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就是韌性?一窺紐奧良重振經濟韌性的經驗

文:理查

延續 P.Lu 對於「韌性」的討論,在面對衝擊事件時,受到較少的影響,或較快進入一個新的平衡,或兩者兼具,就稱之為較具有韌性。而城市的韌性發展,也不只在空間規劃層面被討論,尚且包含社會或經濟層面的評估,在 Rose(2013)的研究中,即對「經濟韌性」(economic resilience)一詞提出相近的定義:一個 [經濟] 系統在面對衝擊時維持運作的能力,以及衝擊後加速復原的能力。

若從「城市是由經濟活動聚集而產生的」這個本質去觀察,我們不難推論這樣的現象:災害造成的物質或基礎設施損毀,可以讓城市受傷,但讓城市真正失去生命的,卻是因此而流失的產業經濟活性,而後者又往往回頭影響硬體建設的品質(缺乏經濟活力相當於缺乏公共經費維護城市設施)。因此,一個城市的產業經濟結構是否具備面對災害的應對能力,也是城市韌性的重要環節。

位在美國南部的港口城市紐奧良在 1970 年代開始,就因為工業自動化腳步跟不上美國其他城市,而進入經濟衰退期。到了 1980 年代後期,城市開始朝向依靠觀光業作為支柱的產業政策,等於將雞蛋放在同一籃子裡。另一方面,相對不足的居民教育程度與不斷提升的城市犯罪率,也使得紐奧良的社會經濟發展不斷惡化。直到 2005 年的卡崔娜颶風徹底地摧毀這座城市,連同它的觀光產業基礎,而讓執政者與居民開始重新思考紐奧良城市經濟發展的另一種可能性。

1024px-Navy-FloodedNewOrleans
2005年的卡崔娜颶風摧毀了紐奧良,也帶來新的發展機會(圖片來源:nado.org

災後重建所面臨最大的問題往往是經費短缺,尤其是重大的災害降臨時,經常需要傾國家資源執行復原工作。在美國,即是透過美國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FEMA, 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制定的國家災難恢復框架(NDRF, National Disaster Recovery Framework)進行運作,再由商務部經濟發展局(EDA, Economic Development Administration)提供復原資金。在紐奧良的經濟重建工作中,EDA所提供的援助便是一項重要的資金來源,本文節錄由國家發展組織協會(NADO,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s)所作的案例研究,顯示紐奧良在這次災難中如何運用 EDA 的資金,從產業類別及人才凝聚等方面,來重建具有韌性的經濟體系。

NPO孵化器扶持生命科學企業

紐奧良在災害檢討產業結構時認知到,與其過度依賴觀光產業,這個城市似乎想透過發展更多元的產業類別來站穩角度,將風險分散。當地一個跨行政區的產業聯合組織 Greater New Orleans, Inc. (GNO, Inc.) 便指認出該區域中具有發展基礎與潛力的其他產業類別,其中包含生命科學、數位媒體、先進製造、能源及水源產業,並透過在大紐奧良地區的行銷與考察活動,接洽有意遷入或在紐奧良拓展節點的相關企業。

其中生命科學產業,即是紐奧良市發展的主力之一,城市中的四間大學已經在這方面累積不少的研究成果。New Orleans BioInnovation Center (NOBIC) 作為一間非營利的商業孵化器,在近年來致力於將紐奧良所擁有的生命科學技術知識轉化為商業利基,來幫助現有企業或扶持創業。

NOBIC-3
位在紐奧良市中心的NOBIC提供生命科學產業的孵化器功能(圖片來源:nado.org

NOBIC 位在市中心區(downtown)的總部,就提供最先進的研究室、辦公室以及會議室空間,出租給生命科學產業的新創企業使用,或是讓紐奧良現有的公司行號可以租用到更先進的實驗設備。目前整棟建築物已經分租給35間專注在健康、醫療、保健資訊及環境控制相關產業機構。當然,就像其他的孵化器一般,NOBIC不僅只提供出租空間與設備,它也與大學合作,提供教育跟諮詢服務,將學術單位的研究成果轉化成可以運作的商業模式,目前已經幫助過75間新創企業,為重獲新生的城市帶來新的就業機會。

