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遷徙的城市人口:驅離、驅逐與縉紳化

文:黃子倫

 

2017年11月北京市政府藉由公共安全的理由開始清理「低端人口」。這項政策反映了當前都市面臨的課題:人們頻繁地遷徙之下城市如何治理?由於城市治理影響人們居住權利,這促使我們必須思考城市中的人們在什麼條件之下需要遷移?是自願還是被迫?遷徙之後又到了哪裡?本文試圖整理三個遷徙的概念─政治經濟視角的驅離、縉紳化以及社會學角度的驅逐,簡述當前城市中可能的遷徙方式。

圖1. 台中市大慶因為市地重劃而拆遷的番婆庄(黃子倫 攝)

北京以「低端人口」為名的拆遷政策引起人權工作者的關注,他們認為北京當局並未尊重居住權,並期盼居民的居住權能夠受到法律保障。這一波的清除之中,是針對未具有北京戶籍、低技術員工,而他們忍受著低溫的夜晚尋找下一個落腳處。或許人口稠密的一線城市,自願或是被迫的遷移將成為常態,這也難怪「漂向北方」這首歌在中國如此「火紅」,因為唱進每個「低端人口」心坎裡。

即使「低端人口」被排拒於城外,移動總被人們視為尋求更好的「生活」。不論是北漂還是「留洋」,人們總是不斷地移動。因此,中國重要的一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居住著許多「低端人口」或是「城中村」聚落,尋求「更好的生活」。但此都市地景並非專屬於中國所擁有,而是存在於全球各個城市之中。例如巴西棚戶區的景象,呈現巴西內部城鄉社會問題,或是菲律賓的垃圾山乃至台灣的寶藏巖,或是其他地區的非正式聚落群聚,都可以看到人們「移動」的痕跡,以及不同條件之下產生的空間隔離。

以下將說明兩種研究取徑的遷徙形式,分別是政治經濟的縉紳化(gentrification)與「驅離」(expulsion),其次是民族誌取徑說明美國社會弱勢居民如何在不斷「被驅逐」(evicted)的過程中形成貧窮。驅離與驅逐看似相同的中文概念,但是背後所關注動遷 (displacement) 的驅力卻不太相同。縉紳化與驅離思考特定空間尺度上的剝削、階級取代與弱勢動遷的問題;驅逐則是社會學家Desmond (2017) 探討美國底層居民如何在特定關係[1]之中,獲得保障或是面臨危機,使租戶無法負擔房租而遭致驅離。

[1] 關係可以是朋友、親人或社會資源等,由關係所組成的人際網絡。

因此,本文企圖扼要整理城市(自願或非自願)遷移所產生的議題,思考弱勢人口居住於城市之中被驅離的三種面向,分別是:驅離、縉紳化與驅逐思考人們移動到城市的過程,受到哪些因素影響居民的遷移,而遷徙又如何促成極化的社會?

 

政治經濟取徑的縉紳化與大驅離

都市地理學中探討城市搬遷最著名的理論是縉紳化(gentrification)。該詞是由Glass 於1964年所提出的概念,主要探討歐美城市的中產階級如何進入原先由工人階級住宅,透過地區建物重整與美化,使原先衰敗地區因而復甦,並帶來城市社經結構與居民階級組成轉變,以及弱勢居民的流離失所。之後許多歐美學者也相繼提出對於縉紳化的擴充,例Marcuse (1985)指出縉紳化通常出現於衰敗、被遺棄(abandonment) 地區,縉紳化的結果將使原本衰敗地區因都市更新而租金增加。除了提高政府稅收、房東收益外,在政府、企業的介入下也成為迎合高收入者的地區,進而排除弱勢居民。而N. Smith (2002)更以「階級的復仇」說明縉紳化透過暴力、零容忍政策使中上階層回到市中心生活。

除了以階級取代作為縉紳化的分析之外,Zukin (1987)則以「文化」說明縉紳化不僅是政治經濟,也經常以文化形式展現。例如,藝術家因尋求低廉房租而遷至衰退社區,但與因為藝術家賦予美學,因此社區型態轉變。此轉變使藝術家成為第一波縉紳化者,以特定藝術美學改變衰敗地區,因此城市也成為經濟與文化價值彼此鬥爭的空間。

藉由縉紳化概念的提出,學者們試圖解釋城郊地區階級轉換時,背後政治經濟與文化來源,並且說明為什麼弱勢居民(以北京術語來說則是「低端人口」)被迫遷移,除了表面的房租租金上漲、政府政策之外,更與特定階級及其延伸的美學價值有所關係。

隨著縉紳化概念的擴張,Lees, Shin and Morales (2016)認為全世界各個區域已經發生縉紳化,並以「全域縉紳化」(Planetary Gentrification)稱之。他們透過全球 (Global South)案例,例如中國、印度、拉丁美洲等不同的區域,說明政府如何透過大型建設或是私人開發導致大量弱勢人口的動遷 (displacement)。縉紳化已不僅探討歐美主要城市,而開始嘗試解釋非歐美城市經驗的人們如何遭受驅離。

回顧縉紳化歷經半世紀的研究,已經將原先探討歐美內城之中的階級轉換、弱勢居民流離失所轉換到全世界如何在不同的政策、資本、階級影響下,產生各種「縉紳」的過程。縉紳化不僅只是一種現象,而是透過不同手段導致都市越來越分化。

