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無用大用,瑞典的回收之道

撰文/賴英錡(經典雜誌撰述);攝影/安培淂(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

 

繁忙的市中心車水馬龍,走在街上可以看到許多上班族、學生騎著自行車依序穿越馬路。當公車從我身旁行駛過時,也不曾留下難聞的氣味。即使身處鬧區,我仍然可以放心地大口呼吸,享受新鮮空氣。

斯德哥爾摩是瑞典首都,主要由十四座島嶼和一個半島所構成,並由七十多座橋將其連為一體。整個城市被波羅的海與梅拉倫湖(Malaren)所圍繞,和義大利的威尼斯同樣為水鄉澤國,故又有「北方威尼斯」的別稱。

二○一○年,斯德哥爾摩被歐盟票選為第一屆綠色首都,成為全球都市的環保典範,其來有自。以大眾運輸工具為例,全市的公車大多使用沼氣作為燃料,而沼氣燃料來自家庭廚餘或廢棄物。另一部分的車輛則是使用生質能源作為動力。此外,四通八達且密集的自行車網絡,也方便市民騎乘自行車外出工作與活動。若是民眾選擇以汽車代步,政府也透過各項措施鼓勵民眾優先購買環保車。

除了公共交通,瑞典另一項受人矚目的環保成績體現在確實完善的資源回收政策,而政策的成功來自於拉力和推力的共同推動。拉力的部分,政府訂定回收獎勵措施,民眾可以將家裡的瓶瓶罐罐拿去鄰近的商店回收,以換取事先支付的瓶罐費。據統計,每位瑞典人平均回收一百四十六個瓶罐,有高達百分之八十八的鐵鋁罐和塑膠瓶被回收再使用。而在推力的部分,則有所謂的「垃圾稅」。當清潔人員收取民眾家裡的垃圾之後,會用秤重的方式衡量垃圾的重量,並按照這個重量每月課徵垃圾稅。為了盡量降低稅負,人們自然而然地會做好垃圾的分類,並且主動減少垃圾的數量。

斯德哥爾摩是一個大型的國際都市,人口組成多元且龐大。隨著都市人口不斷增加,相關問題也隨之而來,特別是有關環境的議題。如何兼顧都市發展與環境保護,保住綠色首都的美譽,是斯德哥爾摩持續面對的挑戰。


資源回收是很重要的議題,垃圾桶甚至變成了公共空間的藝術創作。


環境、社會與經濟兼顧

櫛比鱗次的住宅大樓、整齊一致的社區街道、綠意盎然的公園綠地以及花團錦簇的園藝造景,這些都是加瓦(Jarva)社區給人的第一印象。加瓦原是一個老舊社區,建立於一九六五至一九七五年之間,目的是解決當地房屋短缺的問題;然而當時的建材較不環保,百分之八十的當地居民具有移民背景,且失業率相對較高。

由於斯德哥爾摩市政府矢志讓整座城市在二○五○年變成零石化燃料的城市,因此市政府執行了永續加瓦計畫(Sustainable Jarva project),藉由翻新當地的舊房子,重新打造一個兼顧經濟、社會與環境的永續社區。

計畫的參與者很多,市政府、房地產公司、在地居民協會都是計畫的一員,透過多方參與、討論的方式,逐步打造出居民心目中的理想家園。事後證明,房屋翻新有效降低了當地百分之五十的能源消耗。除了節能減碳,永續加瓦計畫也致力打造屬於當地的可再生資源系統,讓當地社區的建築不僅節能,還可以自行提供能源

「幾乎每棟公寓的頂樓都設有太陽能板,這些太陽能板可以用來產生電力和熱能。而這個像煙囪的設備其實是空氣過濾器的排氣口,該機器可以用來儲存空氣裡的熱能。」負責社區能源科技的安妮·昂斯特(Anne Arnstrom)帶我們爬上屋頂,一一介紹節能設備。


在加瓦社區,幾乎每棟建築的頂樓都有加裝太陽能板。

 

進到室內,也隨處可見永續加瓦計畫在節能減碳上的各種巧思。例如在公共場所、廚房衛浴,都是使用節能的LED燈。家具的部分,設有自動節水、節電的水龍頭與電冰箱。每棟公寓的窗戶也都經過特殊的雙層設計,以達到真空絕熱的效果,阻絕外頭的冷空氣並且讓熱能保留在室內。節能減碳的生活方式或許讓人覺得既擾民又不便,但在加瓦社區卻完全打消了這般困擾。每天透過居家環境中的各項設施降低能源的消耗,久了也可以累積成極為可觀的數量。