企業社群合作,留下創新頭腦

在紐奧良復原的過程中,有許多受過高等教育,專業技術成熟的人們跨越整個國家前來幫助這個城市,當地的 NPO 組織 The Idea Village 注意到這點後,便試圖將這些創新人才留下來,形成紐奧良的創新資產。

The Village 從他們已經舉辦多年的 IDEAcorps initiative 經驗出發,利用 EDA 的經費創立「紐奧良企業家週」(NOEW, New Orleans Entrepreneur Week)活動,吸引國內頂尖的商學院學生前來與紐奧良在地的企業/創業家聚會,協助他們加強企業的發展策略,提升競爭力。這個活動後來發展成一年一度的「企業家季」(Entrepreneur Season),不僅只有MBA學生參與,包含政府、大學、企業組織、NPO及個人都加入這個社群平台,舉辦工作坊、研習會、教育訓練,並提供諮詢及實習的機會,共同協助在地的新創企業(startup ventures)。報告中指出,參與過「企業家季」活動的新創企業,仍有 80% 還在營運,其中 85% 仍待在紐奧良區域。

Entrepreneur-Week_The-Idea-Village
The Village舉辦的紐奧良企業家週活動,後來發展成一年一度的企業社群聚會(圖片來源:nado.org

打造居住環境,吸引創意階級

另一個民間組織 Downtown Development District of New Orleans (DDD) 也專注在吸引人才進入紐奧良,他們致力於將「創意階級」(creative class),尤其是數位媒體、音樂、藝術相關商業及生命科學等領域的專業者們帶入市中心區(downtown)生活及工作。

DDD 先透過專案研究的方式,指出吸引創意階級遷入生活所需要的環境條件,包含可靠的大眾運輸、步行可及的鄰里社區、充足的公共空間、聚會的場所(例如咖啡廳或公園)以及網際網路的供應等等。基於這些發現,DDD 促使紐奧良當地的企業和政府合作,著手在城市各地打造「文化街區」(cultural district),建立適合居住的社區環境。另一方面,DDD 也將紐奧良獨有的法式建築特色及就業機會,透過書面文宣及網路媒體節目(如 Downtown NOLA網站手機APPFacebookTwitter),大肆宣揚來到紐奧良生活的好處,營造災後新生的城市品牌形象。

musicians_village_by_tanya_lukasik
卡崔娜災後為受災音樂家打造的音樂家村(The Musicians Village)(圖片來源:commondreams.org

未解的難題:城市韌性了,那居民韌性了嗎?

紐奧良在過去依賴單一的觀光業作為產業結構(低韌性的結構),而導致風災後的潰敗;在面對風災後,重建經濟韌性,朝向多元化且有基礎的產業發展,其努力成效仍待觀察,甚或要等到下一次天災降臨才有辦法評斷。

在 2015 年各家媒體的災後十年專題報導中,雖然多以正面消息為主,宣稱不論在硬體建設或經濟產業層面,紐奧良將更加茁壯,但仍可以發現不同的聲音:有些文章指出,雖然重建工作引入了許多「創意階級」,卻導致了仕紳化等等「不平等的重建」,尤其是下九區(Lower Ninth)等非裔社群,仍然在廢墟中掙扎

這些在這篇文章中尚未提及,有關紐奧良重建經濟韌性工作(不可否認仍是帶來重要的正面效益)的陰暗面,讓人不禁反思這種由上而下的經費援助重建方案,是否就是最佳的解方?其中是否存在著盲點?有錢,或許可以重建城市、重振經濟,但卻未必能夠建立起居民的韌性,其背後關於社會結構層面,或是關於「地方創生」(Placemaking)的另一種韌性塑造,是筆者認為往後應該要再深入探討的重要議題。

katrina-@-10-03
InfoGraphic呈現紐奧良黑人與白人居民對於現階段城市重建工作認知的差異,其中提到有66%的白人居民認為紐奧良提供好的事業機會給年輕人,但只有35%的黑人居民相信這點;同樣地,大部分白人相信紐奧良現在適合兒童成長,黑人居民則否(圖片來源:kalamu.com

 

cc_by-sa-88x31
本著作係採用 創用 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 授權條款授權
轉載時請明顯標示眼底城事及本文作者,與眼底城事網站連結

封面照片來源:flickr #Kevin O’Mara CC BY-NC-ND 2.0


avatar

理查

我叫理查,我住地球,熊很可愛。

我叫理查,我住地球,熊很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