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子倫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歷史,並隨著新的世代覆蓋上一個時代形成交疊的地景。然而,歷史地景的敘事並非中立,總是隨著新任的治理者而被賦予不同意義,因此一座城市的歷史,也成為治理者傳達官方歷史敘事的地方。
馬尼拉城市歷史可以追溯自十二世紀華人進入馬尼拉從事貿易,由於貿易而逐漸形成貿易聚落。十六世紀隨著地理大發現,西班牙經由墨西哥來到呂宋島殖民後,更是讓馬尼拉成為菲律賓重要的「貿易區」,也是連結歐洲、美洲到亞洲的根據地。回顧當時十五、十六世紀大航海時期,歐洲各國先後來到亞洲。
例如英國占領馬來西亞、荷蘭殖民台灣、葡萄牙則是在澳門建立殖民地、西班牙則選擇菲律賓作為亞洲貿易的據點。因此大航海時期之後,各歐洲列強為了透過商業擴張並取得資源,佔領亞太遂成為區重要的戰略地位,而被佔領的殖民地也與「西方」產生直接的殖民經驗。
本文將透過馬尼拉知名殖民時期的歷史景點─王城區─說明背後的城市歷史再到與現今政府如何連結殖民與現代的歷史?本文期望藉由王城區能夠描述當前官方所要傳達什麼城市歷史敘事(narration)與現況(Status quo)。
Intramuros作為西班牙的意象?
當外國人來到馬尼拉要了解其歷史時大多都會前往Intramuros。Intramuros在西班牙語意思為「城牆內」,中文翻譯為王城區。王城區現今位於馬尼拉市,屬於馬尼拉的核心地區。之所以稱為「城牆內」是因為西班牙人在這裡建立了殖民所需的統治中心,如同臺灣荷蘭治理時期熱蘭遮城的地位。
王城區作為一個統治中心,因此城區內擁有完善的生活機能與防禦建設,例如要塞碉堡、護城河、曾經關政治犯的地牢與各種西班牙式的宮廷建築。因此,王城區充滿著「西方意象」,吸引了大量的觀光客前來參觀。
然而,這些西方意象僅是「想像」,因為王城區內的建築幾乎是屬於重建的地景。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下簡稱二戰)爆發時,由於菲律賓先後受到美國與日本殖民影響,因而在戰爭初期先由日軍轟炸、後期再受到美軍轟炸,使王城區僅剩下聖奧古斯丁教堂(San Augustin Church)是保留較完整的教堂。而馬尼拉最大的教堂─馬尼拉大教堂(Manila Cathedral)─則全毀。
由於二戰時期戰爭緣故,王城區內的建築遭受摧毀。因而現今遊客來到王城區所見的建築大多是重建過後的「復刻」版本。但王城區仍有幾座建築具有其象徵性,例如馬尼拉大教堂、奧古斯丁大教堂、聖地牙哥堡內的西班牙城門、要塞堡壘以及後來建造的黎剎博物館。其中馬尼拉大教堂受到天災與地震影響被摧毀數次,而影響最大的一次則是在二戰時期,受到了日軍轟炸之下而摧毀。直到1958年梵蒂岡允諾協助並重建之後,形成現今的世人所見的建築。至今馬尼拉大教堂成為馬尼拉教堂之中重要象徵,許多中上階層都會選擇來到這裡舉辦婚禮,因為象徵著莫大的祝福。另一座聖奧古斯丁教堂則是唯一保留自西班牙殖民時期的建築,也同時是世界文化遺產認定的菲律賓四大古老教堂之一。這座教堂擁有自己的博物館,述說著從十七世紀以降,聖奧古斯丁教堂如何對地方產生貢獻。
雖然王城區擁有的豐富歷史成為多數遊客必去的景點,然而現今所見的建築並非真的來自於西班牙時期所建造。由於二次大戰影響,日本與美國輪流的轟炸下幾乎都已成為瓦礫。戰爭結束之後,許多難民搬到王城區住,使王城區樣貌呈現凌亂。但鑒於王城區豐富的歷史,1979年馬可仕(Marcos)總統宣布成立王城區部門(Intramuros Administration),規範王城區必須以「呈現菲律賓受西班牙殖民時期」為主要建築形式後,王城區開始進行歷史街區意象的改造。包含道路設計、建築風格、警衛穿著形式、導遊規範等等,都讓王城區呈現似乎如「迪士尼化」讓前往馬尼拉的遊客感受「馬尼拉真實存在被西班牙殖民」的感受。從王城區部門目標可以理解官方如何構思王城區的重建。
「本協會負責王城區西班牙時期在菲律賓的發展,並且確保王城區能符合西班牙殖民時期,從十六世紀到十九世紀的建築外觀與風格。[1]」
由王城區部門任務中可以理解王城區是作為西班牙意象的區域。除此之外,王城區也被協會賦予認識「菲律賓文化」的所在。Robert Mason & Lauren Istvandity (2018)指出王城區雖然充滿西班牙的各式歷史地景,但是在聖地牙哥堡(Fort Santiago)內,放置了─黎剎(José Rizal)─菲律賓國父博物館,並透過黎剎為國犧牲的故事作為主要論述之下,王城區實際上傳達了菲律賓國族象徵。Robert Mason & Lauren Istvandity更進一步說明黎剎博物館、地牢與抗日衣冠塚等紀念設施,是將菲律賓的國族記憶放置於王城區內,透過殖民政府的暴力、國家英雄的符號使大家對於置身於西班牙的時空感受轉換為「菲律賓國族意象」的感受。
