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Yanasen(谷根千)社區共同體的浮現

文:王俞棻

以下町人情味開啟的地區再生

許多去過東京的朋友,在走訪各個景點間多仰賴著環狀行駛的山手線鐵路,而山手線的名稱由來,源自於江戶時代1603-1867)德川幕府在東京興建的江戶城,城內雖有以東西南北區分地理位置,但有別於過去日本歷史的首都-京都城,以山作為防守屏障,首都東遷的「東京都」改以「水」作為防守及風水的依據,西高東低、河水東流入海的地形,依階級而居住的習慣,過往總是會詢問對方「你是住在山上還是山下呢?」,這句問話逐漸演變成「山の手(yamanote)」與「下町(shitamachi)」地名。以現在東京車站前的皇居為基準點,以西的河水流下的高處被稱為「山手」,是高階份子居住的區域,而靠近東京港灣一帶則稱為「下町」,是商人、平民、勞動人口居住的區域,充滿著相互扶持的人情味。


今日的谷中商店街Hagiso 內的咖啡小店 (圖片來源: A-Ding)

在19世紀末的關東大地震與二次世界大戰東京大轟炸,東京受到嚴重的摧殘,許多現今看到的都市風貌,都是其後重新經由都市再生重建而成。當中,谷中、根津及千駄木周邊卻幸運地未受波及,留下許多歷史悠久的神社寺廟與庭園古蹟,構築出優美的下町文化風情。有感於此,1984年由20多歲的在地主婦們-仰木 ひろみ(Hiromi Tesuki)、森 まゆみ(Mayumi Mori)、山崎 範子(Noriko Yamazaki)成立「谷根千工房」,並發行了地方雜誌「谷中・根津・千駄木」。透過書寫每季出版的雜誌文章,向大家介紹被她們暱稱為「谷根千」的地區之美,當中除了有在地豐富的歷史人文故事,也記載著左鄰右舍間的日常小語,像是當地人瑞慶生、新生兒誕生等佳話,也都被記錄在雜誌中。在歷經23個年頭後,雜誌因銷售量下滑到低於最少印刷量700冊,於2009年8月發行完第93號後休刊。在Fabrice Co.公司的協助下,改以「谷根千net.」的網站繼續與大家互動。

老兵は死なず、ただ町で遊ぶのみ
老兵不死,只是改在城中遊玩罷了

—-森 まゆみ

雖然只是一本由在地主婦發起的小品雜誌,在雜誌發行的過程中,間接向外正名了「谷根千」的地區名稱,也促升了地方再生的機會。1986年由TOYOTA財團資助開啟了為期兩年半的調查計畫,1在地的東京藝術大學與居民們由熟悉的社區環境中,重新發掘出珍貴的事物,如在地的歷史建築「町屋」的保存,更可貴的是過程中連結了在地的網絡關係,讓參加者們重新思考到「自己能為社區做些甚麼?」。1989年東京藝術大學及東京大學的學生們、專家學者、有意協力社區再生的志工們等等,組成了「谷中學校」。谷中學校定位自己為:①認識並發掘在地、②提出在地發展建議、③建構起多元的網絡關係,三個面向目的,透過邀請專家學者們參與在地,成功的保留下了許多歷史建築,並再友善地加以活化利用,關心的範圍不僅是過去的谷根千地區,而是擴大到西日暮里・上野櫻木・池之端的範圍。他們也成立了NPO組織「taitou歷史都市研究會」,關心上野、谷中、淺草這幾個重要的下町區域中的歷史建物與文化活用,以保存為目的加以活用,現在taitou歷史都市研究會管理「市田邸」、「間間間」、「カヤバ(kayapa)珈琲」、「平櫛田中邸」4棟建物。


地方雜誌「谷中・根津・千駄木」第85期介紹音地參與藝工展的活動內容。(圖片來源:貸はらっぱ 音地 blog)

藝工展:散策 2 於常民生活中

由關心在地的社群聯合組成的「谷中學校」,可以說是谷中地區重要的發展推手。除了上述的歷史保存外,他們也構思能讓遠道而來的訪客們,散策於社區中的方式。以「城鎮就是展覽會場」為號召,1993年5月舉辦了「谷中藝工展」的活動。當天無論是職人、自詡專業者、業餘愛好者、店家、工作坊、學生,甚至僅是認同宗旨的普通人,都可以參與在其中。讓參加者拿著導覽地圖,透過穿梭在小巷弄間,經過在地居民們的生活環境,聆聽著人們發出的聲響,期望帶領參加者重新體驗並認識在地。

自1993年起,谷中藝工展參加者越來越多,逐漸超出了原本舉辦的谷中地區範圍,因此正式更名為「芸工展(げいこうてん)」,並定於每年10月中旬為期兩週的時間內舉辦,至今每回藝工展期間,都能在區域內的各種空間中,發現並參與超過100項的各式各樣的活動。

実行委員が器を作り、その中に参加者を募る
見て楽し、参加して楽し、芸工展

實行委員會創建出容器,邀請參加者進入其中
欣賞得開心、參加得開心,這就是藝工展

—-芸工展実行委員

 

