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十月主題:散步正當道!適宜散步的城市

文 / 吳比娜

行走,是最容易感知一個城市的空間方式,只有在行走時,才能夠自由自在的鑽探小巷、與人互動,以夠慢的速度感受城市的細膩風貌。

可是:我們的城市適宜散步嗎?

過多的車輛,是否阻塞侵佔了我們的行走空間?城市本身的街道規劃、人行道、騎樓、坡道、廣場,是友善行人的環境嗎?又友善身障、高齡、兒童等各個族群嗎?


圖一 典型車多混亂的城市

過去長久以來以車輛為導向的城市,近年來,以步行為導向的城市的概念逐漸興起,我們的環境有哪些細膩的微調要改變?城市中又有哪些星星點點的角落,串連起來可以讓步行城市變得有魅力、充滿活力,甚至刺激經濟?

從以車為中心到以「人」為中心

1950到1970年間,歐美各大歷史城市、亞洲新興城市無不拓寬馬路、興建高架橋、開闢停車場。卻也因此破壞了老舊市區的紋理,造成郊區擴張,塞車、空氣污染… 等問題。以「車」為中心的思維主導下的城市規劃,更改變了城市的樣貌與氛圍。

適宜汽機車快速穿越的城市,卻未必適宜行人步行與活動,當拓寬馬路時,人行道往往被犧牲,寬大的車道不便於行人穿越,混亂的交通所帶來的不安全感、噪音、污染,降低了人們走路的意願,也減少了在街道上流連、徘徊的機會,少了傳統街道生活與人際互動,城市的魅力和有趣之處也日益流失。


圖二 無車巷弄裡的街道生活

然而,這樣的風潮正在改變,近十年來,從紐約、布魯塞爾到廣州,全世界的城市正在將行人、單車族的權益放在汽機車之前—城市的車道被縮減轉換為人行步道,拉丁美洲估計有超過一百個城市,在假日關閉車道成為行人徒步區,在印度的古爾岡、哥倫比亞的波哥大,都有居民自動發起的「無車運動」。即使是以車代步著名的洛杉磯,市政府當局也宣布廣建單車道與人行道[1]

為什麼會這樣?

除了減少汽機車所造成的能源消耗、污染排放、塞車停車問題、交通事故外,步行有助於健康、讓人體會街道和城市獨特的空間魅力,住宅區更為寧靜、安全,更能增進社會互動、創造社區認同。並非每個人都買得起車,可是人人都可能是行人,政府投資在人行環境的改善,是相當符合公平的公共投資,能增加地方經濟[2]、促進觀光,帶動區域環境品質的提升。

因之,城市的規劃思維在急遽的扭轉,在長達數十年以車為本的思維下,回到以人為本,而隨著政策看到了成效,如倫敦自2002年以來,駛進市中心的汽車數量已減少三分之一,巴黎的車輛擁有者的比例,從2001年到近日已下降五分之一,轉而搭乘大眾運輸、步行或騎腳踏車。這樣的改變不只發生在歐美國家、或是主要大城市,而是蔚為風潮,在世界的各個角落與小鄉鎮,都開始鼓勵人們減少開車,多作步行。

[1] “Streetwise”, The Economist, Sep 5th, 2015

[2] 根據國際規劃公司ARUP的一份報告,隨著移動速度變慢、停留時間增加,步行者通常較開車者在當地做更多消費。ARUP, “Cities Alive: Towards a walking world”, June, 2016.


圖三 車道縮減為U-bike空間與人行道

從車行到步行城市,並非一蹴可幾,需要調整各面向,包括:

  • 都市規劃:空間配置與土地使用,包括住宅、商業與大眾交通節點,是否適宜人們利用大眾運輸與步行方式移動,滿足生活與休閒功能
  • 都市設計:人行環境的品質是影響人們是否願意步行的關鍵,安全、連續、吸引人的環境,從步道、街道傢俱、公共空間、周邊活動,都需細膩考量。
  • 公民參與:有關於轉型期民眾觀念的轉變、習慣的改變,涉及共識凝聚、誘因、規則訂定等,這可能是最難的部分。


圖四 街角鼓勵行人駐留、休憩、停放腳踏車的廣場


圖五 徒步區的街道活動

台灣呢?適宜散步的城市

在台灣,只要一提到適宜步行的城市,大家第一個想法就是:我們的車輛太多,特別是機車多,交通亂象下難以創造怡人的散步環境。人們習慣依賴方便快速的汽機車,也很難改變生活模式,除了台北、高雄兩市外,多數的城市都沒有捷運或完善的大眾交通系統,步行城市的實現遙不可及。

果真如此嗎?藉由眼底城事的十月主題,我們特別邀請關心「步行」、「城市」的朋友與團體,一起撰文探討:

  • 古都慢活綠色交通—回歸人本交通的探討(郭恆安):要能好好走路,不能不處理交通! 以台南舊城為例,借鏡歐洲,探討歷史城市整合綠色交通,如何創造適宜散步的環境。
  • 友善行人促發城市復興—正興街假日徒步區(高耀威):感謝賜文,由實作者寫來,描繪了推動徒步區的過程與其中甘苦。
  • 請勿停車Orz- 振興行人路權、實現宜居城市(馬路小天使):從隨處可見的「請勿停車」標示談起,呈現車權與行人權之間的失衡,並翻譯墨西哥「行人權利憲章」。
  • 創造步行環境,從改善停車問題做起!(吳奇軒):相當難得的,能有交通專業者的觀點,談都市步行環境困難的原因,與調整的方向。
  • 日本城市道路與觀光步道的設計(廖幸華):為什麼到日本旅遊會喜歡散步?筆者以在日本生活的經驗,從都市設計的角度,分析日本步道系統的特色。
  • 台南火車站周邊人行空間踏查(吳比娜):台南社大一群關注城市步行空間的夥伴,透過三個學期的調查,來看以台南為例,城市的人行空間出了什麼問題,以及提出散步城市的想像。


圖六 發現城市巷弄裡的散步樂趣


圖七 容納緩慢探索與發現的寧適街街道

各篇文章以及其他邀稿,將於十月陸續刊出。

眼底客座編輯與與作者乃是無酬,但是大家在百忙之中,能接到稿約後,在交稿當日、或甚至提前,文章就紛紛傳到,無非是希望可以讓我們共同文章的撰寫,讓這個議題更集結! 也歡迎其他對城市步行環境、行人權關注的朋友,加入寫稿,或給予迴響!


吳比娜
台大城鄉所、哈佛公共政策與都市規劃碩士,合譯有《反造城市:全球非典型規劃術》、《明日的農場》等書,喜歡從事都市研究、寫作,現為社大教師,與在大街小巷趴趴走,嚮往營造更理想的生活環境。

 

著有《在留白城市散步》《尋訪台江古早味》,合譯有《明日的農場》等書,喜歡大街小巷趴趴走,嚮往營造更理想的生活環境。從在城市散步,希望趕快到城郊農場去耕種~
背景是台大城鄉所、哈佛公共政策與都市規劃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