環保與節能減碳的目的達到了,在經濟與社會的議題,永續加瓦計畫也提供了實際可行的解決辦法。

「永續加瓦計畫確實幫人們創造了許多工作機會,工作類型包括園丁、警衛、清潔工等。在這裡,所有的房子只租不賣,價錢最低可達三千元瑞典克朗(大約新台幣一萬兩千元)。」負責接待媒體的海倫.拉爾森(Helen Larssson)說。

除了提供房子和工作機會,拉爾森還特別告訴我們,為了讓居民覺得加瓦社區是一個環境優美的地方,也為了一掃大家對加瓦社區原為貧民窟的負面刻板印象,他們特別保留了許多綠地以及種植各式各樣的花卉。而為了豐富居民的生活機能,該社區也設有戶外籃球場、室內游泳池與超級市場,甚至有社區學校供孩童就讀。走回室內,昂斯特又向我們展示另一項巧妙的房屋設計。

「這個在牆壁上的裝置,其實是一個垃圾桶。只要輕輕打開牆面的蓋子,直接把居家垃圾丟入即可。」昂斯特作勢將垃圾丟入。

在這個怪異裝置的背後,其實隱藏著複雜的管道,以蒐集住戶的居家垃圾。而這個神祕系統的供應商,便是瑞典知名的資源回收業者恩華特(Envac)。


連空氣都可以被回收


空氣過濾器可以從舊空氣中抽出熱能,而當新空氣流入室內後,熱能也會被再次注入到空氣中,達到供熱的效果。


位於屋頂的隔熱系統,可以保存熱能並降低碳足跡(左圖)。雙層設計的窗戶,可預防熱能流失(右圖)。

 

不是垃圾,而是資源

早在二○一一年,瑞典政府便推出了一項全新的環保科技計畫,為期四年,每年投入約新台幣三億五千兩百萬元的資金去研發環保科技。此外,瑞典也致力於打造一個友善於環保科技公司的環境,透過資金補助或優惠政策的方式鼓勵企業持續投入綠色科技,並且將這些科技輸出到其他國家,以賺取利潤。除了官方的支持,由民間所組成的Mistra基金會也共襄盛舉,每年投資約新台幣七億零三百萬元在那些具有成長潛力的永續科技公司或是研究機構。根據瑞典統計局的調查,目前在瑞典從事於環保科技的員工至少有四萬名以上,每年創造約新台幣四千兩百二十六億元的營收。而前述提到的恩華特,便是瑞典環境政策的參與者之一。

該公司利用先進的真空技術和機械設備蒐集來自企業、組織和一般家庭的日常垃圾,例如當加瓦社區的居民把垃圾往牆裡一丟,垃圾便會透過真空系統自動被輸送至該公司的資源回收站,進行後續的垃圾分類與處理。

「居民可以將家裡的廚餘、紙類、瓶罐、不可回收類等,直接丟入恩華特的回收桶裡。而且,雖然我們現在就站在回收桶旁,但卻完全聞不到難聞的臭味。」擔任市場及事業開發部高級副總裁的喬納斯.特博羅姆(Jonas Tornblom)指著回收桶說。
有別於傳統的垃圾桶既有礙觀瞻又容易散發惡臭,該公司所提供的回收桶造型新穎,且系統會定期透過空氣壓力,自動清除桶內垃圾,讓回收桶不致於散發出難聞的氣味。除了特殊設計的回收桶,其資源回收站也十分特別,一切採取自動化的運作模式,沒有半個員工,只有機械自行運轉,自動監控、處理蒐集到的垃圾,完全不需要人力。

完善的真空回收系統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組織紛紛前來購買,從政府、企業到民間組織,都能夠看到這套系統,例如北京的世界中心(Beijing World Center)、新加坡的黃廷芳綜合醫院(Ng Teng Fong General Hospital)、加拿大魁北克地區的住宅區和百貨公司等,連台北的一○一大樓也是使用該回收系統。

現在,連國外的競爭對手也前來尋求合作機會。例如今年十月初,挪威第二大回收業者BIR,便以新台幣七億一千九百萬元的高價購買真空回收技術。取得技術後,BIR將在挪威第二大城卑爾根(Bergen)打造類似的回收系統,預計每天將可運輸至少三十公噸的垃圾量,獲利的同時也為卑爾根建立一個更乾淨的城市環境。

