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關注在地兒童狀況」為本發想的 PLAYSCAPE

設計者及作者:許瑋庭(指導老師:謝舒惠)
編輯:Christine Lee

編輯前言:因為在公共兒童遊戲空間上的倡議,所有和兒童、遊戲、空間相關的議題,我們都會或多或少追蹤。這一天,我帶著兩個孩子在松山文創園區觀賞著逢甲建築專業學院的畢業展時,向坐在展場的工作人員同學問到了真的有同學是做「兒童遊戲空間設計」,三個人喜孜孜地衝到展覽區塊前,看到了非常喜愛和孩子互動的瑋庭。當時,一貫厚顏地向瑋庭介紹了「特公盟」並且同時邀請剛好當天站展的他在粉絲頁直播,稍微羞澀的他在鏡頭前開始專業自信滿滿地介紹了自己的理念和作品。直播是一時的,文字紀錄是一世的,於是我們非常榮幸地邀請到他寫出以下此文,呈現這個在台灣實屬難能可貴的作品。

兒童狀況的關注

看著「兒童過動症需要治療」、「幼兒壓力大」、「3C 成了兒童保母」、「兒童憂鬱症」、「兒童暴力傾向」、「過動兒盛行」(下圖),這些關鍵字,成了新聞的大標,兒童身心狀況受到社會關注與討論,更使得我開始思考,現今的兒童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中視新聞截圖

兒童感統神經失調問題的原因

相較於過去的兒童,為什麼現在許多兒童有感統神經失調的病症,像是憂鬱症、過動症等,甚至研究顯示有高達 80% 的兒童都患有感統神經失調的病症,這個比例讓社會不得不去重視這個問題,也讓我想好好找出原因,試著改善這種情況。比較過去和現今的生活方式,過去和現今的托幼場域、玩樂模式、玩樂對象、親子交流,我發現,現今兒童生活遊戲方式的改變與教育場所活動空間的缺乏,使得兒童減少「玩耍」和「鍛鍊」的機會,進而導致兒童容易發生感統神經失調方面的疾病。


托幼場域

 


玩樂模式

 


玩樂對象


親子交流

家人間互動的減少

時代的改變,社會的進步,3C 產品的興盛,兒童的遊戲以及和家人互動的方次都停留在 3C 產品上,而在這個普遍是雙薪家庭的社會加上少子化的影響,3C 產品被當作是家長快速安撫兒童的方式,漸漸的也變成現今兒童最主要的保母與遊戲方法,親子間的互動及兄弟姊妹間的玩耍逐漸減少淡化,使得兒童成長的黃金期,亦少了家人的陪伴與交流。

索取過去生活的痕跡

科技的進步,使得人們生活更加便利,但如果過去的環境與生活方式能讓兒童有較好的成長學習,我們也不不妨索取一些歷史的痕跡,加以重新變化,使得兒童有更好的生活遊戲環境,進而改善感統神經失調方面的疾病。

兒童遊戲場域的發想1

既然是兒童成長遊戲的空間,那勢必是要針對兒童的特性來做規劃,於是,我整理出了「兒童生活空間特性」與「兒童遊戲空間特性」:兒童的生活空間特性為 (1) 安全性 (2) 可視性 (3) 變動性;兒童的遊戲空間特性為 (1) 發展性 (2) 挑戰性 (3) 多樣性 (4) 變動性 (5) 統整性。結合兩種特性,設定出兒童空間的發展特性,例如:空間材質、空間尺度、空間連結、空間大小等。

兒童生活空間特性

 


兒童遊戲空間特性

 


兒童空間的發展特性

 

而一個好的遊戲場域,兒童的參與是很重要的,不只是參與遊戲的過程,參與遊戲場域發展的過程也是很重要的。我希望能使用一種構件組構的方式,能讓遊戲場域不再是單一固定式,可以隨著時間、活動族群、活動人數的變化來做改變,於是在許多種材料當中,我選擇了「磁鐵」作為設計發想與發展的主要材料。藉由磁鐵拼組的方式,兒童能多元變化發展,也能與家人間共同組構玩耍,增加親子間的互動,進而再將兒童組裝的雛型,變成真實的遊戲空間,使兒童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參與及對遊戲場域更多不同的感受。


