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來自地球南部*的兒童參與有效落實 ─澳洲《兒童參與決策指南》摘要

圖文摘寫:謝宜暉|編一點點:Christine Lee

引言:二月《做孩子事、和孩子一起做事的亞洲城市》怎麼會介紹澳洲的兒童參與決策指南,可能是大家會問的,不是要介紹亞洲嗎?因為這五年研究澳洲遊戲相關團體,加上和澳洲遊戲協會(Play Australia)兼國際遊戲協會(International Play Association)主席互動,定居雪梨的她是把澳洲定位在 Global South 及 Asia Pacific 的行列中的。

因此,客座主編和邁入第十一年的論述夥伴謝宜暉許願,請她把這二年研讀的澳洲的兒童參與整理給台灣的讀者參考。從 2015 年開始倡議「兒少遊戲權+兒少參與表意權」,我開始研究回饋給夥伴的,是歐盟針對泛歐洲工作小組的「兒童、民主與社會參與」專案推動兒童參與如何執行,先了解兒童青少參與的概念;2017 年起,因縣市政府開始如火如荼辦理兒童參與工作坊或兒童參與式設計,我開始援引案例如「北卡羅萊納州 CEDAR FALLS 公園共融遊戲場參與工作坊」實質做法,如分成現場與線上,把共融遊戲場元素做成視覺板,大家看了可以看到遊戲元素不同,直接在板上貼紙條表意等。接著許多年下來,台灣開始風風火火嘗試各種方法形式執行表意和參與。

說到表意 (expression) 和「參與 (participation)」的不同(或甚至在藝文博館曾經認識的「參與(engagement)」的不同),表意著重在促成發聲機會、發聲多元方法,而參與卻必須更重視影響決策過程及政策成果。因此,公園遊戲環境改革這十年的對「成人權力者(公部門)」和「兒少權利者(使用者)」雙向的實質影響顯而易見(甚至對設計者、設備提供者等),但在兒童友善城市其它領域,當我提問到參與專案的「影響力」評估時,有些專案會流於表意層面,而我很想繼續追問為什麼 Laura Lundy 教授影響全球的兒童參與模式四面向的 Influence 面向,在台灣困難度這麼高⋯因此,宜暉這篇文章,明確地列出許多重點,請大家可以作為案頭隨時閱讀的參考。

兒童參與不僅僅是詢問孩子的想法和觀點,還是關於傾聽他們的意見、認真對待他們,並將他們的想法和建議變成現實。

── Aileen Ashford (澳洲「孩子優先」協會 執行長)**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 12 條(被傾聽及意見被考量)和第 13 條(言論自由和獲取資訊)是兒童表意權,明確指示在影響兒童福祉的決策中,應該考慮他們的意見。這表明了兒童參與是基本人權

澳洲於 1990 年正式簽署了《兒童權利公約》,之後 1999 年頒布的《兒童保護法》中,第 5 到 5E 條強調了要讓兒童和青少參與,尊重他們的權利,重視他們的意見,並在可能的情況下,讓他們參與影響自己生活的決策過程。因此,許多澳洲政府機關都有關於兒童參與決策的指南。

這篇文章,主要是參考澳洲塔斯馬尼亞州的政府機構 Commissioner for Children 與民間組織 Early Years Foundation 共同撰寫的《讓兒童參與決策指南》(Involving Children in Decision Making),摘要出針對 12 歲以下兒童參與決策的過程所歸納出兒童參與四個階段:考慮是否讓兒童參與、計畫如何參與、執行參與計畫,以及評估整個過程,並且分別針對四個階段提出了有效的執行原則和具體做法。

* 地球南部 是 global south,也就是南半球,但此詞通常指的是位於南半球的拉丁美洲、非洲、不包括以色列的中東國家、亞洲,還有不包括澳洲和紐西蘭的大洋洲,因為「被不包括」的這三個國家,狀態分明比較像是北半球的歐美進步國家。然而澳洲兒少團體其實比較希望將自己放在 global south,並且認為自己的定位關係與「太平洋區的亞洲(Asia Pacific)」更為靠近。
**  孩子優先協會 是 Kids First Australia 組織網站連結

階段一:考慮是否應該讓兒童參與

第一步:兒童參與對政策或計畫的貢獻是什麼?

