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小易
近年,台灣透過電影取景行銷所產生的觀光景點,除了受侯孝賢導演國際知名度影響,早年拍攝的《悲情城市》和宮崎駿動畫《神隱少女》加持的九份老街、因《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那個女孩》走紅香港而熱門的平溪天燈以外,台灣其他地方的電影取景行銷觀光點,主要還是以吸引在地觀光客群為主。
回顧2000年以降的電影與地方觀光場所,先有2004年紀錄片《無米樂》帶起影像再現與社區觀光結合的可能性;2006年意外引發台片重新起飛的《海角七號》則進一步將這股趨勢推至高點,隨之而來建構在地方政府補助電影拍攝行銷在地意象的政策上,電影觀光在台灣逐漸成為每部在地電影上映時最重要的附加價值。作為僅次於台北的台灣第二大都市,高雄更是透過這連串的電影觀光效應,由2010年電視劇《痞子英雄》以虛構的「海港城」重新包裝其後工業海港城市形象吸引觀眾目光開始,憑著後續幾部票房不錯的電影,不但成為一時的電影觀光寵兒,更讓高雄轉型成為台灣電影工業重鎮看似有了最初的曙光。
然而,單單由幾部電影帶起的觀光熱潮,也容易伴隨電影下檔而退燒。「海港城」國際都會意象與高雄在地都市空間之間的落差,電影場景作為臨時建物保存與再利用都不易,整體台灣電影工業南移缺乏技術廠商支持,以及其他縣市政府電影補助政策瓜分海島內部尺度不大的電影與觀光市場,都是這幾年高雄在相關領域遇到的發展瓶頸。這樣的困境雖未解決,不過去年中開始由高雄電影館推出的電影散策活動,卻似乎回應了上述幾個議題,為早已缺乏吸引力的電影觀光活動打開新的可能性。
夏日鹽埕從電影館出發
「夏日散策,電影中的鹽埕」活動由高雄電影館發起,邀請曾有電影產業工作經驗,現致力於在地文史工作的三餘書店老闆—謝一麟—進行行程規劃與導覽。透過輕鬆的電影拍攝景點與老戲院舊址參訪,讓參與者可以同時見識到高雄在地特色與電影魅力,達成電影館在定位上貼近社區、推廣電影為宗旨的信念。據電影館工作人員表示,這樣的構想最初以釜山電影節的導覽活動為原型。由於在過去的活動裏曾與謝一麟先生有所接觸,深知他的電影相關背景與對在地文史的興趣,因此開啟合作的想法。而謝一麟先生在高雄這幾年開始興起在地特色主題導覽[1]之際,原本即有針對老戲院為主的導覽構想,來自電影館的邀約恰好提供他實踐的可能性。
在合作設計導覽活動的過程中,雖然這幾年因著政府大力推廣電影工業,經典場景遍佈全市,礙於導覽可及範圍限制,最終選定電影館所在地,也是高雄相對具有歷史的舊社區—鹽埕。確定地理範圍後,先由謝一麟先生列出鹽埕地區內與電影相關的地點,再依可及性、電影名氣、導覽路線等等,和電影館工作人員共同做出最終決定。筆者有幸參與到2017年夏季,深具實驗性的第一次導覽活動。或許因為鹽埕地區的文史與電影場景過於豐富,這次的導覽活動分為兩個午后時光,前者以步行且包含較多的老戲院舊址為主,後者則以單車代步進而探索較遠的電影場景。如同計畫的原點一般,兩場導覽的起點都是高雄電影館,特別是從虛擬的影像世界開始。
從虛擬到真實,從平面到立體
每一場導覽活動的開頭,為確保參與者對於之後導覽路途上的電影地景有清楚的影像對照,主辦單位先於電影館的放映室內,以相關電影混剪的影片呈現膠卷上虛擬的鹽埕印象。影片分為兩段,首先是較短的活動宣傳短片[2],緊接其後的是較長的介紹短片,都是剪接師取材自在鹽埕拍攝的電影,但改以相似地景、特殊地標、交通工具、角色情緒等,重新歸類剪輯並搭配恰當飽滿的背景音樂而成。這兩部短片的剪接非常成功,一方面為之後的導覽行程預作提示,一方面也點明電影再現如何改變相似地景帶有的氛圍。影片中的鹽埕好像被各種顏色的濾鏡交錯遮蓋著,某些建築物或景色上一秒鐘仿若清晰可辨,下一秒鐘卻又被蒙上奇幻面紗,教人在黑暗的放映室中逐漸迷失方向。就像是《有一天》片段中,張書豪在狹小的台華輪角落對謝欣穎說的:「我們現在,不在真實的世界。」其後,影片結束,燈光再次亮起。主辦單位轉而使用稍早發給參與者的電影散策地圖,重新將影片中的地點一一標示在人們熟知的地理系統上,進而以導覽串連成可以在都市空間裡有所關聯的路線。
這份電影散策地圖與過去高雄電影館的電影城市相關出版品不大相同,並不是以電影作為介紹電影與城市關係的分類基礎,而是改由拍攝場景出發,並且讓這些影像中的場景被放置回可以辨明的城市空間之內。同時,由於導覽路線的串連,使得這些從電影裡拉出來的場景,更有融入生活環境中的真實感。這份地圖不只提供給電影散策活動的參與者,也可以在高雄電影館的紀念品販賣部購得,讓有興趣的人們可以自己按圖索驥,隨時來一趟與電影城市相關的鹽埕之旅。也多虧了這份地圖,筆者參與的第二場次由於天候不佳,導覽開始沒多久即被迫中止,倒是隔天獨自依著地圖完成未竟的旅程,雖然缺少豐富的解說,倒也可以依著自己的步調走走停停,十分有趣。
