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都市化下原鄉的堡壘 : 新店溪洲部落探訪

文 / 照片:P.Lu

在星期天下午人來人往的新店捷運站集合,身邊繚繞的是缺了臨門一腳,就是不下雨的悶熱空氣。我們隨著吳金鏞老師的步伐走過了橋,配著風聲水聲喇叭聲,站上了堤防,踏過草地粉妝後的垃圾山,穿越不知是否已經廢棄的大小工廠,終於抵達了用竹子搭建,代表了『我家到了[1]』的溪洲部落。遙望著對面高聳的美河市,新店溪的兩岸是兩樣情。

[1] 對阿美族而言,竹子圍繞的地方才是『家』,是一種材料語言。

13472400_10209804757901747_777496500_n  13474246_10209804757861746_148903255_n
溪洲部落的大門(左)與新店溪對岸的美河市大型住宅開發計畫(右)

儘管這裡的住民多半屬阿美族,溪洲並非一個從東部搬過來的部落。三十年來, 來台北打拼討生活的族人逐漸在這裡聚集,定居,串起了因離鄉背井而斷裂的人際網絡,在台北過起了原鄉的生活 – 這不就是中國城(China Town)的概念嗎,我暗自發想。儘管1990年代的大火幾乎燒光了這裡所有的房舍,卻強化了鄰里間互助合作,共度難關的情誼,大火之後成立的自救會,擔負起物資分配,重建等任務,部落廣場上屹立的精神堡壘提振了士氣,溪洲部落顯得越發堅強。

13446355_10209804757741743_62877597_o
部落的廣場與精神堡壘

部落的建築稱不上帥氣,卻有一種特殊的,從生活中洗鍊而來的風情。大火後的建築多半以混凝土搭建,上方裸露而生鏽的鋼筋配著濕黏的空氣別有一番傲氣,家戶之間,有著頂蓬的半戶外開放空間,是用餐區,遊戲區,也是聊天區。想在過道間搭上頂蓬?在穿廊間加個扶手?家的價值在於呼應生活,就動手改變吧。現代建築裡流行的『型隨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在這裡體現無疑。

13473936_10209804757821745_1531798612_n  13444405_10209804757781744_238341565_n
部落裡火災後的新房子: 混凝土的牆面與裸露的鋼筋

13461141_10209804757981749_294053430_o.png
生活中重要的半戶外開放空間:早餐店與對街的小麵攤

2007年,淹水與防洪議題再度把溪洲部落推上新聞前線。水利單位欲將河畔的部落拆掉,以落實行水區的防洪要求,即將失去『家』的部落人自然無法接受,馬前總統一句:『我把你們當人看』,引發了輿論的軒然大波,也開啟了對談協商的大門。空間規劃專業者提案,將目前部落上方的公有地進行土地利用變更,並蓋起適合居民使用方式的建築物(很顯然不是對面美河市那種),配合社會住宅的方式,進行部落搬遷。

聽起來完善的規劃還有悠悠長路要走,社會住宅是租是售,防洪設施是蓋不蓋,居民是搬不搬,政治力的影響與人事興迭,都讓這個議題的走向充滿了變數。都市的發展從來就不是一蹴可幾,規劃比的是耐心,是氣長,要深且長。

無論未來的發展如何,在這個下午,溪洲部落一如往常,家仍舊是家,人們仍舊吃喝,閒談,過生活,這裡是都市化下的堡壘,遺世獨立,自成一格。

編註:本次導覽活動由「台北城市散步Taipei Walking Tour」主辦,想了解更多活動舉辦消息,請至「台北城市散步Taipei Walking Tour」官網

cc_by-sa-88x31
本著作係採用 創用 CC 姓名標示-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4.0 國際 授權條款授權
轉載時請明顯標示眼底城事及本文作者,與眼底城事網站連結


台大地理系,成大建築所,Lund University與TUDelft校友,目前棲息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系。人生充滿跨領域與超展開,專長是空間規劃,氣候調適,都市防災,韌性城市與參與式地圖製作。身邊有一群厲害又撐得住的同伴,相信有愛有溫度就可以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