是否要讓兒童參與,首要關鍵,是確認政策或計畫是否跟兒童相關,並確保兒童參與是基於實際的需求。此外,也要考量是否能讓兒童感到有連結?是否能增強兒童的技能與自信?是否能幫助他們理解機構運作?還有是否能幫助他們培養未來的決策能力?

具體做法
  • 從連結到兒童參與的明確目標開始著手
  • 把兒童參與當成策略計劃或政策發展的一個目標
  • 為建立參與機制調配資源
  • 招聘在兒童參與上有相同理念的工作人員

第二步:決定兒童的參與和賦權程度

參與的兒童應該要來自於受影響的目標群體,並確保考量到各類兒童的利益,例如原住民兒童、身心障礙兒童、不同社經背景的兒童等。

兒童的參與程度,取決於:

  • 決策類型 — 年紀小的孩子適合切身的小型決策,但隨著年齡和能力增長,也能夠投入重大決策之中。
  • 兒童的年齡與能力 — 孩子在熟悉的環境和熟識的成人陪伴下,會感到安全和安心。與孩子建立信任關係是關鍵,以確保他們能夠坦率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 時間安排 — 兒童在決策過程前需要準備,過程中需要支持,結束後也需適當的跟進。應該給孩子輕鬆的環境和足夠的時間,讓他們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意見。

兒童參與應該以尊重為前提,避免流於形式,確保他們的聲音有被認真對待。在倫理上,應該要尊重兒童有參與和拒絕的權利,確保他們的隱私,讓參與對他們有益無害,並制定應對非法報復或傷害性揭露的措施,來保障參與者的安全。

第三步:規劃兒童參與

為了確保兒童參與能帶來實質的影響,我們需要考量:

  • 兒童的意見是否能被充分聽見
  • 兒童與成人觀點的共識程度
  • 其他人的影響力
  • 成人想要控制的程度
  • 兒童的年齡
  • 決策類型
  • 對兒童可能的風險

最終,也要確保參與轉化為具體行動,在現有資源內克服障礙,讓決策能夠儘量符合兒童的需求與期待。

階段二:計畫如何參與

第一步:事前準備工作

成人需要預先規劃兒童的參與方式,包括:舉辦預備會議,討論會議的目的、人員、時間、地點,並提供讓兒童能夠理解的相關資訊;考量兒童的特殊需求,確保環境友善與便利性;運用多元參與的方式,營造輕鬆的氛圍,讓活動兼具社交性,並運用適合兒童的互動方式與環境。

在行政端,應該要制定工作時間表,確保經費與資源充足。最好能指派兒童熟悉的支持工作者,並培訓工作人員提升信心與互動能力。

在培訓中,應該要強調「積極聆聽」,讓兒童能自在表達,並確保意見被重視;規劃上也需要明確界定兒童的角色、權限與影響力,以確保他們的貢獻具有實際意義。

第二步:確定參與對象

兒童的參與程度,取決於經驗、興趣與能力。為了確保所有的孩子都能參與,應該要提供多元方式讓他們表達意見,例如:一對一對話、小組討論、匿名回饋;或者透過遊戲和藝術治療技術,幫助語言或思考能力有限的兒童,表達他們的想法。

在決定參與對象時,需要考量社區環境、服務內容及政策影響的兒童群體,確保所有相關的兒童都有機會發聲。

第三步:營造兒少友善環境

為了讓兒童參與發揮最大效益,需要提供舒適、安全且符合操作需求的環境。兒童通常在小組環境中會比較自在,適當調整成人與兒童的比例,也可以給予更好的支持。

此外,還可以透過提供兒童友善的資訊,讓他們自主選擇是否參與;設計多元互動活動,提高會議吸引力;並確保兒童的發言內容保密,讓他們感受到成人的信任與支持。

規劃階段的活動範例:文字樹
  • 目的:探討關於主題的概念
  • 參與人:一群 3-12 歲的參與者,最多 20 人
  • 適合:作為其他活動的前導活動,讓人專注於特定主題的好方法
  • 時長:30 分鐘
  • 所需材料:牛皮紙、色筆、每個參與者一枝筆或鉛筆
  • 做法:
    1. 在牛皮紙中央寫下你想探討的主題。
    2. 給參與者幾分鐘思考這個主題對他們的意義,以及相關的詞語。
    3. 請每個人提供一個詞彙,在牛皮紙上用分支的方式寫下這個詞彙。跟團體討論該放在什麼位置。
    4. 你將會得到這個團體對這個主題的具體描述。

