抵達白團宿舍(照片由筆者提供)

也有比較嚴肅的路線,以受難者的生命歷程為主題,依序走過被逮捕、關押、審判、槍決到埋葬的場所,這條路線通常會是對威權時期歷史有初步研究興趣的民眾報名,想要藉此更瞭解威權體系的運作。因此除了有介紹歷史背景的導覽老師,我們也邀請受難者家屬到現場向民眾分享家族的故事,道出白紙黑字的監控與審判檔案背後的有血有肉、家屬看待這些歷史場址的心情,以及身為「獄外之囚」的心聲。

馬場町紀念公園過去為槍決政治犯的刑場(照片由筆者提供)

人在中途,何時止旅?

不管稱之為城市導覽、地景小旅行或場址走讀,都是史蹟探查的第二層轉化,但我比較喜歡地景小旅行這個稱呼,旅行可以是一種狀態,彷彿不停地探尋,並在最終體認到一些什麼的時候,抱著所獲回到原本的生活,帶來一點點的改變,並再度期待下一次的啟程。

隨著導覽活動越來越興盛,形式雖然趨於成熟卻也越來越固定,以歷史議題為背景的導覽更是需要拿捏知識量與感性的比重。現代大眾有無數個可以接觸資訊的管道,VR與AR的科技也能從無到有還遠歷史樣貌,但我仍老派的認為實際走訪的體驗是無可取代的。用雙腳走過前人的步伐,用雙眼見證時間帶來的變化,用全身感受隱藏在都市發展背後的歷史現場,用「此刻」想像過去也想像未來,歷史便融於日常生活之中而不再被遺忘,這便是城市導覽意義吧。


[1] 台灣共生青年協會相關資訊與所舉辦的活動可參考其臉書頁面 https://www.facebook.com/gongshengyouth 
[2] 更多關於2015年共生音樂節的內容可參考《風傳媒》的報導https://www.storm.mg/article/40757 
[3] 更多資訊與走讀側記詳見「拾遺台北:人權歷史場址走讀」臉書頁面 https://www.facebook.com/citytourofthewhiteterror 

台南人,早餐喜歡吃虱目魚粥大於牛肉湯。北上念大學的第一年就加入共生音樂節籌備團隊直到現在,雖然不想承認但已被歸類在團隊老人組。現職為共生青年協會秘書長,持續練等中的行政打雜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