【自動化的真空回收系統】
當使用者將垃圾分類、打包並丟入回收桶後,這些垃圾會暫時儲存在桶子裡。所有的回收桶會定期自動清空,機器藉由氣壓將這些垃圾通過地底下的管道網絡,集中輸送至資源回收業者恩華特(Envac)的資源回收站,進行後續的分類與處理。由於垃圾是在地底下輸送,所以使用者不會聞到任何難聞的臭味。

 

向國外進口垃圾

每當提到國外的舶來品,總讓人不禁想起新奇古怪,或是帶有浪漫異國風情的各式時髦商品。但是在瑞典眾多的進口項目中,其中一項可能會讓許多人跌破眼鏡:垃圾。

「垃圾是最便宜的燃料」,這是WTE(waste to energy)的核心理念。WTE是瑞典在資源回收政策上很重要的一個項目,目標在於解決那些無法被回收再利用的垃圾。目前,瑞典境內共有三十二座焚化爐,可以將垃圾燃燒轉化成能源,提供熱能與電力給超過二十五萬戶的家庭使用。然而,由於瑞典的資源回收政策落實得十分徹底,一般大眾的資源回收意識也很成熟,所以從國內回收到的垃圾根本不足以支撐這些焚化爐的運作,使得瑞典每年還要向國外進口垃圾。

根據瑞典廢棄物管理與回收協會的統計,光是二○一五年,瑞典就從其他國家進口了一百五十萬噸的垃圾,預計到了二○二○年,垃圾的進口量可達到兩百三十萬噸。垃圾的出口國主要為挪威、英國與義大利,這些國家付錢請瑞典處理垃圾,而當垃圾被燃燒轉為能源後,瑞典再將能源販售出去,一舉兩得。位於斯德哥爾摩市郊區的Brista能源工廠,便是看準了把垃圾燒成黃金的這門好生意。

「儘管過去每年燃燒約三十五萬噸的木片,以供應斯德哥爾摩市西北地區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熱能,且燃料使用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但這仍然不足以支撐工廠的運作。」擔任Brista能源工廠總負責人的麥斯·克拉森(Mats Claesson)接著說:「透過打造全新的CHP能源廠,現在甚至還可以燃燒垃圾,作為熱能與電力的來源。」

CHP能源廠燃燒垃圾所產生的熱能,會被用來將水加熱煮沸,並透過地底下長達兩百六十四公里的綿密供熱網傳輸到該地區裡的每一個家庭,供居民使用。而當熱水被送到住宅之後,使用過的熱水也會被回收至工廠裡,並從中抽出熱能再次利用。


Ragn Sells的垃圾處理場蒐集各式各樣的廢棄物,包含一般家庭垃圾或是含有毒物質的工業廢料,透過先進科技將這些物質分解、清潔,確保土地不會受到污染。

 

然而,即使燃燒垃圾以產生能源的方式十分創新,不僅降低了對石化燃料的依賴還可減少國內的垃圾量,但在大量燃燒物質的過程中仍會釋出許多的二氧化碳與有毒物質,這樣的做法是否還能與環保畫上等號?儘管瑞典政府一再保證燃燒垃圾所排放的氣體,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比例是無害的,但仍引起環保人士的質疑與辯論。

「目前燃燒垃圾的做法確實仍無法降低二氧化碳的總排放量,所以我們另外設計了全球性的碳補償計畫,透過援助工作來補償工廠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實際的做法有提升當地的社會福利或是保存生物的多樣性,位於工廠旁邊的溼地,便是保護當地生物多樣性的一個範例。」擔任Brista永續部門主管的英厄拉·瑞能麥克(Ingela Ronnermark)指著窗外那片蔥鬱青翠的綠地說道。

可別以為到這邊就結束了。儘管垃圾燃燒後化成了毫無用處的灰燼,瑞典人卻連最後的灰燼都不放過,透過先進科技從灰燼中再篩選出有用物質,並且販售給相關的廠商從中獲利。

「我們不想浪費任何可以再利用的物質。因此,除了核廢料,幾乎什麼都回收,從一般的居家垃圾、汙水汙泥、溶劑廢物到金屬廢料,都是公司的業務項目。」擔任Ragn Sells永續部門主管的拉山斯.派(Larshans Par)說。

 

除了核廢料,什麼都可以回收

該公司的服務項目十分多元,從一般的資源回收、危險性廢棄物處理到客製化的廢棄物解決方案等,皆有所提供。走在斯德哥爾摩的大街小巷,也經常能看到公司的小綠人商標。

「公司回收的廢棄物高達八百多種,而每種廢棄物可能都會需要不同的技術去處理,因此,公司投入了大量的心力在研發技術上面。特別值得一提的是Easy Mining技術,這項技術可以從灰燼和飛灰中分別篩選出磷和鹽。」負責該技術的主管帕特里克·因法(Patrik Enfalt)接著說。