階段三:執行參與計畫

兒童友善實踐 如果要讓兒童真正參與決策,就必須在各個層面上實際投入心力,來改變態度、做法和政策。可以透過以下方法實踐:

  • 舉辦研討會讓成人了解兒童的想法,包括與兒童進行溝通的培訓,或探討在「兒童最佳利益」與「兒童意見」之間可能出現的衝突。
  • 進一步檢視現有的兒童參與機制,並分析影響兒童參與程度的因素。
  • 在政策與實務上做出實質改變,將兒童參與納入機構運作的基本要求。
  • 提供指導方針和培訓教材,幫助在決策過程中有效納入兒童參與。

在人員方面,兒童參與的工作者應該具備以下的技能與特質:

  • 技能:積極傾聽、引導、解決問題、溝通、與兒童互動、觀察力及反思能力。
  • 特質:幽默感、活力、熱忱、理解力與彈性。

兒童的參與應該成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而不是一次性的活動。如果權力高層對兒童參與有高度熱忱,將會為兒童參與的有效落實,打下良好的基礎

溝通 兒童參與的一大好處,是能讓他們感到被賦權(empowered)。然而,如果只是形式上的參與,反而可能會破壞信任和關係。

要讓兒童透過參與獲得力量,需要滿足以下四個條件:

  • 有值得信賴的支持者
  • 可以獲取相關資訊
  • 能夠接觸到決策者
  • 有提供回饋的管道

當兒童在語言表達上有困難時,這可能會帶來挑戰,但肢體語言、手勢和面部表情也是溝通的一部分,能表達他們的想法。

有效溝通的策略,包括了事前規劃溝通方式,確保資訊能夠跟孩子適當交流;循序漸進,配合孩子年齡與能力調整決策的參與程度;培養正向溝通技巧,讓孩子能夠安心表達自己的想法。

跟孩子的溝通技巧

  • 關注兒童說的話和背後的情緒,理解他們的感受。
  • 跟兒童進行眼神交流 ─ 有助於避免衝突,並讓成人能更準確地解讀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不過要留意,某些年齡層或氣質的孩子,可能會對眼神接觸感到不自在。
  • 積極聆聽 — 給予孩子足夠的時間說完話,並重述他們的話語,可以讓他們感到受到尊重。
  • 使用開放式問題,鼓勵孩子自由表達,而不是只回答「是」或「否」。
  • 保持誠實 — 對孩子說謊,會失去他們的信任。
  • 不要因孩子的用詞錯誤而批評他們,重要的是讓他們能夠自由表達。
執行階段的活動範例:跑跑遊戲
  • 目的:提供孩子探索特定主題的一種方式
  • 參與人:一群 3-8 歲的參與者,最多 30 人
  • 適合:充滿活力的團體,讓所有人參與,了解兒童對特定主題學到什麼
  • 時長:15-30 分鐘,取決於團體的精力和興趣
  • 所需資源:可以讓孩子安全奔跑的充足空間。
    也可以準備假麥克風(可以讓孩子用厚紙板製作塗上色)
  • 做法:
    1. 解釋活動目的和遊戲方法。可能需要設定安全規則。
    2. 找出要處理的問題,跟孩子一起列出可能的選擇。
    3. 將選擇兩兩配對,每次處理一對,指定房間兩頭各為一個選擇,讓孩子二選一,然後跑向所選擇的那頭。
    4. 請一位孩子當記者,拿麥克風訪問參與者選擇的理由,就像電視台街訪一樣。
    5. 逐一處理完所有的選擇,或者孩子累了就結束。可以一直替換記者,讓多點孩子有機會可以嘗試。

階段四:評估整個過程

評估對計劃的好處

評估能幫助專案檢視進展,確保是否朝目標前進,並驗證預期成果。同時,可了解行不通或缺失的部分,深入了解成功做法的原因,並收集兒童及其照顧者的回饋,來幫助規劃未來的發展。

評估對兒童的好處

讓兒童參與評估,能促進社會包容與公民參與,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並提升參與感。這也能強化歸屬感,使兒童更投入計畫,並增進對計畫目標的理解。同時,評估過程有助於個人與社交技能的發展,提升表達與傾聽能力,並增強自信心。

