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草的故鄉—苗栗苑裡


文/照片:廖怡雅、藺子團隊

交通部觀光局舉辦的2019經典小鎮漫遊年遴選活動,預計選出全台十大經典小鎮,而在第一階段民眾投票環節,苗栗縣苑裡鎮獲得全台最高票,相較於瑞芳、北投、大溪、新社、鹿港⋯⋯等多處知名景點,苑裡在觀光客眼裡還是較陌生的。究竟,這個位於苗栗的海線小鎮有什麼樣的魅力?有哪些值得一遊之處呢?新聞稿上的景點,相信民眾比筆者熟得多,網路的便利可讓大眾輕易取得旅遊資訊,為自己安排一場苑裡小旅行。

趁著此機會,筆者向大家介紹苑裡深根長達近300年的藺編工藝,試圖喚起讀者對產業興盛時期那黃金年代的嚮往;並同步介紹到苑裡天下路老街除了美食之外的日常風景。

藺子團隊

記憶中的藺草

提到藺草,是苑裡大街小巷人人共有的記憶。它曾經支持了無數的家庭經濟,也增添了當地女性的價值與驕傲;驕傲的背後,卻也記載了苑裡人無數的辛酸血淚,如果你向在地人問起藺草,肯定會得到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追溯起藺草工藝的起源,大約在雍正五年(西元1727年),距今約二百九十二年前,當時有兩位道卡斯族婦女發現大安溪下游的野生藺草,嘗試將其編織成草蓆,作為平常席地而坐的墊子。到了乾隆三十年,更有婦女編織出更細緻的生活用品,爾後漢人發現了藺草有很好的吸濕性與透氣性,紛紛向當地婦女學習,於是藺編的技術漸漸地傳入大甲街、苑裡庄等漢人居住的村落。

到了日治時期,由於日本人也很喜歡藺編的製品,於是委託當地的婦女-洪鳶將藺草編織成西方呢帽的造型,外銷到日本及其他國家,當時外銷草帽曾達1,600多萬頂,占當年度台灣外銷出口量的第三名,堪稱台灣地方產業的奇蹟,僅次於出口大宗糖和米呢!除了草帽之外,還有茄芰仔(茶貨打袋)、手褲(手套)、蒲團(坐墊)、煙盒等,當時的藺編製品更象徵一種身份地位,一般人可是消費不起的,此外,此時的藺編製品不再僅止於過去簡單的技巧,更逐漸加入編花巧思,演變成富貴階級之間的送禮的上上品。

苑裡的藺編婦女早期是家庭的經濟支柱

在二次大戰期間,因國際航線斷絕,外銷停頓,轉為內銷,民國三十四年後,是苑裡藺草帽蓆產業的另一個黃金年代,其主要市場由日本擴及到中國各重要城市,更成為上海高級旅館最高級的寢具配件,而草帽也成為當時最時尚的隨身物品之一。民國四十年前後,當時鄒靖女士在當時由蔣宋美齡女士所創辦的婦聯會推動下,爭取全省各中學學生均統一配戴省產的草帽,稱為童軍帽,使帽蓆產業再起榮景。

民國六十年以後(1971),由於塑膠原料的使用及工廠的興起,帽蓆製造業慘遭前所未有的打擊。苑裡地區大多數的婦女為維持生計,放棄藺編選擇進入工廠成為女工,藺草編織在苑裡街頭的景象迅速地消失,曾經的榮景也跟著消失不見。

復甦

經過了二十多年,藺草工藝復興的聲浪才逐漸響起。民國八十幾年,在地有小學開始開設藺草編織課程;也有地方人士籌組文化協會舉辦推廣活動,因而有了傳承的新契機。爾後,農會、各里的社區發展協會、學會⋯⋯等組織,紛紛為復興產業投入許多努力。「苑裡藺草」重新喚醒當地人的記憶,吸引了許多擁有藺編技藝的婦女們齊聚,重拾藺編的喜悅;藺草也因此漸漸地從苑裡推廣到台灣各地,更有年輕人及設計師開始加入,各式的創意藺編產品與新穎的設計也開始出現。藺草的自然特性與工藝美感,儼然符合現代人重視環保與生活品質的需求,期許藺草能重回人們的生活當中,開啟一波新的藺編浪潮。

藺草田收割
藺草編織
藺草DIY教學

天下路老街

既然談到藺草,就無法忽略曾經因帽蓆而繁榮的「天下路老街」,聽到老街二字,很多人的第一個想法都是:「老街應該很熱鬧吧!」、「應該很多店家可以逛吧」、「你們的老街怎麼這麼短」、「老街不該是這樣子吧」,然而,天下路老街,反而才是「老街」原本會有的樣子,老舊的街屋、古樸的帽蓆老店,適合悠閒的走逛或拿起相機沿途紀錄,沒有太多商業的氣息,也沒有大量批發而來的「老街紀念品」。

天下路老街舊稱「苑裡街」,清乾隆年間形成,一直到日本時期都是苑裡經濟、文化與政治中心,生活機能佳,尤其建國路以北(往慈和宮方向) 的這段,是我們現今稱的「舊街」。國民政府來台後,才開始有都市計畫向外擴展。老街和藺編產業關係非常緊密,天下路是發源地,也是曾經的外銷櫥窗,全盛時期有數十家內外銷的帽蓆中大盤商,現在整條路上僅存四家。因塑膠製品興起、工業化、農村人口外移等因素,天下路老街和藺編產業幾乎是同時地沒落。

