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火力發電式微,乾淨天空絕對值得更多的投資

文:環境資訊中心  彭瑞祥(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資訊中心主任)

這個月的電費單開始降價,這項政策也引起準執政黨內部和環保團體關於電價合理性的爭議,雖然最終仍是實施了,不過,爭論核心的議題畢竟沒有解決:究竟電價只求反映燃料成本,而不考慮環境成本,是不是合理的?空氣汙染、PM2.5造成的公共衛生的成本,究竟是該不蓋涵蓋在電價之內?

這些問題的答案有待更多細緻的討論,但我們不得不注意,在電價降不降的爭論期間,國際上有一波波能源趨勢報告,尤其我國的發電結構以火力發電為最大宗,而其中燃煤電廠又比天然氣的占比多,報告中關於燃煤發電產業與再生能源投資趨勢,值得注意,簡要回顧如下:

◆ 「燃煤之疾」! 全球蚊子電廠1500座 浪費近兆美元
環團聯合發表報告指出,若氣候變遷和空氣污染等因素,讓全球新建燃煤電廠閒置,可能形成近1兆美元的浪費。另一份英國能源氣候智庫(Energy and Climate Intelligence Unit,ECIU)的報告發現,中國、印度、印尼和越南等四大煤業成長國規劃中的燃煤電廠,可能半數以上都不會完工。

◆ 美百年煤業皮博迪能源宣布破產 債務規模破百億美元
皮博迪能源是全球最大私人煤礦公司,該公司受冶金煤價格暴跌、便宜天然氣競爭、政策因素影響,難以繼續經營下去。

◆ 耗水量驚人 綠色和平:火電廠用水足供應10億人
這篇報導講述綠色和平組織在水資源日提出的調查報告:全球44%營運中的燃煤電廠和45%規劃中的燃煤電廠位於水資源緊張地區,約1/4規劃中的燃煤電廠位於淡水短缺地區。

◆ 新紀錄! 全球燃煤投資再降 不及再生能源一半
聯合國指出,去年再生能源吸引全球2860億美元的投資,超過2011年2780億的紀錄。這個數字不包含大型水力發電廠,但包括太陽能、沿岸與離岸風力電廠和生質能電廠。去年化石燃料價格大幅降低並未影響再生能源投資。不過報告只涵蓋2015,可能看不出化石燃料價格長期下跌對未來投資的潛在影響。

◆ 全球布局再生能源 溫室氣體排放量兩年零成長
國際能源署(IEA)整理2015年的趨勢發現,儘管全球經濟成長超過3%,能源產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卻停止成長,其中再生能源投資增加,扮演了關鍵角色。在IEA長達4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記錄中,零或負成長只出現過四次,其中三次發生在經濟危機期間,這次卻出現在經濟成長時期。

14063475646_e87d214bce_o全球的燃煤發電廠投資比例正在下降。圖片來源:ribarnica(CC BY-NC 2.0)

從上述跡象顯示,台灣以燃煤發電為主要基載,國際上卻有種種跡象顯示燃煤發電走向式微,我國若不轉型,未來我們要面臨的除了PM2.5等導致的公共衛生成本,以及溫室氣體排放導致的氣候變遷應對成本,恐怕還得面臨燃煤產業自身的營運危機。

我們都理解,即便只是每個月家庭帳單少幾十元的開銷,也有政府照顧人民基本用電需求的重要意義;但是也可以來看看其他的聲音:4月13日,一群家長和彰化醫界聯盟共70人,到立法院前開記者會,其中一位來自彰化的母親張淑芬表示:

「家住在彰化市有台化公司,是燒著燃煤發電的氣電共生廠,天天都可以看到煙囪冒煙,也常常聞到臭味,台化公司用便宜的煤炭發電,賣給台電公司,然後在買台電更便宜的電,給公司用電,兩頭賺錢,這次降價賺更多。但是空汙紫報的時候,還是繼續燒,且是24小時,365天天燒,沒有停過,政府不是給我們乾淨的能源,而是骯髒的煤,燒煤還會生產許多有毒的廢棄物。」

「想不透為何政府,怎麼不是用乾淨的天然氣發電,還要我們少付錢,頭殼壞了,我兩個兒子還在讀國小,對髒空氣也是過敏,常常空氣不好就要看醫生,掛號。一個月補貼80元,怎麼夠用,一家四口都掛號就超過500元,所以我願意再多筆補貼80元更多的付錢,來換取好空氣,健康的身體。」

來自一部分民間的聲音顯示,只要人們有資訊,理解燃煤發電的成本不只是煤炭價格,還包括呼吸骯髒空氣的代價,他們是願意多付些費用來終止這樣的代價。他們知道,乾淨的天空,絕對值得更多的投資。

 

原文網址


環境資訊中心
由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成立​,是一個為環境大小事發聲的獨立媒體,不隸屬任何黨派、企業或個人​。我們相信提供真實而全面的資訊、創新且富建設性的行動方案,人們必能運用天賦的理性,展現其具體作為。我們用文字、聲音、影像…等各種媒材和媒介,為環境發聲,只為喚起更多關懷,凝聚更多力量,共同為我們下一代留住這片美麗的風景,與安身立命的家園。網址:http://e-info.org.tw

環境資訊中心的其他文章

《環境資訊中心》是由財團法人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成立的非營利網路媒體,自2000年起,我們致力於提供全面的國內外環境報導,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海洋、土地發聲。

我們相信,任何行動都源自於「知道身邊發生什麼事」開始,唯有資訊公開、普及,並透過社會大眾參與,方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臻至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