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家在燃煤電廠旁 北京居民怎麼想?

環境資訊中心 – 北京禁煤探訪之旅,系列報導二,陳文姿報導

想到中國霧霾,浮現在腦海的畫面,是一個前景清晰的交通警察,對比著背後霧茫茫的紫禁城,這是多數人對北京的負面印象。北京也有另一面。2013年,北京發下豪語,2017年將全面關停燃煤電廠。做為中國門面,北京治理霧霾大刀闊斧。如今已是2016年底,北京真的做到了嗎?

從新聞報導來看,北京確實做到了。但「關停燃煤電廠」背後有著什麼樣的故事?北京民眾是怎麼看待政府的霧霾治理?這套政策背後是否有值得台灣借鏡之處?

我們想去尋找答案。於是,當9月第一波霧霾襲向北京時,一個由台灣民間組成的抗霾交流團也同時抵達。

30393406562_47c22f0de4_b
看見「華能北京熱電廠」煙囪,但往電廠的路並不是直直走就能到達。攝影:陳文姿

四選二,你選哪座燃煤電廠?

行程早已排定,遇到霧霾純屬「運氣」,畢竟這正是此行的目的。交流團組成包括中彰雲的環保團體、以及記者、導演、學生。在北京與當地環境團體、研究智庫、學者、律師進行多場座談交流。

參訪燃煤電廠也是行程之一,卻在出發前夕,因聯絡問題被迫取消。臨時改成電廠外走走逛逛,當作「到此一遊」。雖說是遺憾,但事後回想起來,在這過程中遭遇的點點滴滴與曾犯下的錯誤,反而讓一行人貼近北京人對燃煤電廠的想法。

沒有「燃煤電廠半日遊」的資料,只能從網路資料與臆測開始。預計拜訪的四座電廠分別位在北京的兩個區——朝陽區、石景山區。朝陽區近市中心,人口多,容易找到電廠,也容易拜訪到當地居民。石景山區位在郊區,「據傳」交通極為不便,人煙渺渺,但機會難得。

該去石景山?或是去朝陽區?考量訪問到相關人士的必要性,毅然而然選了朝陽區。同行的還有另一位記者以及兩位環保人士。

目標一:北京人不認識的「北京首座電廠」

我們第一個目的地是「北京第一熱電廠」,位於東郊朝陽區,距天安門僅7公里。

網路查「北京第一熱電廠」的地址是「西大望路6號」。這是北京首座電廠,想來名聲響亮,應該不難找。不過,這假設錯了——我們的計程車司機對北京各大樓都很熟悉,但並不知道「北京第一熱電廠」。

憑藉手機定位,我們抵達一個新興地區,充斥大樓林立、捷運、工地、旅館。據報導,北京第一熱電廠已於2015年3月關停,但這地點沒有電廠一年前曾經存在的痕跡。 連續打聽了幾處,竟無人能回答我們電廠的事。直到發現2公里外的大煙囪,賣報亭的小販說「那是供暖的」,才總算找到線索。

「熱電廠」比「電廠」多個「熱」字,但對台灣人來說,卻是個陌生的概念。北京朋友解釋,北方天氣冷,冬天需要供應暖氣。熱電廠主要產出蒸氣,轉換後,轉成熱水供應到市區住家,變成冬天不可或缺的暖氣。多餘蒸氣則供給工廠或用來發電,類似台灣的汽電共生。

我們看向高聳的煙囪,一度以為可以憑藉雙腳走去,走了一陣子後,煙囪依舊遠,而一位同伴已因嚴重空污感到身體不適(當天的細懸浮微粒PM2.5值是116微克/立方公尺,台灣大於70微克/立方公尺就列為紫爆,屬危險級等級),於是,我們再度搭上計程車,跟司機說「往那根煙囪去!」

峰迴路轉 「往那根煙囪去!」

「往那根煙囪去!」聽起來簡單,但司機問在橋的哪一側,我們卻答不出來。司機無奈對著手機導航喊三遍:「北京第一熱電廠」、「北京第一熱電廠」、「北京第一熱電廠」查不到結果,所以也只能隨機應變。

30211391340_34f4c80445_o
看見「北京第一熱電廠」(國華北京熱電廠)的煙囪。攝影:陳文姿

這附近高架道路複雜交錯,隨著的道路高高低低繞了一大圈,煙囪從前方、變到右方、後方,最後終於來到電廠側門。

廠內正在施工,外圍是隔離綠帶,像個小公園,後方是住商高樓,很難想像燃煤電廠就位在熱鬧繁華的地區。

30509615685_3a991568ba_b
國華北京熱電廠,正在進行改建工程。攝影:陳文姿

左右觀望之際,遇見一位年約五十的親切大叔。攀談後發現大叔的太太、鄰居都是電廠員工,在電廠關閉前就常來散步,我們也對他說明了台灣治理空污的問題。

燃煤電廠附近不是空污最糟的地方嗎,為何來此散步?他大方地說,煙囪冒出來的都是「水蒸氣」,排放也都符合國家標準,不須擔心。

我們四人的組成是環保團體與記者,天性多疑,台灣環保單位所宣稱的「排放符合標準」並無法讓我們安心。不過,問過更多人後,發現這種說法在當地很普遍。

告別大叔,我們繼續走往電廠正門,正門的寫的是「神華國華國際電力公司北京熱電分公司」。跟警衛再三確認後,證實這裡曾是北京第一熱電廠。回想我們一路的烏龍事件,是因為電廠改過名稱,地址也更新過,事後更發現一開始的手機定位也出了錯。

