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遙古記情札記,散步台北最早規劃的公園道 – 東三線

文 / 照片: Derya.CO

DSC00653
安全島分割的三線道,區隔快慢車道

三線路的由來是台北城牆拆除後,將道路藉由安全島分割為三線道,有東南西北四個線路,又以東三線為最早開拓的道路。與東三線的淵源是從學生時期,常奔馳於中山南北路;而從台大醫院到東門的這段距離,也聚集許多民生需求的產業,包含醫療、運動、書籍、飲食等資源。

DSC00652
中山南路往南之景象,遠處盡頭為東門

走訪這次由釋照勝老師帶領的「東三線」散步路線,著實連結了日本時期的歷史,以及上了一課關於早期歐式建築的風情;聽著老師娓娓道來,賦予這些留有外形瑰麗,裝飾豐富的建築,充滿生命力的故事。散步的路線由臺大醫院(舊館)出發,因為祝融改建於1912年的醫院,牆上的水果造型,是回應台灣水果豐產的象徵,屋內外的材質,不論是紅磚或銅製把手,皆採當時的昂貴素材。原為傳染病而建的醫院,因為設備好、收費高,前往看病的多是日本人,顯示秀麗建築的背後,其實也充斥著貧富與資源分配不均的社會問題。

DSC00644 DSC00647
左 : 已磨到精亮的銅造把手,材料較貴但抗菌效果好
右 : 臺大醫院(舊館)的地基架高,有通風與防潮的功用

沿著中山南路往南邊走,隱約可見於樹林後的台灣總督府官邸(台北賓館),圓頂造型的法式屋頂,其追求之華麗外型,亦展現當時日本的帝國權威。走到臺大醫學院舊館,見著未能保存的大講堂,只剩講台和兩扇門;聽講此景的來由是為了爭取學校與醫院的經費預算,所放棄的原有建築面積,唏噓舊有建築與現今社會的需求,常被犧牲的都是需要被重新定位的歷史建築。

DSC00672
僅留有講臺與兩側入口門框的大講堂

往善導寺的路上,陸續經過原為小野木孝治設計之中央研究所,現已為王大閎設計的教育部、森山松之助設計之台北州廳;以及幽靜的濟南教會,設計者是同為行政院、中山堂的建築師- 井手薰,哥德式的高塔、紅磚小教堂、兩尖或三尖的拱窗,除了營造出教堂的氣氛,拱窗旁的弧壁更有鞏固之用,而為了適應台灣炎熱的氣候,鐘塔外是石材做成的百葉窗,既可以遮陽又有通風的效用。在車水馬龍的外頭,走進這裡後心境一轉,立即由建築與周圍綠蔭的環境,感受到莊嚴與沉靜的氛圍。

DSC00680 DSC00697
左 : 濟南教會擁有的教堂設計元素,從鐘塔、雙尖及三尖拱窗等造型可看出。
右 : 巴洛克建築的監察院(原台北州廳),屋頂設計為曼薩爾式,兩側則建置了八角形圓頂衛塔及平頂角樓。

散步的尾聲結束在蒲添生故居- 雕塑紀念館,同為藝術創作的雕刻作品,有著更貼近的尺度,既刻畫出生活周遭的一事一物,也為社會事件或人物留下紀念。現今台灣留有城門的地方,在城內皆是人們生活聚集的場域,即使城牆與城門不復在,重新規劃的道路,初始的目的亦會將人走的舒適度作為考量。走訪應是最早規劃有綠帶、人行道、快慢車道的東三線,或許能夠期待未來行走的空間與速度,可以如其稱號「東方的小巴黎」,綠意且愜意吧!

西門 (4)
現今仍留有四個城門的恆春鎮- 西門。

DSC01366
適合散步的巴黎第七區街道,有寬廣的人行道與路旁的綠蔭。

 

 

 

本次導覽活動由「台北城市散步Taipei Walking Tour」主辦,想了解更多活動舉辦消息,請至「台北城市散步Taipei Walking Tour」官網


Derya C

Derya.CO
有點黑。
個性不拘小節,總是坐不住。有時候會追根究柢,面對挑戰沒有很怕哈。不知道自己的夢想是甚麼,大概是能夠到處去玩吧。

作者其他文章

 

 

cc_by-sa-88x31
本著作係採用 創用 CC 姓名標示-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4.0 國際 授權條款授權
轉載時請明顯標示眼底城事及本文作者,與眼底城事網站連結

有點黑。
個性不拘小節,總是坐不住。有時候會追根究柢,面對挑戰沒有很怕哈。不知道自己的夢想是甚麼,大概是能夠到處去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