回饋機制與落實參與

兒童有權知道自己的意見如何影響決策,因此應該及時提供回饋,讓他們了解參與的價值。這可以透過直接溝通,或以簡單易懂的文件呈現,確保兒童能夠理解相關資訊。回饋不僅能增強兒童的參與感,也能提升他們對決策過程的信任。

定期評估是確保工作成效的重要工具,能夠檢視是否達成預期目標,並找出改進空間。可以透過故事、活動、問卷或角色扮演等方式來蒐集回饋,讓孩子自然地表達意見。成人則應該對孩子清楚說明,這些意見將會如何影響決策,以確保透明度。

如果想要兒童能積極參與,就必須讓他們看到自己的意見產生影響,並獲得持續的回饋。如果缺乏後續回應,之後他們可能就會對參與失去興趣。因此,在回饋時,應該要真誠、具體,並儘量使用兒童的原話,來反映他們的貢獻,讓他們感覺被重視。團隊應該向兒童展示具體成果,說明他們的意見如何影響決策。如果有延遲或變更,也應該清楚解釋原因,以維持信任感與參與熱情。

除了向兒童提供回饋,團隊內部也應該建立有效的回饋機制。例如,可以透過團隊會議、電子報一對一對談,確保所有參與者都了解兒童意見的影響,並讓決策更加透明。

最後,應該要持續檢視與調整兒童參與的方式,除了保證流程的順暢與提升參與效果,還能透過提供多元參與機會,維持兒童的興趣,吸引更廣泛的群體加入,進一步促進兒童權利的實現。

評估階段的活動範例:評估標靶
  • 目的:快速清晰地了解一次性活動的成功定義。
  • 參與人:一群3-12歲的孩子,最多30人
  • 適合:獲得快速回應;給成功明確的定義
  • 時長:5分鐘
  • 所需資源:大張紙、寶貼或有色膠帶、圓圓貼、簽字筆
  • 做法:
    1. 決定一些關於活動的問題,例如:好玩嗎?/每一樣你都有試一試嗎?/我們應該要再辦一次嗎?
    2. 把每個問題都各寫在一張紙上,簡單就好。
    3. 在每張紙上畫4圈靶心:非常好、好、還可以、無聊。
    4. 把紙放在牆上、桌上或地板上。
    5. 發給每個人一些圓圓貼,讓他們貼在靶心相應的答案上。
    6. 感謝每個參與者,解釋你會如何運用這些資訊。
    7. 你可以保存這些紙(標上日期)並記錄隨時間的改變,或者記錄下孩子們喜歡和不喜歡的部分。

結論:兒童參與不只是為了孩子⋯

兒童參與不僅讓孩子有機會對跟自己息息相關的議題發表意見、培養新的技能、從中獲得樂趣,也能跟身處的社區或社群建立更緊密的連結。此外,藉由參與決策過程,兒童更可能支持並認同這些成果。

兒童參與不只是為了兒童,也是提供讓成人從過程中學習的機會。在兒童參與中,成人必須要將兒童視為獨立思考的個體,真誠且平等地對待他們,認真聆聽他們的意見,跟他們分享訊息,讓他們有充分的資訊來做出真正的選擇,並且跟他們共享決策結果。

另一方面,納入兒童參與的計畫跟政策,能夠更貼近兒童的需求。把兒童當成社區的一份子以及使用者參與討論與決策過程,政府機關和民間組織才能跟孩子保持連結,確保所提供的計畫和服務真正符合兒童的需求。

在社會實踐上,兒童參與實現了社會的包容性,讓社會更加平等對待和尊重弱勢族群。進行兒童參與所傳達出來的資訊是,兒童也很重要,不會因為他們比較小、沒有選票,他們的權益就被忽略。

這是社會公平的實踐。因此,在兒童參與中,應該平等尊重所有年齡、能力、種族、社會背景的兒童,才能落實包容和平等的核心價值。

資料來源:
  • 澳洲《讓兒童參與決策指南》:連結
  • 澳洲《兒童和青少年參與決策實務指南》連結
圖片來源:
  • 澳洲《讓兒童參與決策指南》:連結

史丹佛大學雙碩士。曾任職科技業,目前為全職媽媽,兼職翻譯。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