王城區歷經二戰時期的摧毀再到西班牙意象的重建,王城區已經被賦予「西班牙殖民」的城市定位。但如同每一個被殖民的國家─國族─仍是官方為主的歷史敘事。歷經當前政府國族意識影響,西班牙殖民意象並沒有單純被視為「美好的過去」。官方並沒有將王城區打造如同迪士尼樂園般的讓觀光客沉浸於西班牙殖民現代性的美好,而是透過黎剎博物館、暴力記憶說明西班牙殖民時期菲律賓人,尤其國父─黎剎是如何奮鬥的敘事。
如同筆者初次來到王城區一開始也是抱持著享受西班牙地景而來。但是走到最後一站─聖地牙哥堡─看到了黎剎博物館內,黎剎如何被審問、如何判刑,而黎剎又如何透過文字去表達對菲律賓民族熱愛,其中最著名的一段是:
我想證明那些剝奪熱愛自己國家權利的人(西班牙人),當我們(菲律賓人)知道我們所肩負的責任與信念並為所熱愛的國家犧牲時,那麼死亡就不再重要。[1]
透過黎剎的文字,西班牙殖民時期似乎成為「不應該緬懷的過去」,而是感恩當下能夠由人民擁有國家的現況。
黎剎博物館的設立也影響了導遊的敘事。許多導遊也來到聖地牙哥堡講述從西班牙殖民時期到黎剎因為爭取獨立而被槍決、再到喚起菲律賓人的民族意識的故事,導遊有形與無形間,替官方傳達了官方版本的歷史敘事。因此,藉由黎剎博物館與暴力地景,例如水牢與二戰衣冠塚的陳列確實影響了導遊如何述說故事、如何不斷複述官方所設立的城市歷史到國族意涵。
自1979年後,菲律賓政府設立王城區部門統一管理王城區的城市歷史再造。除了西班牙歷史地景之外,官方也透過黎剎博物館、紀念碑、暴力地景等各種景點,傳達給遊客菲律賓的國族意象。因此,王城區成為官方歷史論述的象徵,一方面運用看似中立的「年代」轉換城市歷史的敘事,另一方面穿插「國族事件」試圖傳達菲律賓的國族意象以及國家主權的現況。對此,當我們回顧城市歷史時,我們必須檢視每一座城市歷史如何在官方預設的敘事之下所呈現,並從中理解城市歷史如何在遊客、官方論述、中介者導遊之間不斷的呈現、強化其敘事。
- 註解
[1] 憲章原文:The Administration shall be responsible for the orderly rest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tramuros as a monument to the Hispanic period of Philippine history. As such, it shall ensure that the general appearance of Intramuros shall conform to Philippine-Spanish architecture of the Sixteenth to the Nineteenth Century.
[2] 原文:I want to show to those who deprive people the right to love of country, that when we know how to sacrifice ourselves for our duties and convictions, death does not matter if one dies for those one loves – for his country and for others dear to him.
- 參考資料
- Intramuros Administration: http://intramuros.gov.ph/
- Robert Mason & Lauren Istvandity (2018) Intramuros: memory, violence and national becoming in Manil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 DOI:.1080/13527258.2018.1475405
原文出處為教育部地理學科中心,經作者同意後轉載。
平時關注城鄉研究以及教育發展,看似不同的兩個專業興趣,卻帶給我不同的視野。期許自己能透過文筆描寫世界也記錄自己,並能對社會有所貢獻。
平時關注城鄉研究以及教育發展,看似不同的兩個專業興趣,卻帶給我不同的視野。期許自己能透過文筆描寫世界也記錄自己,並能對社會有所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