磷是十分重要的化學元素,可以形成磷酸鈣、磷酸銨、氯化鐵、氯化鈣等化學物質,進而製作成飼料添加劑、肥料或者石膏。Easy Mining技術可以從廢棄的灰燼中篩選出磷,使磷再投入生產過程,讓磷可以被重複利用。例如,在礦場開採完磷以後,一般會送進工廠加工成肥料,以供農業部門使用。而當農業部門所生產的產品被消費者消費之後,又會形成廢棄物,被送進廢棄物處理廠和能源廠分別處理與燃燒。最後,這些殘存在灰燼裡的磷又會被篩選出來,販售給肥料加工廠,並且再一次進入循環過程。

「當垃圾被運載至垃圾處理場後,工作人員會先將不同性質的垃圾分區放置,再用不同的技術做處理,例如低溫處理技術,該技術利用低溫將溼掉的廢棄物加以結凍,並任其自然地融化,最後釋出有用的物質。」派指著前方結凍的垃圾堆。


處理過的廢棄物會被放入筒倉,以確保不會洩漏

透過挖掘技術,從廢棄物中篩選出如磷或鹽等有用物質。

這座全歐洲最大的垃圾處理場,處理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廢棄物,其規模之大,令人印象深刻。派告訴我,垃圾處理場對他們的意義其實不只是釋放毒素和探勘物質,它還提供了暫時儲存的功能。有些廢棄物雖然目前尚無良好的解決方法,但他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可能就會有新的科技可以妥善處理,並使公司獲利。

雖然瑞典現在的資源回收已做得非常完善,但瑞典環境保護局目前仍在考慮是否提高垃圾稅的稅率,機構負責人漢斯.羅德(Hans Wradhe)說:「這將有助於提高民眾對於資源回收的意識。」環保局正積極加強政府與企業的合作,透過環保政策的推動,鼓勵廠商生產更持久耐用的商品。此外,政府也藉由贊助廣告的方式,持續推廣資源回收的觀念。「如果廠商生產的商品更耐用,或是減少其中所包含的有毒物質,那都意味著往後在處理這些垃圾時,成本也會跟著降低。」羅德補充說道。
對於廢棄物,儘管現在已能做到回收(Recycle)、還原(Recover)與重複使用(Reuse),但這樣仍是不夠的。唯有人們發自內心的尊重(Respect)環境,主動減少(Reduce)垃圾量,人類才有可能達到真正的永續未來。

回顧這幾天的所見所聞,我心想,當我飲用完手中這杯香醇的咖啡,並將手中的紙杯扔進垃圾桶後,一趟永續之旅便由此展開。

被丟棄的紙杯將被回收、分解、燃燒,最後化為灰燼。而當它成為灰燼之後,深藏在餘灰裡的物質宛如新生兒般再次被發掘,並投入到全新的循環過程之中。

下午五點,上班族和學生們又再次依序騎著自行車穿越馬路,有說有笑。

從都市農業、社區營造、資源回收再到能源工廠,即使議題不同,我們仍可以從中看見瑞典人的永續精神。若說瑞典是全球最環保的國家,是世界的綠色典範,一點也不為過,因為永續DNA,早已深植於瑞典人的心中。

 

 

 

本文原刊登於經典雜誌,請勿轉載。


2015經典新LOGO-1

經典雜誌(以下簡稱《經典》),是一本針對生態環境、歷史,以及包括當代人文議題做深入探討的刊物,「為時代作見證,為人類寫歷史」是《經典》的創刊宗旨。《經典》隸屬於世界最大的華人慈善團體—台灣慈濟基金會,內容期待能結合知性、感性、理性與靈性,傳達出大愛與感恩、關懷與尊重、真誠與美善的訊息。從一九九八年創刊迄今,儼然已是台灣雜誌出版業中的代表刊物之一。
網址:http://www.rhythmsmonthly.com  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經典雜誌-137874479582/?fref=ts

 

經典雜誌(以下簡稱《經典》),是一本針對生態環境、歷史,以及包括當代人文議題做深入探討的刊物,「為時代作見證,為人類寫歷史」是《經典》的創刊宗旨。《經典》隸屬於世界最大的華人慈善團體—台灣慈濟基金會,內容期待能結合知性、感性、理性與靈性,傳達出大愛與感恩、關懷與尊重、真誠與美善的訊息。從一九九八年創刊迄今,儼然已是台灣雜誌出版業中的代表刊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