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韌性成事好城市:從100 Resilient cities談城市發展的韌性

文:P.Lu

2022/01/26 更新:
文中提到的「百大韌性城市(100 resilient cities)」已改組,並於2020/09更名為「韌性城市網絡(resilient cities network)」,持續推動國際韌性城市發展的經驗交流與知識共享。網站為:https://resilientcitiesnetwork.org/

還記得2016『韌性,城市不任性』的專欄嗎?兩年過去了,『韌性』作為口號,已經成為政治人物朗朗上口的關鍵字,我們也在無數的演講和被演講中,很努力的把韌性的概念和每一位想了解這個概念,以及想滑手機簽名領便當的人交流分享。隨著大眾對氣候變遷議題的關注,『韌性』包裹了氣候不侵、海綿城市、低碳城市、宜居城市等華麗名詞的內涵,正真切的影響我們對環境與人的看法,也無疑的成為每個城市努力想企求的金牌保證。在國際上,韌性城市發展的重點和脈絡是什麼呢?以下就從非營利組織『一百韌性城市(100 Resilient cities, 以下簡稱100RC) 1』來一窺其內涵。

100 RC發展進程與目標

100 RC是由洛克菲勒基金會(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所發起的國際團體,目的在協助建構21世紀城市在面對環境,社會與經濟等多方變異之下持續發展,並面對新衝擊的能力。100RC所關注的面向不僅是極端的環境變化,如地震,火災,洪患等,還有如族群,文化,社經發展等長時序的社會結構性改變,以建立『強壯的(robust)』城市來回應都市韌性(urban resilience)的發展目標。100 RC組織成立自2013年底,一開始僅包含鹿特丹等23個城市,五年來已超過100個城市2申請加入成為會員,並積極在100RC定期舉辦市長會議(mayors’ meeting)與其他活動中,就韌性城市發展的議題上進行對話與討論。

What is 100 Resilient Cities?

為什麼要以『城市』為單位來推動韌性呢?首先,全球人口持續性的向都市湧入(都市漂),根據世界銀行統計,全球都市人口目前已正式達到全球人口總數的一半,並預估在2050年達到全球人口的75%,屆時將有超過六十億的『都市人口』,也代表了城市將是資源消耗,同時也是社會發展的核心3。此外,從去疆界化(borderless)的角度,以城市為對口的國際對話,巧妙地提供了去國家邊界的立場,建立更務實的平台機制。

全球性的都市人口流動趨勢圖
Source:https://slideplayer.com/slide/3973557/

100 RC所提供的服務與核心目標包含:一,韌性城市專業者(Chief resilience officer, CRO)提供韌性城市發展所需,在經濟與資訊方向的引導,協助建立都市韌性發展的定位與城市價值。二,協助發展城市韌性策略(resilience strategy),三,提供相關資源,建立跨領域公私協力平台,與四,建構國際韌性城市發展網絡,推動城市間的知識交流與經驗分享。

城市韌性架構(City resilience framework)與韌性策略(Resilient strategies)

100個城市有100+種的都市發展樣貌,要如何避免空泛的大拜拜,在其中找到對話,資訊與知識交流的可能呢?100RC提出了以健康與福利(Health & Wellbeing),經濟與社會(Economy & Society,基礎建設與環境(Infrastructure & Environment),及領導與策略(Leadership & Strategy)等四個面向所建構出來的城市韌性架構(City resilient framework),作為基準,協助城市就韌性的七個特質:具彈性的(flexible),額外的(redundant),強壯的(robust),有資源的(resourceful),能反思的(reflective),包容的(inclusive)與整合的(integrated),進行自我審視。為了減少審視過程中可能造成的,城市間的比較與競爭,除了示範性計畫,100RC並不要求成員提供審視結果,而是協助並鼓勵會員城市提出城市發展的韌性策略(resilient strategies),以策略為核心,建立知識交流與對話的協力機制。

