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 令人無感的景觀設計元素?

圖 / 文:T.H.Cheng

登山步道旁看起來像木頭或竹子,摸上去卻是硬梆梆的混凝土欄杆,高速公路交流道分隔島上造型各異的”入口意象”,自行車道沿線無所不在的導覽指標牌….我們的城鄉環境中,充滿各式各樣的人造物體。這些設施—所謂文化景觀的一部份—往往有其存在的功能及理由。然而,您是否有發現其中有些似乎並不特別討喜,也非必要,卻總是一再重複出現?

深層vs.表象: 景觀品味的兩種層次

日常的生活環境中平凡不起眼的物件,往往卻是了解一個地方獨特文化的最好線索。然而有多少人會把每天隨處可見的廣告招牌,電話亭,路樹等,當成文化景觀的一部分來看待,進一步思考探究其美學上的意義?人文地理學家Peirce Lewis把人們生活中看待景觀的品味分為兩種層次,第一種是根植於社會基本價值觀,具有恆常性,極端抗拒改變等特質。體現在地理空間上,停車場,公路,資源回收場,發電廠等基礎設施可作為代表。這些講求實用性,功利取向的設施或場所往往被認為與美學無關,甚至該具有一定程度醜陋面貌反而為大眾所接受。另一種則是表層的,浮動於基礎美學價值觀之上,具有暫時性,變動特質的景觀。這一類型極易受到社會風潮的影響以及大眾流行的操控,被認為是創作者或擁有者品味得以發揮展現的場所。例如私人住宅庭院,廣告招牌,房地產市場中的仿歐式建築等。然而,這兩者在空間上並非總是明確劃分。前述的入口意象,導覽指標等物件,在產權上既屬於公眾,卻又無時無刻不影響著私人範圍。我們之所以忽略它們,是因為它們沒擺在自家門口或後院。另一方面,是否因為我們缺乏對事不關己的景觀提出質疑的習慣。才會對它們如此無感,視而不見?


您是否曾經留意自行車道兩旁零散,缺乏整合的導覽設施?

可有可無的景觀花樣?

回到環境中那些少數吸引我們目光,由建築師,空間專業者所設計的場所。我們發現,大多數好的作品可能都有相似的成因: 精準回應基地現況,考量客戶,使用者等社會需求,並且以結合科學方法及大眾可接受的美學觀介入解決問題等。然而如先前所提到的,設計者或業主對某種特定材料的偏好,大眾對特定樣式的追求,流行風格等因素在這過程中也扮演一定程度(有時是關鍵)的角色。如果觀看日常生活的人造景觀像在閱讀一本書的話,那麼您是否發現有哪些單詞是一再出現,令人看了眉頭一皺的? 這些設計的景觀中過度使用的元素,雖未必成了”媚俗”的代名詞,許多卻是不經思索,習慣成自然下的產物。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專業部落格The Field近期一篇文章公佈一項調查,列出幾點當代景觀設計中令人厭煩(annoying)的趨勢,包含材料,樣式,設計手法等,雖是針對美國景觀界現況而言,但讀者不妨也參考一下。這其中是否也有令你感到”啊,怎麼又來了”的項目呢?

材料方面

  1. 看似磚頭或石頭,實際上卻是混凝土製品的鋪面
  2. 花俏圖案的景觀地坪
  3. 合成草坪及仿木製品
  4. 質感粗糙的假石,造型浮誇的人造噴泉,令人聯想到廉價樣品屋的景觀
  5. 樹枝狀造型的裝飾
  6. 模仿紐約High Line的鋪裝樣式

植栽設計方面

  1. 格子狀的樹木排列方式
  2. 對植物一竅不通的建築師種植成排綠色點狀的冬青樹
  3. 在管線正上方種植冠徑過大的樹
  4. 過度強調本地原生樹種的神聖性,本地植物未必總是最佳選擇
  5. 大片面積單一植栽種類
  6. 缺乏使用原生樹種

都市設計方面

  1. 尺度超巨大的廣場
  2. “為野生動植物而設計”的口號,卻老是誤導大眾對”害蟲”的觀念
  3. 破壞性的土地使用與毫無節制的都市擴張(Los Angeles 表示沉默)

其它方面

  1. 忽略不顧基地保水特性
  2. 設計圖上那些自顧看起來美美的,或貌似”生態衍生式”的”參數化模型”
  3. 敷衍了事,缺乏實際行動的 “社區參與”口號
  4. 缺乏維護整理的景觀
  5. 紅綠藍三原色的罐頭兒童遊具


紐約High Line的座椅(左)與台中草悟道(右),看了似乎覺得有些眼熟?

還在談永續? 當心過時了!

除此之外,文中也列舉了一些同樣令人厭煩的業界趨勢,例如對大牌公司的過分著迷,專注於極簡樣式的設計,多餘的裝飾重複出現在各種尺度的項目類型,華而不實的圖面渲染,強調設計過程更甚於結果的價值觀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文章開頭便指出當今景觀界中幾乎無所不在”Sustainable”(永續)一詞濫用的現象 (相信不少人有同感)。許多專業者對此提出批判: 身為設計師,永續性的實踐是長久以來持續在做的事,能否斟酌使用這毫無新意的字眼? 類似濫用的概念詞彙還有綠屋頂,綠牆,各種以綠化為名的事物…..等等。也許這種現象不僅歸因於設計工作本身,當今出版媒體在語言表達,文字使用的貧乏想像可能也占了很大一部份的原因。

因此,本文的目的,並非點名景觀設計中的特定元素或樣式並且欲除之而後快。而是藉由一份參考名單來提醒設計者們,哪些趨勢是當前過度使用,可有可無,不要也罷的? 更重要的是,希望我們能對日常生活平凡不起眼的物件培養觀察並質疑的習慣: 某些便宜行事,過度使用甚至媚俗的物件,哪怕只是一塊導覽牌也好,是不是真有必要存在? 這不僅僅是作為設計者,也是所有關心城鄉環境的一份子可以肩負的任務。


社區公園常見的仿木欄杆與兒童遊具

參考資料:


T.H.Cheng
當過除草工人,寫過學術論文,目前從事景觀建材設計。

當過除草工人,寫過學術論文,做過地景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