除了縉紳化導致驅離並產生社會極化外,Sassen (2014) Expulsions: Brutality and Complexity in the Global Economy一書也提出驅離(expulsion)的觀點,他以全球政治經濟視角說明人口如何受到各種事件而遭受驅離。Sassen的論點可以回到Global City: New York, London, Tokyo一書,即已提及全球人口移動過程中,已經分為「高端菁英」與「低端人口」,並在不同產業形成程度不一的驅離。Sassen (2014) 在Expulsions書中更進一步說明「驅離」是如何成為當代資本主義重要的象徵,Sassen認為當前驅離的現象是「各式各樣,無從劃分」,必須思考驅離所潛藏的各種錯綜複雜的關係,才能了解驅離的樣貌。

藉由縉紳化與Sassen驅離的概念提供了一幅從都市到全球政治經濟的視角,思考驅離背後是如何受到政策、資本導致人的移動。但是驅離對於「個人」的影響又是什麼呢?美國哈佛大學社會系教授Desmond提供另一個視角,以社會學的角度說明「人如何被驅逐」。

 

被驅逐:社會學家民族誌取徑的觀察

Desmond (2017) Evicted: Poverty and Profit in the American City一書主要探討美國貧窮問題,他藉由密爾瓦基這座城市的租戶探討「為什麼租戶會(被)驅逐?怎麼樣的人會被驅逐?以及驅逐的過程及生活為何?驅逐的過程又如何呈現美國貧窮的樣貌?」不同於先前介紹政治經濟的觀點,Desmond以微觀的角度讓我們重新認識人如何在社會制度、個人條件等情況下「被驅逐」的樣貌。

Desmond認為租戶被驅逐的理由不能以「貧窮文化」來解釋。這容易將租戶被驅逐的現象怪罪於租戶個人的不努力。作者檢討租賃自由市場,讓房東權力擴大之下租戶成為弱勢群體。同時,社會結構又如何限縮租戶向上的機會,使得租戶面臨越來越艱困的處境。

若要使美國貧窮能夠有所改善,Desmond認為「家」是最重要的。若沒有一個穩定的「家」,貧窮的人們將會不斷活在「被驅逐」的不安,同時不斷搬遷對於租戶的難以找到房子、工作機會缺少而從事高風險工作(性工作或賣血),孩子教育問題、住房條件不好、缺乏法律援助。因此,人們被驅離不能歸因租戶自身不努力(或是以低端人口作為政策指涉而驅逐),而是必須回到社會制度是否給予足夠的保障。若給予弱勢租戶足夠的住房保障,這時候─「家」就如同「避風港」,是人們能夠安穩成長以及努力向上的基礎。延續此概念,「驅離」就不能夠僅視為房東與租客的契約關係,而是「人權」議題。

圖2. 美國租戶被驅逐(圖片來源:http://www.evictedbook.com/ 拍攝:Michael Kienitz)

 

遷移成為當代的議題

本文介紹都市地理學與社會學經常提及的驅離(expulsion)、縉紳化(gentrification)與驅逐(evicted)概念,試圖讓讀者思考人們移動到城市之後,有哪些因素影響居民的遷移。面對遷移的過程導致社會變得越來越極化,本文藉由介紹不同遷移的類別,希望提供更具體的經驗案例與理論背景,讓我們重新思考不同尺度間的「遷移」。

本文從城市到全球再回到城市尺度;從縉紳化、驅離再到驅逐,藉由不同空間尺度與概念都告訴我們「遷移」將成為社會的常態並導致社會極化的產生。同時,隨著科技發展、交通運輸,長距離遷移成本降低,使得全球人口互流性越來越高,遷移讓我們所認識的世界更加複雜,也因此我們更難以單一訴求(如種族、文化等)作為排拒他人的宣稱,而是要更多視角理解為什麼「人們不斷的移動?」

反思 2017年 11月北京爆發清理低端人口的案例,藉由上述的概念整理,提醒我們必須關注人們背後的政治經濟、文化與微觀社會條件如何導致人們的分化,而非以單一視角描述或指責受到動遷的人們。如此廣泛的遷移議題,還需要我們透過更多深入的研究,使社會能夠減緩社會極化與階級的對立。

 

 

 

 

參考書目

Desmond, M (2017) Evicted: Poverty and Profit in the American City New York: Crown Publish.

Glass, R. (1964) Introduction: aspects of change. In London: Aspects of Change, ed. Centre for Urban Studies, London: MacKibbon and Kee, xiii–xlii.

Lees, Shin and Morales (2016) Planetary Gentrification. Polity Press.

Sassen, S (1991) The Global City: New York, London, Tokyo.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assen, S (2014) Expulsions: Brutality and Complexity in the Global Economy. Belknap Press.

Smith, Neil (2002) “New Globalism, New Urbanism Gentrification as Global Urban Strategy.”Antipode, pp.428-450.

Marcuse, Peter (1985). “Gentrification, Abandonment, and Displacement: Connentions, Causes, and Policy Responses in New York City.”Urban Law Annual; Journal of Urban and Contemporary Law. Vol.28, pp. 195-240.

Zukin, Sharon (1987). “Gentrification: culture and capital in the Urban core.”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Vol.13, pp. 129-147.

參考網站

美國Desmond創立介紹被驅逐的網站:http://www.evictedbook.com/

 

封面照片©一心


img_1899[three_fourth_last padding=”0 80px 0 0″]黃子倫
平時關注城鄉研究以及教育發展,看似不同的兩個專業興趣,卻帶給我不同的視野。期許自己能透過文筆描寫世界也記錄自己,並能對社會有所貢獻。[/three_fourth_last]

 

平時關注城鄉研究以及教育發展,看似不同的兩個專業興趣,卻帶給我不同的視野。期許自己能透過文筆描寫世界也記錄自己,並能對社會有所貢獻。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