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臺北眾力方程式:國外社區集資平台運作機制與經驗

文/全促會集資小組


臺灣群眾集資的崛起與發展

群眾集資是什麼?和其他網購平台有什麼差異?這些問題在臺灣的群眾集資平台於2011年崛起後兩三年內,約莫仍是一般人在聽見「群眾集資」時大多會浮現的疑問。但時至今日,人們越來越熟悉使用數位工具、透過電子支付、電商交易等形式辦理一切事務,網路資訊傳遞的快速和對網路平台的信任與熟悉增加,「群募」這個辭彙開始普及於網路使用族群中,無論出於支持專案內容、對集資商品的渴望等背後心理脈絡,上群募平台贊助專案、成為專案支持者已是許多人的日常。

相較於網購平台是人們透過網路媒介購買現有的產品、服務,群眾集資平台提供了提案者夢想兌現與贊助者用行動傳達理念認同的潛在銜接,在產品/計畫行動進行初期即以集資平台為界面,公開邀請認同該構想理念的大眾以實際金錢、人力、物力等方式支持提案者實踐計畫。不同議題取向群募計畫的成功,同樣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這個社會世代所關注的議題而這樣新興的「購買」理念的方式,絲毫不遜色於既有的網路購物發展,就2011年起臺灣的群眾集資即已陸續發展出包括flyingV、嘖嘖等十多家群募平台,於2015年就曾使用過網路購物人數而言,就已達到平均每50人就有1人贊助過群募專案[1]的成績,甚至光2018一年,臺灣群募平台總集資金額就整整超過7億台幣(不含獨立集資)!

有需求就會出現相應的供給市場,當群募逐漸成為一項蓬勃產業,人們不再滿足於單一化平台,不同類型的創意與夢想是不是可以在不同平台上集結呈現,平台業者亦由此看見群募版圖的需求缺口,臺灣群募平台開始朝吸引特定受眾的「分眾型平台」發展,有flyingV、嘖嘖等刊登各式類型案件的綜合性平台,專注在公益類別(如紅龜、臺灣一起夢想公益協會),支持內容創作的訂閱式集資平台(如PressPlay、SOSreader),也有以「社區營造」為主題進行資金、人力、物力募集的信義房屋勾勾gogo平台(目前已停止運作),甚至是由提案團隊獨立製作的獨立集資案件。同時,在傳統產品、設計等常見集資類別之外,也逐漸衍生出各式新興群募類別,如出版、地方創生、公共等,每年、平均每案所取得的集資金額亦不斷攀升,數千人贊助、集資金額數千萬的集資案更是不在少數。而群募平台上不同類型群募計畫的成功數量與金額變化,也多少反映出了整個世代所關心的議題取向,像是以回收塑料做成的環保袋、環保隨行杯等案件屢屢突破千萬集資金額,即反映出了人們對於環保議題的重視與實踐行動。在這些群募類別發展變化之中,值得關注的是,提案內容具公益性,常以創意手法重新詮釋公共議題的公共類別集資案為2017年臺灣群募平台成功案件類別中最多的一類,雖總集資金額在所有類別集資金額中並不突出,但可以顯見臺灣公共類別的集資案正以小而大量發生的趨勢發展[2],似乎也象徵著熱心公益的臺灣人也開始運用群眾集資平台「做公益」、支持好事在地方發生。


[1]群眾觀點網站,2015年臺灣群眾集資報告。2015年群眾募資總贊助人數約為20萬人,同年臺灣曾使用過網路購物的用戶則約為1000萬人。

[2]張嘉玲,【回饋型群眾募資平台觀測系列】-圖解台灣群募平台募資趨勢(2017年)。




當社區營造遇上群眾集資

公共、在地、社會等類別集資案件的大量發生,彰顯了臺灣公民力量的覺醒,人們透過行動來證明對這片土地的關心、用小額贊助來表達對這片土地的認同與支持,而網路群眾集資,則是織合行動者與贊助者的潛在介面。

自2013年齊柏林《看見臺灣放映會集資案》的醞釀發酵、2014年太陽花學運影像紀錄《太陽.不遠》在群募平台上迅速達標,集資金額高達五百多萬,及同年度《反核遊行》、《反服貿紐時廣告》等多項公共議題群募案皆寫下了漂亮成績單開始,群眾集資與各項議題多元結合的可能性始被大眾所關注。而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以下簡稱全促會)自2014年關注到群眾集資這項工具的運用,無遠弗屆的網路資訊傳遞,透明且自由選擇的平台近用度,能夠擴大傳統鄰里間社區及公共議題的推動效益,以群募文案、影片、回饋品等網路溝通工具設計,吸引跨地域的群眾認同、進而支持,也在無形中深化了網路社群與實體生活世界的相互連結。因此,全促會在社區大學的資源下,陸續嘗試發起三項小型社區集資案《從心發現不會星-喜樂陪伴行動》、《在地好豆就醬喝-本土豆漿前進校園》及《青年社區-社區友善復健空間》,透過實際陪伴社區面對集資平台上的群眾,積累臺灣社區集資經驗的厚度,也做為未來相關機制可能的推動基礎;實戰之外,我們也開始進行一系列國外涉及社區集資的群眾募資平台案例分析,希望由已發展出一套穩定運作模式的國外案例經驗,作為臺灣未來社區集資的發展養分。

