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三個願望一次滿足:解決都市洪泛、綠地及停車問題的建築設計

文:張芸翠

伴隨著地球上人口數的持續增長,全球氣候變遷以及城鄉發展的挑戰亦日益加劇。據一研究統計指出(註1),現代都市裡面的塞車問題約有百分之三十是因為駕駛找不到就近的停車位而造成。然而為了提供更多停車空間,人們往往犧牲都市裡面的綠地空間。不巧的是,面對氣候變遷異常,都市更需要具備有足夠的防洪能力,這時這些綠地空間便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為了解決這個兩難的問題,丹麥建築設計團隊 THIRD NATURE 提出了一個新的建築構思:POP-UP。由剖面圖可以看出,POP-UP 從上到下分別堆疊了綠地、停車場和蓄水池三個空間。利用阿基米德(註2)的浮力原理,POP-UP 可以儲存大量洪水,並同時提供可用的浮動空間。

丹麥建築設計團隊 THIRD NATURE 提出的建築構思:POP-UP(圖片來源:ArchDaily

POP-UP 在各種天氣下作用之模擬圖(圖片來源:ArchDaily

POP-UP 在各種天氣下作用之示意圖(圖片來源:ArchDaily

POP-UP 獨特的設計在於:根據天氣的不同,POP-UP 的高度就會隨著儲存水位升降,改變都市的天際線和面貌。在陽光燦爛、晴朗的日子裡,整個停車場將埋沒在地底下,只見最上層的綠地空間。暴風雨天時,雨水則沿著溢流下水道排至停車場下方的蓄水池,隨著水位增長,整體結構將緩緩向上浮動,顯露出地下的停車場空間。藉著轉向軸承、擋土牆、輔助導軌以及液壓抬升力道,POP-UP 可以在水位變化期間垂直運動而不影響其結構,無論水位高低,行人和汽車仍舊可以進出建築內部。

POP-UP 整合價值之示意圖(圖片來源:ArchDaily

雖然 POP-UP 將比一般傳統的停車庫和蓄水池更為昂貴,但它將三個城市元素組合成一個,藉此可以騰出更多的都市空間。 此外,建造一個POP-UP的成本將比分開建造這三種空間來的便宜,可以說是極有效率和巧思的建築設計。能以應付當代都市的多種需要。

POP-UP 可適用地區之說明圖(圖片來源:ArchDaily

雖然當初 POP-UP 是為丹麥哥本哈根和美國紐約的聖約翰公園設計的,設計團隊 THIRD NATURE 指出,世界各地的許多城市也需要這樣的新一代的基礎設施。他們將與工程公司COWI和RAMBOLL合作,以創造能夠適應各個城市和國界的創新氣候解決方案,非常令人拭目以待!

今年六月梅雨季豪雨成災,經濟部召開記者會檢討雨災,定調這次雨災淹水是排水系統宣洩不及所致,強調將調整前瞻水環境計畫,加強各縣市排水系統,研擬在公有建築地下建造兼做滯洪池的停車場(註3)。像 POP-UP 這種多功能用途的都市設計不妨是一種可以參考的妙方。再加上氣候變遷帶來的海平面上升挑戰,荷蘭、丹麥等國擅長的漂浮建築亦是台灣可以學習的對象。

延伸閱讀:
新聞出處:
註解:
  • 註1:研究出處:Dowling, Chase, et al. “Optimizing Curbside Parking Resources Subject to Congestion Constraints.” arXiv preprint arXiv:1703.07802 (2017).
  • 註2:阿基米德浮體原理(或直接稱為阿基米德原理或浮力原理)為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所發現。該原理是說,浸在流體中的物體受到豎直向上的浮力,其大小等於物體所排開之流體的重力。(維基百科)
  • 註3:新聞出處:減少淹水 地下停車場當滯洪池(2017/06/06 中時電子報)

旅歐博士生,畢業於成大建築所及倫敦大學學院城鄉所,遊走於建築、景觀、都市不同尺度之間。關注永續和環境的議題,希望能繼續做個快樂的旅行家、讀書人和分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