貼近膠卷的速度
導覽活動的交通工具選擇,於鹽埕電影散策在第一輪活動的嘗試之後,最終定調為單車「鐵馬行」。筆者仍記得參加的第一個場次,是範圍較小,以步行穿街過巷的傳統導覽行程。謝一麟先生有提到,這樣的導覽方式比較好控制突發狀況,但也因為鹽埕區的範圍稍大,有些有趣的電影場景又離得比較遠,無法在一個下午參訪完。於是,主辦單位才將導覽分為兩場,第一場探索都市中心較密集的場景以及老戲院舊址,第二場則沿著海岸從駁二特區一路以單車走走停停的方式,將導覽路線拉到哈瑪星。第二場導覽活動甫開始,謝一麟先生與主辦單位都表現出很明顯的緊張感,怕因為是單車行進不易隨隊,或是中途較容易有突發狀況。有趣的是,除了後來下起大雨被迫中斷導覽之外,參與者都非常享受騎在單車上行經城市的舒適感。本地的參與者也許是騎著自己的單車前來,也許跟外地的參與者一樣,第一次嘗試使用高雄市政府剛剛開始推出的CityBike單車租借系統[3],甚至有參與者是專業單車騎士,因為看到結合單車的導覽活動才驅使他們參與。筆者倒是覺得,當騎著單車穿越那些電影中的地景時,似乎自己跟膠卷的速度同步,恰好是一個理解電影再現城市印象最好的節奏。時而快速得讓風景被切片剪接成深具風格的蒙太奇,時而降速成不願錯過細節與情緒的慢動作,也有些停下來如同定格畫面的凝視,此時電影、城市、導覽都成為理解一個地方最好的方式。
畫框內外重構的文史敘事
這種理解城市的方式,最美好的是要再搭配上一個深知地方文史的導覽者,謝一麟先生在過程中恰如其分地扮演了這樣的角色。這幾年,由於高雄市政府致力於推動在地電影拍攝的補助政策,吸引了許多不同類型的電影來此取景,從《痞子英雄》裡作為全球現代海港城市的形象,到《不能沒有你》中聚焦高雄原本作為海港工業城市的地景,又或者是《對不起我愛你》所呈現的慢步調台式觀光印象,高雄的螢幕形象開始在每部電影中變得多元難辨,也因此讓循著電影記憶來此觀光的人們,困惑於來自影像期待與真實觀光經驗的落差。
然而,透過結合在地文史介紹的電影導覽活動,從電影拍攝地點出發,似乎得以讓參與者在被浪漫化的影像吸引同時,也對真實的在地歷史著迷。就像是讓筆者印象深刻,當導覽來到《不能沒有你》取景的五金街時,謝一麟先生補充了這個地區的歷史,高雄的海港發展過程與底層移工生活,這都讓筆者更能夠想像電影中那對生活困苦的父女,是被擠壓在什麼樣的社會結構之中。也像是經過某些已經消失的老戲院舊址,或是早期電影中出現但景物已非的地方時,透過謝一麟先生的介紹,好像還能從中捕捉到稍早在電影館裡看到的片段殘影。這般藉由影像再現與文史導覽相互補充,屬於鹽埕的真實樣貌似乎在螢幕畫框內外的夾縫中,被一點一點建立出來。
而這個電影散策遊鹽埕的活動由於反應熱烈,高雄電影館於去年秋季整合兩個場次的行程,推出以單車為主要交通工具的單一導覽路線版本,更於今年春季增加結合台灣本土品牌「印花樂」[4]的聯名活動。筆者期待高雄電影館可以持續舉辦這類讓電影散策與舊城本事相互結合的導覽活動,也許從鹽埕出發,未來可以推展到高雄的其他地區,也或許與其他在地特色結合,為高雄遇到瓶頸的電影觀光展開新的一頁。
活動資訊:
參考報導:
高市唯一電影導覽鐵馬團 3月25探訪鹽埕(2017,中國時報)
[1] 高雄近年的主題導覽主要由「叁捌。旅居」發起,相關內容可以參考其臉書頁面
[2] 活動宣傳短片可在YouTube上觀看,然而較長版本的介紹則須洽高雄電影館。
[4] 印花樂是於2008年創立的台灣設計師印花布品牌,最初以台北大稻埕為據點,現於台灣許多城市與百貨專櫃有直營點,並持續向亞洲其他地方拓點中。
二十歲之前以為自己想成為詩人,二十歲之後搖擺於藝術與實務間,對於詩、空間、城市與電影交錯的主題深深著迷。目前客居美國柏克萊,以為理想的階石會在他方,卻反覆遊走於依然生活在台北的夢境之中。多數的時候走得很慢,深怕踏錯一步就無法跨越,其實心底始終期待著有一天。當真可以踩踏屬於自己的七彩祥雲,穿梭於城市之間,一個不小心,跌進文字或是螢幕的另一邊,是迷路也是漫遊。
二十歲之前以為自己想成為詩人,二十歲之後搖擺於藝術與實務間,對於詩、空間、城市、電影與食物交錯的主題深深著迷。在經過十年客居舊金山東灣與時值動盪的維多利亞城之後,終於將人生新頁的理想基石移回台北,雖然又意外地透過原鄉食材的連結開始多島之夢,幻化出既虛擬又真實的風味。多數的時候走得很慢,深怕踏錯一步就無法跨越,其實心底始終期待著有一天。當真可以踩踏屬於自己的七彩祥雲,穿梭於城市之間,一個不小心,跌進文字或是螢幕的另一邊,是迷路也是漫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