模組


桿件大樣

兒童遊戲場域的發想2

帶著上述這些理念與想法,作為大學畢業設計的基礎,我選擇了以台中沙鹿的公明社區,做為設計兒童場域發展的實驗基地。在公明社區中,仍保有過去傳統生活的記憶,且與兒童教育空間有密切的關係,但隨著社區的年齡增長,逐漸產生許多髒亂與閒置的空間。從這些空間整理出具有過去生活記憶的代表空間,利用社區中九個具有過去生活空間記憶的場域,結合兒童放學的路徑,作為周邊兒童教育場域的戶外延伸空間,且讓這個緊密的社區中有更多活動休息的空間。

藉由刺激兒童生長發展作為主題,以不同的兒童生長類別作為各點的主題,組成一個具有兒童多元成長發展的成長樂園,希望透過眷村的凝聚力與人情味加上兒童的活力,集結社區的民眾,願意到活動場域內運動、遊戲與聯繫情感,讓傳統的社區情感不沒落,而是更加有濃厚且歡樂的。


公明社區遊戲場域規劃

兒童遊戲場域的規劃

依照九個基地不同的基地環境及兒童生活成長的空間特性,塑造九個遊戲生活場域:

基地一,塑造成小型的家長接待遊戲區,兒童在等待回家的區域有更多活動和交集。


基地一

基地二,因基地相對空曠及廣大,且基地週遭鄰房與空地有較大的高度差,所以將基地塑造成大面積的攀岩遊戲場,兒童在基地內能有大量的運動及肢體的發展。


基地二

基地三,保留過去傳統合院在外埕的活動及聚集,恢復鄰居間在門口聊天的景色。


基地三

基地四,位於公明小學後門,過去公明社區中有許多農物、藥材的生產,由這塊大空地,做為社區的農作教學公園,讓兒童可以接觸到社區的特色,也能增加社區綠地的活動空間。


基地四

基地五、六,是緊緊相連的空間,空地塑造成兒童課後的活動學習空間,並藉由空中廊道在巷弄中穿梭玩耍。


基地五


基地六

基地七,依照地形的特色,三合院的後院空地與巷弄形成了下凹的地形,從這樣的地形特色,居民在巷弄穿梭中,多了可以停下腳步的空間,讓快速流動的人群有了交集。


基地七

基地八,與基地七的地形相反,行走在巷弄中屋頂僅在腰間的位置,在這個可及性高的空間,形塑另一個可以停留休息的空間。


基地八

基地九,是一個廢棄的合院空間,保留基地原有的性質,植物空間穿梭的特性,兒童在這個舊空間可以學習到新的知識,使得這個小書屋能夠傳達舊的文化與新的知識。


基地九

希望結合九個基地的遊戲生活空間,讓兒童居民能用不一樣的方式穿梭在社區中,不僅增加社區的情感與認同,也使這些舊村落注入孩童的歡笑聲。期許不一樣的兒童場域、新型態的場域互動,足以減少兒童感統神經疾病的產生,新世代的兒童也可以有更好的成長遊戲場域。


基地二剖面活動意象


基地七剖面活動意象


基地一模型


基地二模型


基地九模型

[one_third][/one_third][one_third][/one_third][one_third_last][/one_third_last]
[one_third]基地四之模型一

[/one_third][one_third]基地四之模型二

[/one_third][one_third_last]基地四之模型三

[/one_third_last]


基地七模型


展覽中的兒童手作區

 

 
 


[one_sixth][/one_sixth][three_fourth_last padding=”0 80px 0 0″]許瑋庭
2017年畢業於逢甲大學建築系
喜愛與小孩互動交流,於是選擇兒童作為畢業作品的主角,期許未來有更多機會能更深入了解兒童生活與建築特性中的連繫
[/three_fourth_last]

我們希望能凝聚更多人關心兒童遊戲權及表意參與權,兒童公共遊戲空間設計不該再塑化、罐頭化、品質劣化與低能化,大小公民和設計師、廠商、學界及公部門協力合作,一起要求並協助相關單位更完善規劃公共空間,親子友善基礎建設,逐步迎向兒童友善城市。

One thought on “以「關注在地兒童狀況」為本發想的 PLAYSCAP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