在地好豆就醬喝-本土豆漿前進校園》社區集資案中,台南新化周邊國小孩子們正聚精會神一起磨豆漿,讓動手作成為最直接的食農教育方式。


社區X集資,國外集資平台怎麼做?

國外的群眾募資發展早於臺灣,各式平台的分眾分流亦有如遍地繁花,有採取借貸式集資,為農漁業一線工作者募集啟動基金的美國Kiva平台;也有採取股權式集資,募集資金在歐陸將古堡、博物館等歷史文化遺跡共同購買、保存下來的法國達太安平台。而以社區議題為主題的社區型集資平台,當前在歐美發展最成熟的兩個網站為IOBY和Spacehive則是採取贊助式集資模式,兩者分別在2009及2012年成立,雖然發展路徑有所不同,但核心價值都是希望以群眾集資的方式,來活化社區、培力民眾,以貼近生活的方式,重塑我們的城市與生活。

而與我們鄰近的日本,因鄉村人口外流、人口高齡化、少子化等社會情境類似,其在「地域振興」、「地方創生」方面的政策經驗及衍生出的地方集資平台,在臺灣推動「歷史再造現場」、「地方創生」等大型國家公共政策的現在,也相當值得我們作為發展引入民間力機制的參考借鏡。

  • IOBY支持社區跨越最難的一哩路

在美國,許多弱勢社區長期缺乏投資,但人們對於改變充滿渴望,IOBY在這樣的需求下應運而生。IOBY(In Our Back Yard)的願景是,「從後院開始,一個接一個街廓,最後重塑整個國家的社區生活」,他們也真的從紐約開始,一步步推進美國逾260個的大小城鎮。IOBY發現社區成功改變的關鍵,不在集資金額多寡,而在人的培力及豐富的協作關係。以下資訊可以反應出IOBY的特質:平台專案成功率高達87%,平均集資目標為4,181美金,平均每筆贊助金額為35美金,平台上出錢又出力的贊助者高達53%,團隊共29位工作者中,有6位長期駐地,與提案的社區領袖(IOBY Leader)共同工作。

IOBY最深切的期待是為那些面對龐雜問題卻無能為力的社區,帶進新的社區決策機制。利用小規模的社區型集資專案,讓居民有機會坐進決策圈中心,為社區帶來真實、快速且有效的改變,過程中也使社區逐步具備改變自身環境的能力與信心。在進入每個城市前,平台都會先進行他們所謂的「phase zero」研究,他們進到社區,聆聽社區頭人的想法,以更理解社區的真正需求。IOBY培力那些能為社區提出好主意的人,成為具有影響力,能規劃、集資、為地方帶來正面影響的公民領袖。

在一些長久以來被忽視、資源缺乏的地區,或在使用數位資源的能力上有落差的社區,平台會派任駐地專員和社區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逐步建立雙方的信任關係。IOBY不僅僅把自己視為一個提供社區資金和資源的角色,它更重要的任務在於扮演一位召集人,將社區裡不同的成員串聯起來,建立起強韌的網絡。

從凝聚社區、提案到執行的過程裡,IOBY盡其所能的提供所有支持和協助:確保所有合作的群體都能順利接觸IOBY夥伴、提供容易上手的集資培訓給有需求的社區領袖、媒介專家和實務工作者、連結公部門和法律顧問等。特別的是,在IOBY的部落格上,幾乎每一個專案都獲得詳細報導。透過報導,贊助者可以瞭解集資結束後社區發生的改變,更深入理解專案之於社區的意義。

IOBY平台不僅列出各社區集資專案需要的資金,也能同時作為社區團隊招募志工、讓民眾「出錢又出力」的管道。


  • Spacehive以「城市」凝聚認同感,倫敦市長基金捲動地方投資

在英國發跡的Spacehive自詡為豐富公民生活的共創者,核心宗旨為「讓人們有能力去創造和支持能讓地方更好的提案(Empowering people to create and fund projects that make local places better)。」Spacehive利用人們對「家鄉」的認同感,並擴大「家鄉」範圍,在平台上形成以英國各大城市/區域為名的Hive(意指如蜂窩般熱鬧的討論區),諸如倫敦、約克、曼徹斯特等,將各地區零散的集資案集中處理,以發揮更大效用,凝聚有共同熱情或城市經驗的人們持續討論、提案、贊助,並付諸實行。Spacehive已經與英國逾372個鄉里共創超過650個成功專案,募集了超過1300萬英鎊的資金!

