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哲瑋專訪 ─ 談參與臺北市市有閒置空間整合查詢平台經驗

撰稿:理查
受訪者:劉哲瑋(規劃師、都市小農.孵倡議者、g0v 貢獻者、天龍特公地專案共同發起人、臺北市市有閒置空間整合查詢平台協力者)

眼底城事在今年(2019)三月討論過閒置空間議題,但我們關注的不只是閒置空間可以怎麼被利用,更重要的是可以怎麼讓閒置空間被利用。臺北市政府在幾年前推出「臺北市市有閒置空間整合查詢平台」,並數次公開徵求提案,讓民間單位進駐利用這些閒置空間,不禁令人好奇整個過程從無到有到民間組織進駐空間,背後發生了什麼事情,有什麼眉角不為人所知。

為了找出答案,編輯室邀請到其中的一位人物,劉哲瑋,進行專訪,分享他在這個專案建置過程中所看到的經驗。

1. 你是怎麼對於「都市閒置空間」或是「公有土地」等議題產生興趣的?

我在規劃公司上班,時常接觸空間議題。以前曾經在雙北地區協助過社區推動環境改造,在這個過程裡,閒置空間、低度利用土地或公有土地常常成為重要的操作標的,很多社區也會自主找出這些空間來討論和運用。這些經驗形成了我所關注的重點:從社區或市民角度,來尋找公有土地在都市中的位置,還有這些土地可以怎麼被活用。

「天龍特公地」畫面(taipei-pop.herokuapp.com

2. 從「都市小農.孵」到「天龍特公地」,你是以什麼樣的思維或角度在推動這些專案?

「都市小農.孵」的脈絡,是因為我曾經參加臺北市青年社區規劃師培訓課程,其中就有關於都市農耕的議題。而有些社區在社區營造過程中也發現這個議題,他們開始從社區中尋找閒置空間來推動社區農園,其中關係到土地取得問題,公有土地就比較容易來推動。

在 2014 年臺北市長選舉時,許多 NGO 組織看到社區農園的實例與需求,串聯起來召開記者會提出訴求,也成功促使兩位候選人將都市農園納入競選政見中。這個政見後來則演變為市長當選人柯文哲的田園城市政策,市政府開始盤點公有土地、建築屋頂等等空間,開放讓社區作為社區農園使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從倡議者轉變為觀察和協助的角色。

「天龍特公地」的起點,則是因為一般空間規劃的參與者或社區都很關心公有土地在哪裡。但在那個時候(約 2014 年)連開放資料都沒有,想知道比較全面、居住的地區附近或是整個臺北市公有土地的狀況,是沒有相關的資料可以使用。唯一會看到相關消息是公有土地已經標售出去的時候,才知道它的地號和地點。

我們想改變這個狀況,才和朋友到 g0v 提案,一開始是想蒐集檯面上的公有土地(例如國有財產署標售網頁上的資訊)有哪些、在哪裡,然後把它做成地圖。某次和 OURs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交流時,組織這邊提到他們手上有一批臺北市公有未開發可建築用地的資料。當時他們正在推動「巢運」,想藉這批資料要求市政府去盤點大面積公有土地來評估興建社會住宅的政策。因此「天龍特公地」專案就轉向優先把這批約 14,000 筆公有土地地號資料做為視覺化地圖

成功國宅都市農園(照片來源:farmcity.taipei

3. 「臺北市市有閒置空間整合查詢平台」專案是怎麼開始的?

這個平台的啟動者應該算是市政府,大約在 2016 年,也就是「天龍特公地」完成後 2 年。那時候臺北市青年事務委員會觀察到,民間有這樣一個公有土地揭露的網站,主動來詢問「天龍特公地」這個專案的過程。部分委員便在青委會會議上提案做一個官方版本,詳細會議內容我不清楚,但最後決議是由財政局作為專案管理,用列管的方式在推動。

4. 這個專案有牽涉到哪一些單位? 在過程中,他們透過什麼樣的方式聯繫運作?

財政局作為官方單位來推動專案,碰到的問題之一是預算問題。這個專案推動的時間點不在預算編列的週期中,而且以前沒做過類似的業務,也不知道該怎麼編列。最終他們是以召開會議討論兼實作的方式進行,邀請府內包含青委會、財政局、都發局、地政局、資訊局等單位,民間則有「天龍特公地」專案參與者、其他包含擅於資料處理、網站建立的 g0v 貢獻者。幾次討論下來,決定直接沿用「天龍特公地」已經寫好的程式碼來建立平台網站雛形,平台要放入的資料內容則由官方決定。

中間我除了分享天龍特公地的經驗以外,也幫忙市政府邀請 g0v 中有程式碼開發經驗的貢獻者來參加實作會議。另一方面,因為剛好碰上 g0v 舉辦黑客松,便鼓勵市政府的同仁到場提案,徵求更多願意加入的工程師,協助資料轉檔和架設網站。黑客松當天也順利完成了最原始的查詢平台網站。

黑客松之後我就不太熟悉後續詳細過程,據我所知,有一位工程師 TMonk 跳出來協助財政局,針對平台網站作更多客製化的調整,包含加入閒置空間提案表格文件下載、閒置空間的照片等等功能。過一陣子,現在我們所見的臺北市市有閒置空間整合查詢平台就出現了。

「臺北市市有閒置空間整合查詢平台」畫面(reformspace.taipei/

5. 這個專案的成果如何? 是否有促使這些閒置空間或公有土地被作更好的利用?

