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香港:迎向下個世代的 Playful Cities Symposium 好玩城市論壇

文:李玉華 Christine Lee (Beyond Playmaking 超越遊戲)

從左到右:香港園境師學會理事長 Paul Chan(陳元敬先生)、Tim Gill、香港 Play Concept 創辦人 Judie Au、智樂代理總幹事 Aby Chau、香港政府土木工程拓展署陳雋浩園境師、馬來西亞 Shamrock Arena 的設計師 Leong Siew Lee 和 Linda Chan、英國 Colour of the Wind 建築師 Shay Wang、香港 MaD Helen Fan(樊樂怡女士)、英國 Colour of the Wind 創辦人 Kevin Yoon 和 日本東京遊戲協會代表理事 Hitoshi Shimamura(嶋村仁志先生)

前情提要

2016 年,因為共時性的關係,網路上讀到香港媽媽爭取好玩滑梯的故事 — Billie Ng 這一位媽媽,發現香港公園兒童遊戲場裡,有一條 10 多年歷史的香港唯一長滑梯,因損壞和安全問題直接被拆,在 2015 年投訴香港政府康文署並找議員支持的幾個月之後,終於成功爭取到採用材質不同使其滑速更快的 4 公尺長水管滑梯,許多孩子因此得以再一次玩溜滑梯,溜進當時香港唯一的大沙坑。

2018 年,端傳媒出了一個《我要真遊樂場!》專輯,提到設置沙坑在香港的公園遊戲空間等於天方夜譚,啟動了台灣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我想要到香港實地拜會的動能。 而在那個時間點,接待我和我家人的,就是當時的遊樂環境總監 Chris Yuen(袁漢昌先生),還有發展局轄下建築署註1 、負責該案的陳雋浩園境師註2,幸運地一起開箱了香港第一座共融遊戲場 —— 屯門公園兒童共融遊樂空間,也是香港第一個把沙坑設計成必要遊戲設施的遊戲場,而我因此在眼底城事介紹了智樂簡史和這個遊樂空間。

於此之後,香港政府在 2019 年宣布全港要在 5 到 6 年之內,改造康文署轄下 170 多座遊樂場,並一定要徵詢兒童意見的過程。

大家知道,「decade」 這一個詞是「十年」也代表是「一個世代」;而本文想要簡介的這一場在 2024 年 12 月 5-6 日二天、智樂跟香港園境師學會舉辦的好玩城市論壇,正是他們幾乎久遠至三個世代之前舉辦首次國際遊樂協會會議註3 之後,僅第四次舉辦遊戲議題的綜合性論壇;最近一次的研討會,也在超過一個世代前,議題是 Play for All 註4,可以看出,智樂從創建協會,辦理二次國際遊戲協會活動,把國際倡議趨勢帶進香港之後,開始在遊戲權倡議推廣及第一線服務工作中,找到香港自己的主體課題 Play for All 共融齊樂Playful Cities 好玩城市。

好玩城市論壇

這一個連辦兩天的論壇,共 9 場演講、4 場專題討論及 6 場外掛活動,實體加線上共約 350 人,台灣參與者除了我到現場,線上加入的大約在 10 人左右。

主要的推動者除了二個團體檯面上的領導者之外,還有此次參訪被我訪問許多的智樂遊樂環境助理經理 Ernest Poon(潘子軒先生),他提到:「論壇主要探討遊戲重要性,想找到更好的方法來改善香港的遊戲空間,將香港變成一個更宜居、更包容和更快樂的城市。」

好玩城市論壇所有講者的大合照(照片來源:香港 智樂兒童遊樂協會)

從政策法令來看,指導單位房屋局何永賢局長到場,分享《幸福設計指引》;主要講者世界資源研究所印度永續城市中心計畫主任 Sueshna Chatterjee 博士,從她幫聯合國人居署做的《給兒少的公共空間:全球準則及指引》研究案內,分享幾個國家不同的好玩城市案例。主要講者蘇格蘭遊戲協會執行長 Marguerite Hunter Blair 女士,分享蘇格蘭如何在法規、空間規劃及專業指引上改善,串連學校、社區、專業者等,打造蘇格蘭的好玩城市。

從風險挑戰來看,其餘講者,如英國童年研究獨立學者、作家兼顧問 Tim Gill 先生,介紹自己怎麼協力推動國際標準(ISO 4980:2023),提出以益處及風險評估 (Benefit & Risk Assessment) 為考量,讓遊戲空間不過度安全,反而更多元且更具挑戰。日本東京遊戲協會代表理事 Hitoshi Shimamura(嶋村仁志先生)分享冒險遊戲場對日本兒童成長的好處,還有對日本社會情況帶來的改變。遠端連線的講者、英國艾塞斯特大學醫學院 Helen Dodd 兒童心理學教授則是緊接著分析具風險的遊戲及具挑戰的體驗,有助提升抗壓及心理韌性,幫兒童減輕焦慮。