音地Ondi:出租原貌場域

谷中學校建構出的在地認同,氛圍也蔓延進了在地居民的心中。2003年住在谷中地區的建築師-牧住 敏幸(Toshiyuki Makizumi)先生,為了要蓋自己的住家,上網買了一塊社區內、53米平方大小的空地。結果卻沒存款可以蓋房子,買下空地只能閒置,而這塊地恰巧位於舊谷中學校旁(谷中學校現已搬遷至他處)。

在荒廢3年後,2006年牧住先生將空間命名為「貸はらっぱ 音地(kashiharapa ondi)」,以露天藝廊的概念將土地出租給年輕藝術家參與藝工展。沒有特地的宣傳,僅有空地中一個小小的木水桶上的牌子寫了聯絡方式。雖然一天租金僅需日幣2000日圓,但戶外空間的冬冷夏熱,僅提供周末出租的使用條件,音地卻仍然吸引許多”回頭客”固定租借使用,每到周末音地都熱鬧地舉辦著活動,有剛出道的藝術家的展覽、露營同好的野宿活動、社區媽媽合辦的市集販售手作小物。音地也代表著突破了地主-建築師牧住先生,慣於因循城市空間的既定使用印象開創了社區中多元的使用想像。


音地空間關係圖(圖片來源:貸はらっぱ 音地 blog)


音地空地中擺著木桶作為招牌,最初的音地雜草荒廢(圖片來源:貸はらっぱ 音地 blog)


音地提供空間供各種不同的交流活動得以發生(圖片來源:貸はらっぱ 音地 blog)

HAGISO:青年創意活化歷史建物


HAGISO (圖片來源: A-Ding)

因鄰近東京藝術大學,谷中也更加奠基出一股藝術文化氣息。這些日本的大學生們和台灣相同,在求學期間會共同合租宿舍居住於學校周邊,谷中地區一棟興建約60年的兩層樓木造老公寓「荻莊」(日文發音為hagiso)也在多年閒置後,2004年開始由當時就讀於東京藝術大學的幾名學生,以共享合租作為工作室與居住處使用著。然而2012年荻莊面臨即將拆除改建,在不捨的情緒下,同年2月至3月間由居住於此的藝大學生們發起,十多位藝術創作者在即將拆遷的老公寓舉辦了為期三週的「Hagiennnale2012」展覽會,為荻莊道別。

然而學生們自發的道別活動,卻在短短三週內吸引了約1,500人到場,獲得廣大的迴響。誰都沒料到這件事情卻意外地感動了荻莊的所有者,他同意學生們以藝術展覽模式賦予荻莊新的生命。2012年七月份,荻莊的建物解體改造工程照例展開,然而工程內容卻已變更,在學生們的重新規劃下,荻莊改以英文名字「HAGISO」重生,希望它成為「東京中擁有最多元的文化設施的小空間」,搖身成為了富含著咖啡店、畫廊、表演空間、髮廊、設計事務所、工作室等的場域。


Hagiso 內的咖啡小店 (圖片來源: A-Ding)


位於Hagiso二樓的旅店hanara(圖片來源: A-Ding)

透過這樣的起步,這批學生們也希望自己能替谷中地區進而找到它的新價值。有趣的是,今年11月HAGISO舉辦地方雜誌「谷中・根津・千駄木」的回顧展,有興趣的朋友也能在現場、網站上透過HAGISO成員們的藝術策展,重新認識30年前引動地方再生的源頭。


今年11月HAGISO舉辦地方雜誌「谷中・根津・千駄木」的回顧展(圖片來源: A-Ding)

谷根千及下町地區社群連結

因文章篇幅有限不足以全部介紹完畢,請讀者自行參考。如有漏載,也歡迎補充。

社群單位 相關連結
 谷根千工房
谷中學校及其延伸社群
 貸はらっぱ 音地
 HAGISO
  • WEB|http://hagiso.jp/
 3331 Arts Chiyoda  http://www.3331.jp/en/
 龜戶工作室  http://www.kyococo.com
 漢塾・谷中生產技術研究所  https://www.facebook.com/1100001yanakagiken
 墨田STUDIO NET WORK  http://s-studionet.com/
 39 ART in向島  http://39art-mukoujima.info/
冷凍都市でも死なない(冷凍都市也不會死去)  http://www.shinanai.com/bokutounikki.html

 

[1]調查計畫名稱為「上野桜木・谷中・根津・千駄木の親しまれる環境調査(1986~1988年)」
[2]散策(さんさく),日語讀作sansaku,意為一邊欣賞風景,一邊愜意散步。

 


王俞棻
台北出生長大的都市人,從大學起開始參與社區營造工作。容易對喜愛的事物一頭熱,曾為了熊本熊獨自前往日本Long Stay見學,從東京遊蕩了90天抵達熊本。現階段放下工作,專心學習如何成為家庭主婦,並回首自己不薄不厚的五年工作經驗。

台北出生長大的都市人,從大學起開始參與社區營造工作。容易對喜愛的事物一頭熱,曾為了熊本熊獨自前往日本Long Stay見學,從東京遊蕩了90天抵達熊本。現階段放下工作,專心學習如何成為家庭主婦,並回首自己不薄不厚的五年工作經驗。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