現在可以看到,查詢平台上有釋出的,大多是地點不具有市場標租或標售價值,或是位在住宅區裡,使用限制比較多的土地或空間。據我所知,財政局在專案初期就認為除了公有土地資料揭露以外,還可以作更多事情。他們希望透過這個平台讓民間可以提案,提出這些閒置空間可以怎麼利用。

財政局前後進行兩次,總共八個地點的公開徵求提案,開放民間團體申請,而民間團體的提案必須具備一些公益回饋計畫給周邊社區。有些地點相當熱門,最終大約有 3、4 個地點成功讓民間團體進駐使用(列舉幾個包含位在公館溫羅汀的「攝影圖書館」、位在詔安街的「河神的丸子」、「文化法學會」進駐空間、空總北側的公寓空間「咘咕居」)。

6. 依你的觀察,若從政府角度觀之,他們曾經遭遇到過哪些困難? 後來如何解決?

第一個是剛剛(第 4 題)提到的預算問題。

第二是財政局在過程中有發動一次修法,修正「臺北市市有公用房地提供使用辦法讓一部分空間不受限必須以標租方式釋出。這類物件有加上但書,讓市府必須徵求具有公益回饋的提案,並且邀請不同局處公務人員作為評選委員(包含空間物件管理單位、熟悉法規的建築管理處等),召開委員會進行審查。而獲選後的進駐單位,則自行負責土地稅與房屋稅(也可視為較低的租金),來使用市有閒置空間,並且每個月必須向市政府回報說明使用狀況、公益回饋計畫的執行狀況等。

最後,是試著從財政局公有資產管理科角度來揣摩。這個專案讓科室增加很多以往沒接觸過的業務,包含閒置空間的 open House 接待、參觀到舉行評選,花費很多人力。可能導致現在專案似乎有些停擺,如何讓這樣的業務常態化持續進行,會是個問題。

徵求民間提案成功空間之一:攝影圖書館(照片來源:lightboxlib.org

7. 你認為這個專案的成效如何? 對於它的未來發展有什麼樣的建議?

我認為這是一個交換的過程。對民間單位來說,可以提案來交換市區空間的使用權,啟動他們想落實的事情。對市政府來說,這類閒置的空間特別是住宅類的房屋,可以有人入駐使用,減少空屋維護的成本。除了各取所需外,也讓周邊社區有些公益回饋計畫,是件好事。

個人建議市政府要繼續辦理這個專案,全臺北市閒置空間應該不只有這八個地點,可以持續釋出空間,擴大推動。

8. 你認為別的都市要重複這次經驗的話,需要注意哪些眉角?

如果願意的話,別的都市應該都是可以複製過去。因為單就同樣的業務來說,整個推動空間活化的各個業務環節會碰到的課題應該是類似的。

在臺北市有一個關鍵是,財政局針對法規進行了修正,鬆綁市有資產的使用。另一方面,主事者的念頭也很重要。決策過程和決策的人決定了專案的走向,假使財政局沒有想這樣推動,事情就會有不同的結果。

如果從市民角度來看,有了臺北市這樣的例子,民間團體也可以開始進行倡議,要求他們所在的縣市政府開始釋出閒置公有地或公有空間,帶來社會效益。

9. 你認為都市閒置空間在未來還有什麼可能性?

一般來說,都市裡的土地,往往已經被土地使用分區設定好土地的使用方式。但閒置空間讓其中存在一個模糊的空間,這是我認為閒置空間的特別之處。閒置空間比較容易讓沒有被定義的活動、不一樣的事情發生,可以帶動一些土地使用分區沒有想像過的使用方式。

例如都市農耕,嚴格來說在土地使用分區上沒有「農園」這個分區,不像「公園」和「綠地」具有法定的身分。現在透過政策可以讓它在公有土地發生,未來卻也不一定可以長久使用。這種浮現中、成形中的新的使用需求,並非只是隨興而為,而是大家就有這樣的需求。以都市農園來說,在臺北市公共土地常態性參與公共空間中的都市農耕的人數已經超過 10 萬人,若再加上本來已有的居家種植與園藝行為,其實非常可觀。閒置空間上的彈性使用經驗,可以讓人看到在都市中的生活中,持續滾動變化的公共領域使用需求。

另一個例子是夾娃娃機,也是某種程度大家需要一些生活娛樂。我是覺得這個沒那麼負面,它也是用很多閒置空間,都是店面已經空租了才開設無人商店,讓晚上可以明亮一些,沒那麼危險。從這中間也可以看出不同的開店模式,每個人可以小規模開店,是另一種經濟模式,透過閒置空間被我們看到。有點類似以前有適法性爭議的個人倉儲,就有業者看到這種小坪數倉儲的需求,開始用地下室那些本來沒人要用的閒置空間。

最後是市民公共生活的設施,在閒置空間中比較適合操作實驗性的議題,例如雨撲滿、修理咖啡館等等,我們從國外案例中看到的新的使用行為,往往也先利用這些有想像空間的場域去嘗試。

總的來說,閒置空間比較容易出現實驗性質的使用或是商業模式,讓新的需求被實現。我認為如果去觀察不同地區不同的閒置空間怎麼被使用,就可以隱約知道這個地區居民的生活需求是什麼演變中的趨向。


avatar

劉哲瑋

以社群志願者的身份,參與「公有地大行動」、「資料申請小幫手」、「都市農耕網」等民間倡議行動。
avatar

理查

我叫理查,我住地球,熊很可愛。


以社群志願者的身份,參與「公有地大行動」、「資料申請小幫手」、「都市農耕網」等民間倡議行動。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