城市韌性架構的四個面向與內涵(上:原圖、下:本文翻譯繪製)
Source:http://www.100resilientcities.org/resources/#section-2 

Resilient city Rotterdam: 在鹿特丹空間規劃的應用與變化

荷蘭鹿特丹,因緣於獨特的環境與發展條件,一直是積極回應氣候衝擊,深化調適策略的國際模範生,自2013年起也積極參與100RC的發展,並於2016完成『鹿特丹韌性策略(Rotterdam resilient strategy)4』。根據Spaans and Waterhout (2017) 5,100RC對鹿特丹的環境發展相關策略,無論是深度或廣度都有所助益。過往鹿特丹的都市發展策略,以治水,與水共生,氣候不侵為核心,加入100RC後則逐漸加入對其他環境議題,包含長時序的能源衝擊與都市環境治理等,的整合性思考,以更務實,更全面的手段,建立以韌性為都市發展目標的基調。

 Before 100RCSince 100RC
都市發展的核心議題水管理與水患因應策略
  • 用水安全與水患管理
  • 網絡安全
  • 都市網絡強壯
  • 基礎設施強壯度
  • 社會經濟議題(特別是弱勢)
  • 環境議題:如乾淨的空氣與生態品質
  • 緊急應變策略與急難(含環境與人為災害)下的公共安全
  • 都市糧食與水供應
  • 能源可及性
  • 資料開放與可及性
組織管理與都市治理以個別部會為單位,僅在淹水與都市安全議題上有跨部會的整合性機構
  • 以『韌性』為基礎,強化回應整合性衝擊的能力
  • 『韌性城市專業者(CRO)』作為公部門鍵接群眾,非營利組織,私部門與地方利害關係人的對口
  • 增加城市政府內部對話與公共參與的能力
制度與思維將『韌性』看作是政府的執行目標
  • 建立『包容性的取徑(inclusive approach)』:將韌性視為政府,非營利組織,私人企業以及公民的任務

Source: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64275116301159

鹿特丹的韌性城市架構評量
Source: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64275116301159

結語:看見韌性的多元樣貌

如果韌性代表的是『不放棄』,那多元,持續,深刻,具包容性的努力就是一個韌性城市的核心價值。鹿特丹作為國際上韌性城市的一個案例,展現出韌性多元且全面的樣貌。本文僅從100RC來介紹國際韌性城市發展的脈絡與方向,後續在『韌性成事好城市』專題,將陸續介紹波士頓,里約,舊金山與威靈頓等四個城市的韌性發展,這四個城市無論在環境,人口,文化與氣候風險上都大不相同,推動韌性城市發展的企圖心與目標卻是相通的,希望藉此提供讀者對韌性城市發展有更多元且與國際接軌的理解和想像。

註:
  1. 一百韌性城市(100 Resilient cities, 100RC),2020/09更名為「韌性城市網絡(resilient cities network)」,持續推動國際韌性城市發展的經驗交流與知識共享。網站為:https://resilientcitiesnetwork.org/
  2. 100RC 成員 https://resilientcitiesnetwork.org/network/
  3. Cities in Numbers: How Patterns of Urban Growth Change the World
    延伸閱讀:https://www.theguardian.com/cities/2015/nov/23/cities-in-numbers-how-patterns-of-urban-growth-change-the-world
  4. 英文版參見:https://resilientcitiesnetwork.org/downloadable_resources/Network/Rotterdam-Resilience-Strategy-English.pdf
  5. 參考Spaans M, Waterhout B, 2017, “Building up resilience in cities worldwide – Rotterdam as participant in the 100 Resilient Cities Programme” Cities61109–116,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64275116301159

台大地理系,成大建築所,Lund University與TUDelft校友,目前棲息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系。人生充滿跨領域與超展開,專長是空間規劃,氣候調適,都市防災,韌性城市與參與式地圖製作。身邊有一群厲害又撐得住的同伴,相信有愛有溫度就可以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