從空間製造來看,澳洲 Jeavons 景觀建築事務所創辦董事 Mary Jeavons 女士分享共融設計在遊戲環境規劃的重要性。Kompan 遊戲設備亞太地區總監 Jesper Møller 先生,介紹以木材等自然素材或永續再生材料的案例。馬來西亞 Kinetics Play 業務經理 Harn Fen Ng 女士展示在馬來西亞、新加坡這二個高密度居住環境裡,多元共融且具挑戰地引用科技元素,打造遊戲場。

其中,唯一本地講者且以陪伴孩子主體面向來談的,是智樂的「遊戲與遊戲工作」服務發展主任 Ada Wong 女士, 介紹智樂如何站在第一線與社區攜手促進成人接納兒童遊戲,更於不同公共空間(包括社宅、學校、商場、街道)做第一線服務,辦理遊戲活動,提升社區幸福感。

兒少友善空間實地參訪

在論壇安排的 6 場外掛活動裡,我參加了茶果嶺海濱公園的現地導覽及 Marguerite Hunter Blair 女士帶領的「優質遊戲空間評估方法」 活動。由智樂主導設計的茶果嶺海濱公園,是四年前開始、目標自然遊戲空間,運用海濱的污水處理廠頂上觀景平台空間設計完成的。

在茶果嶺海濱公園舉行 Marguerite Hunter Blair 女士帶領的「優質遊戲空間評估方法」 活動大合照(照片來源:香港 智樂兒童遊樂協會)

在香港的幾天,我又接受 Ernest Poon 推薦建議,參觀了智樂從 2001 年就和香港中央圖書館合作管理及營運的玩具圖書館(香港非營利室內遊戲場域中,除了甫關閉的智樂遊戲萬象館之外,即此一空間)。

說是玩具圖書館(Toy Library),其實我比較傾向稱呼它作「遊戲圖書館 Playful Library」,因為和台灣的玩具圖書館以「(租借、清潔、修理和共享)玩具為主體」大相徑庭,遊戲圖書館的主體,是孩子和遊戲。遊戲,作為識讀(literacy,或解釋為文化養成、素養);作為認識世界的媒介;作為與其它孩子或大人交往的途徑;也作為突破圖書館僅有書籍文本閱讀窠臼的創新。

香港中央圖書館內,智樂營運「遊戲圖書館 Playful Library」推廣「閱.玩 越好玩」(照片來源:作者本人)

另外,我也自己再安排前往幾個場域,這些場域是香港政府在2019年宣布「公共遊樂空間改造工程五年計畫」要完成的 170 多個遊戲場的其中幾處:

  • 荃灣二陂坊遊樂場(信言設計大使 Design Trust 設計)
  • 深水埗公園共融遊樂場(建築署x康文署 設計)
  • 大角咀海輝道公園(建築署x智樂 設計)和
  • 旺角塘尾道兒童遊樂場(AaaM Architects 設計)
荃灣二陂坊遊樂場對我個人而言,是最具香港在地文化和社區精神的空間,有種亂中取樂的幸福(照片來源:作者本人)

截至去年暑假為止,香港全市有近 120 個遊戲空間,仍須等待完工。而智樂主導、目標鬆散自造的「真・冒險遊戲場(adventure playground)」,歷時三年打造,位於紅磡,取名夢想無界二份一遊樂場,則即將在今年 2025 年暑假完成並開放付費玩耍。

其中,因為論壇安排六場活動,幾場時間重疊,我沒參加到 AaaM Architects 創辦人 Kevin Siu(蕭健偉建築師)的工作坊,因此,我也自己帶家人到旺角塘尾道兒童遊樂場實勘。這個社區遊戲空間,就是 AaaM Architects 創辦人 Kevin Siu 從 2021 年開始執行「童理玩 Together We Play」計畫的目標空間之一。童理玩計畫執行了四年,在九龍城、觀塘、黃大仙、葵青、荃灣及離島六區,舉行大型社區參與(包括問卷調查、訪談對話、共創工作坊、觀察兒童遊戲、模型製作共創、作品展覽等)。

智樂在疫情期間的「兒童參與遊樂空間設計」線上研討,由當時核心領導 Kathy Wong(王見好女士)和 Ernest Poon 說明兒童參與實務出版(照片來源:作者受邀與會紀錄)