30211557740_d656eb6a31_o
國華北京熱電廠 (前北京第一熱電廠)正門。攝影:陳文姿

目標二:沒有地址的華能北京熱電廠

第二個要去的熱電廠是華能北京熱電廠,也位在朝陽區。而這座電廠神祕地連地址都查不到,只知道位在高碑店路附近。

這次,計程車司機一樣不知道華能北京熱電廠在哪裡,但我們有了心理準備,先到高碑店路,然後指著煙囪說「往那根煙囪去!」

跟北京第一熱電廠不同的是,華能北京熱電廠仍在營運。附近是熱鬧的住宅區,但更像舊社區,房舍不高,人口聚集、交通繁忙。

30473311876_7be81089b7_o
「華能北京熱電廠」仍在營運中,預定2016年底關廠。攝影:陳文姿

根據百度資料,華能北京熱電廠1999年投產,擔負北京市10%的供電、70%供氣和30%的集中供熱任務。是北京最大的供熱電廠。另,媒體報導,華能熱電廠預計在2016年底關廠,而警衛也證實這一點。

30423991271_84161d06db_o
下班時間,高碑店上即便在沒有車輛通過的空檔,PM2.5仍然飆破300微克/立方公尺。攝影:陳文姿

電廠前是條兩三百米長的寬敞道路,通往熱鬧的高碑店路。正值下班交通尖峰時間,我們找了個大卡車通過,車流較少的空檔,在路邊測得PM2.5值飆到300微克/立方公尺。

石景山燃煤電廠的真相

而另一組去石景山的同伴說,該處兩座熱電廠——北京高井熱電廠、石景山熱電廠附近即是住宅區和中學,與想像誤差很大。

交流訪問結果,發現朝陽區與石景山區居民有幾個類似說法:「對燃煤電廠沒什麼感覺」、「霧霾是這兩年才有的」、「交通的空污比較嚴重」等。這些說法與台灣民眾屢次把矛頭指向大型工廠大不相同。但實際走過一遭後,我們更能理解居民想法。

高井熱電廠並不會完全關停,而是逐步將燃煤機組改成燃氣機組(煤改氣)。舊電廠員工說,公司會安排員工去新設立的燃氣電廠、培訓、待崗、或是提前退休等,員工出路並沒有大問題。對比當時當刻台化正在引爆的停工爭議與抗爭,大陸關廠的配套措施令人印象深刻。

北京人真的不在意燃煤電廠,或霧霾嗎?

短短一個下午,對熱電廠關停或是煤改氣後的當地居民與員工想法多了些認識,但疑惑更多。最大的不解是,「為什麼家在熱電廠附近,北京人卻不太在意、甚至未曾注意?」這疑惑在遇到王京康後得到答案。

王京康是土生土長的老北京人,同時也是藍天實驗室空污講師,是此行遇到的人中,唯一一個馬上指出「北京第一熱電廠」在哪裡的人。

他從幾個面向來解讀這件事。首先,北京外來人口非常多,他們來到北京找工作討生活,對老電廠的存在不清楚,也不在意。其次,大眾對霧霾的關注是近幾年才開始的,過去,霧霾只被當作是霧,並不以為意。

王京康補充,即便紀錄片「穹頂之下」的散播,加上近年空污已成新聞焦點,但資訊傳播並不一致,許多人對空污仍舊不在意。這與社經背景有關,畢竟,對於追求生活溫飽的人而言,空污並非是第一考量。

王京康私下透漏一個北京人的觀念。他說,有些居民認為這裡是首都,北京百姓吸的空氣和國家領導人一樣,政府自然不會坐視不管。

30872710575_1eae1c3439_o
霧鎖北京 圖片提供:詹皓中

那台灣民眾的空污意識呢?紀錄片導演:沒有想像中高

但話說回來,台灣人的空污意識又如何?這次選擇前往石景山區拍攝熱電廠的詹皓中說,近年來空污議題看似得到很大關注,但一般民眾對空污的意識並沒有想像中高。

詹皓中是空污紀錄片「脫口罩找藍天」團隊的導演之一,他曾隨團隊在台灣各地播放空污紀錄片,直接了解台灣民眾對空污的想法。他舉例,台北人會認為空污是中部的事,雲林人覺得那是麥寮六輕的問題,而麥寮人又覺得六輕的煙囪很高,污染物都吹往他處了。雖然新聞上常見紫爆消息,但採取行動的並不多,因為無力感,有人選擇忽略它、甚至否定污染的存在。

詹皓中說,北京的霧霾確實比台灣嚴重許多,但政府在處理態度上卻很積極,民眾戴防霾口罩的情況也比台灣普遍。他拍下北京的故事帶回台灣,希望台灣人思考一下,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環境,而我們又可以做哪些改變?

 

本文或環境資訊中心授權轉載,原文網址


環境資訊中心
由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成立,是一個為環境大小事發聲的獨立媒體,不隸屬任何黨派、企業或個人。我們相信提供真實而全面的資訊、創新且富建設性的行動方案,人們必能運用天賦的理性,展現其具體作為。我們用文字、聲音、影像…等各種媒材和媒介,為環境發聲,只為喚起更多關懷,凝聚更多力量,共同為我們下一代留住這片美麗的風景,與安身立命的家園。網址:http://e-info.org.tw

環境資訊中心的其他文章

《環境資訊中心》是由財團法人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成立的非營利網路媒體,自2000年起,我們致力於提供全面的國內外環境報導,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海洋、土地發聲。

我們相信,任何行動都源自於「知道身邊發生什麼事」開始,唯有資訊公開、普及,並透過社會大眾參與,方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臻至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