如果想來老街逛逛,除了網路大推的幾家美食之外,也許還可以有以下選擇:

念舊古美術

以前念舊和隔壁店面相通為「苗栗縣帽蓆產銷合作社」,民國50、60年代,合作社組織健全、穩定帽蓆市場,產銷量大增,後來因漏稅弊案官司而結束,也導致多家相關公司倒閉。現在承租的夫婦經營古董收藏買賣,裏頭有來自台灣、日本、中國帶回的古物,像是精緻的小型展覽,老闆熱情好客。

苑芳齋佛具花生荖

苑芳齋目前由第三代老闆娘與第四代小老闆經營,超過百年歷史,創辦人糕餅起家,算是苑裡第一間糕餅行,也有賣糖果、冰棒,後來第二代老闆開了佛具行,糕餅裡唯一留下花生荖一直做到現在,從原本只有一種口味,老闆娘又開發黑/白芝麻、椰子等口味。每年大概從中秋節後、天氣較為涼爽開始做到隔年清明節,過年大排長龍,是苑裡人的私房送禮好物。

佛俱行也是百年糕餅店

剃頭店

頭家阿良師今年73歲,在天下路經營四十多年的剃頭店,忠實的熟客從年輕剪到老。房子壁面是米糠、大安溪泥土做成的土埆。而店內擺設和現在的美髮店差異頗大,兩個電動按摩座椅面對大鏡子、石子洗手臺、長木椅,以及阿良師精簡的工具,老派經典。

剃頭店頭家阿良師

番仔路

清代即存在,日本繪製的苑裡地圖也有記載,歷史悠久。「番仔」為日本時代苑裡民眾對日本人的稱呼,番仔路的街尾當時是巡查所。右側是振發帽蓆行,目前是第三代經營,四進的紅磚老房直通後巷,藺編產業興盛時,曾是百多名員工的振發帽蓆公司。

藺子

由年輕人經營的藺編工作室,現場可以看到許多精緻的藺編作品,跟帽蓆老店相比,多了許多創新產品,如書衣、包袋、手機袋⋯⋯等異材質結合的設計。假日來訪還可看到藝師現場展演。可預約DIY體驗。

帽蓆行

天下路上有僅存的四家帽蓆行,見成帽蓆行、謙昌帽蓆行、振發帽蓆行、美田帽蓆行,販售草蓆、草帽等傳統藺編商品,四家帽蓆行歷史悠久,收購的品項不盡相同,非常值得一逛。

老街樣貌與帽蓆行

筆者是台南人,大學及研究所在苗栗求學,大學期間曾跟著老師到苑裡做藺草設計專案,也曾在苑裡打過兩個月的工,畢業之後便長住在苑裡,兩年多前甚至在當地創業、結婚⋯⋯,不知不覺,就從台南人,成了苑裡人。工作之餘,當然也踏遍了苑裡各處景點,如果你問我:「哪裡可以拍照?」、「哪裡有美食?」、「哪裡可以眺望小鎮?」、「哪裡可以觀賞夕陽?」這些問題並不難,因為對我來說,這就是小鎮的日常,是我每日生活的一部份,小鎮的美,我能感受。

但每當有人詢問要怎麼「玩苑裡」,我反而猶豫了,如何將自己的生活,以觀光的角度介紹給他人,這無疑是一種挑戰。平常騎機車就可以四處去的地方,要如何介紹給搭火車來遊玩的民眾?開車來的一家人,反映停車位難尋,想走路去下一個點卻又距離好遠;想搭計程車,因平日需求不大,人一多,車行調度也有困難;想搭公車遊玩的民眾,卻發現每小時只有一班車經過;許多人也許會想透過公共自行車遊玩小鎮,卻發現苑裡缺乏這項設施;海線火車車班不多,往來台中的其他乘車方式卻如此不便,諸如此類的問題,讓民眾要「漫遊」小鎮,難上加難。身為小鎮居民,雖感到與有榮焉,卻又忍不住擔心,擔心小鎮在做好準備之前,就迎來超出負荷的觀光人潮,在缺乏基礎設施的情況之下,小鎮居民要如何面對這一波不知是好是壞的衝擊?部分居民興奮地期盼觀光人潮帶來的收益,然而,這件事情需要政府更多的關注,如果單純透過行銷吸引人流,少了事前的規劃與建設,苑裡是否可能淪為下一個攤販集散地,少了特色、也少了原有的悠閒自在。

藺子店內開設的體驗課程

延伸閱讀:

英國透納獎團體Assemble Studio造訪苑裡,帶動居民反思社區行動
愛土地,苑裡海線一家親協會從抗爭、社造到參選


藺子工作室共同創辦人。工業設計背景的廖怡雅兩年前成立藺編品牌『藺子』,率領團隊投入藺草產業鏈的復甦,期望產業透過年輕人的努力發展新的面貌,藺子秉持著友善藺編工作者的初衷,希望透過品牌的加值創造經濟價值及就業機會,提升產業的能見度。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