可以看出,在智樂的目標倡議及實務執行下,香港這一個城市的友善兒童促進好玩歷程,從執藥式公園、倒模式童年的公共空間,轉為從共融遊戲自然遊戲冒險遊戲為核心的推展軌跡,期間一定少不了的就是兒童青少的參與,更因此出版了一本《讓孩子和社區投入遊戲空間發展:實作者計畫及執行有效參與過程工作手冊》,我也沾光將台灣案例提供於本冊並作為推薦者。

以上這些空間參訪試玩或訪問,未來有機會可以專文書寫細節跟大家分享,尤其是在這些空間怎麼進行孩子和社區的參與表意和參與式設計。

軼事結語

在為了台灣的遊戲倡議,自發跳進主責東飛西跑地國際交流這十年裡,的確在世界上認識了好多好多兒童青少遊戲權利的同溫層(或如智樂用的語彙「同路人」),大家說著一樣的想法、做著一樣的事情,見到彼此有訴苦有歡笑,為彼此帶來各國各地倡議疲累辛苦之外的虛擬相助、相濡以沫和相互打氣,是一種不同團體、差別時區卻靠網路和偶有會面的社會運動革命情誼。

去年十二月時,一到論壇現場,香港園境師學會理事長客氣地對我說:「So happy to see you!」站在一旁的 Tim Gill 則是立刻接話說:「Everybody here is happy to see her!」

尤其,在見到在智樂(或甚至國際遊戲協會)將近三十年已退休的 Kathy Wong,也回到同事身邊支持一個世代一次珍貴的論壇,我覺得很欣慰榮幸同時,覺得對十年過去一個世代後,轉換倡議重心和方法的台灣夥伴,也是一個隱喻象徵:

我們都很開心見到彼此,至少還在這一條路上,都還在為了不同年齡、不同身心能力、不同社經背景或不同社會文化裡的每一位孩子的城市生活成長環境,做著融合設計和好玩規劃等兒童青少友善倡議的努力。不同的社會,有著不同的困境和課題,但我們有著雖遠在千里卻專業交集的它方同伴,更要珍惜著近在咫尺但得來不易的工作友伴。

而想瞭解更多香港遊戲環境的前世今生,可以訂購香港 MaD 創不同之旅策劃人樊樂怡藝術家著作的《香港抽象遊戲地景》或追蹤她的粉專我們的抽象遊戲地景 Our Abstract Playscapes,更加讀懂一個社會對「遊戲設計」或「童年環境」偏人類學或是文化演進的脈絡。


註一:香港政府發展局建築署,專責興建、保養及維修政府的公共設施,工作內容包括了工程策劃、建築設計、房屋設備、物業事務、工料測量及結構工程等,也透過「1823 政府熱線」接受市民聯絡,進行各種溝通。在屯門公園兒童共融遊樂空間的這一案時,建築署更和智樂兒童遊樂協會一起辦理為期超過一年的兒少參與式設計先導計劃,名稱為「小小遊樂場專員培育計劃@屯門」和「小小遊樂場專員培育計劃」,過程中認識共融遊樂概念、遊樂場真實體驗及意念創作工作坊,孩子經由畫作和模型表達需求給建築署,建築署也回應孩子是否可行及不可行之處為何等(補充軼事)。

註二:即 landscape architect,台灣稱為景觀建築師。

註三:國際遊樂協會,即為我經常介紹的國際遊戲協會,International Play Association。

註四:1994 年 國際遊樂協會亞太區遊樂會議 → 2008 年國際遊樂協會世界會議 → 2012 年 Play for All 研討會 → 2024 Playful Cities Symposium 好玩城市論壇。


Beyond Playmaking 超越遊戲共同創辦人。與各國作者合撰《City at Eye Level for Kids》、《反造再起:城市共生ING》、《公園遊戲力》及《45 Urban Ideas for Ukraine — and Every Other City in the World》等書。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教育研究所、英國倫敦政經學院 Urban95 兒童視角城市規劃領導課程證書。’14 年因成為阿皮和阿兜的媽媽,開始關注兒少權利議題。’18 年與眼底城事參訪倫敦出版專題報導,並開始擔任以下講者:’19 年兒童友善城市歐洲聯盟布里斯托大會、’20 年布里斯托自然歷史聯盟網路論壇、’21 年香港創不同學院 好玩大學網路課程、’22 年世界都市公園大會網路論壇 及東京澀谷世界鄰居日網路論壇、’23 年國際遊戲協會格拉斯哥全球大會五國平行對談 及 紐西蘭遊戲協會網路論壇。

成為媽媽前,曾是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英語教育顧問、醴瑠服務社企創意長、苦勞網義務編譯、英國樂施會書店志工和伊甸基金會活動義工。


在〈香港:迎向下個世代的 Playful Cities Symposium 好玩城市論壇〉中有 1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