而Spacehive的倫敦hive中,民眾提出各式各樣的狂想,在平台中由倫敦人以實際贊助表達偏好和支持,當某項提案獲得相當人氣和贊助後,倫敦市長就會進場加碼贊助,將那些受民眾青睞的提案更往前推一步。市長的支持也帶動提案地點周邊的企業和民眾跟進支持,使提案更快達標實現。在市民和市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已經達成104個提案,超過8,343人為倫敦投資超過244萬英鎊,不僅創造了有趣的快閃市集,讓舊煤廠變身公園,甚至把舊水槽變成藝廊。

Spacehive上的社區集資提案以地域為分類,號召同鄉人共同支持地方事物。圖為將Hackney鎮上的舊澡堂改造為社區廚房的集資案。


  • FAAVO:地方X群眾集資

和台灣發展脈絡相近,日本也在2011年左右引進群眾募資,而自2009年開始推動的「地方振興」以及災後重建募資相關提案自然也出現在日本的群眾募資平台上,如日本最大的群眾集資網站CAMPFIRE,或是日本最早的群眾集資網站READYFOR。相比起CAMPFIRE和READYFOR上五花八門的募資提案,FAAVO則是一個將尺度縮小成各都道府縣的地方集資平台。FAAVO用「地方」來分類,由各個地方的player(計劃發起人)提出計劃,包含自己對地方的想法,為什麼想要發起計劃,會怎麼執行,如何活絡地方,透過網路看到計劃的人,若是產生共鳴進而提供金錢支援,或是幫忙分享宣傳。目前FAAVO已擴大到日本境內107個地區,累積的總贊助金額高達11億日圓!

FAAVO也採取一個有趣的措施:徵求地方合夥人,邀請根植地方的NPO、企業等團體共同合作,由FAAVO負責網站經營,還有全國性的資訊發送,以及經營的方法論等等,地方團體則負責計劃的發掘,與發起人的聯繫,地方活動的舉辦等。

由地方發起人提出,FAAVO上的集資案件充滿了日本各地特色風情。

  • 公私協力地方集資回饋品:ふるさとチョイス(故鄉Choice)

日本另一個有趣的案例為ふるさとチョイス平台,此平台和日本許多自治體合作簽約,結合了自2008年起日本政府推動的「故鄉稅」捐款型納稅方式,讓地方政府可以合法募款,而民眾的捐贈可以扣抵固定程度的所得稅或住民稅。針對捐款,地方政府則在扣除基本額後,採購地方業者相應價值的和牛、水果等地方特產,回饋給捐款者。對於民眾來說,節稅的同時能獲得平常不一定捨得買的商品,對於自己的捐款去向與用途也有一定程度的把握。相對於地方政府來說,在獲得資金投注的同時,回贈的謝禮既是對地方業者直接的採購支持,也是有效的地方特色宣傳。

ふるさとチョイス平台截圖,可以看見各地特色農產品、套裝旅遊行程皆是故鄉稅的選項,對民眾具有繳稅、換取地方特產;對自治體則有收取地方建設經費,又能作為地方觀光宣傳之利。

雖然民眾難免以節稅作為主要捐款理由,但此平台上對於該自治體的簡介、商品跟地方的關聯、民眾對於該地區充滿回憶、感想與鼓勵的留言,甚至是當地市區公所針對捐款的用途介紹、最新成果報告等資料的提供,都多少提升了民眾對於地方的認識與支持意願。

你希望支持地方政府在孩童教育、自然保護或賑災復興等特定議題的行動嗎?ふるさとチョイス網站讓你可以輕鬆分類各地方自治體所提出的募資專案及回饋禮品。


著眼臺灣,社區集資平台的想像

從美國IOBY建置完整地方小型集資培力策略與支持網絡,英國倫敦Hive中結合市府政策,由市長加碼贊助地方集資,公私協力共同投資地方,再到日本地方集資平台結合居民切身生活所需發展出的各式集資模式,豐富有趣的國外案例開啟了社區集資平台在臺灣可以如何產生的多元想像。

社區集資是在地實體生活與網路世界的連結紐帶,因此,當回到台灣社造脈絡,嘗試以社區集資做為一項工具,交由社區團隊用以媒合、擴大社區行動參與者,讓有意願支持地方者能輕易找到管道與投入方式,也讓資源需求不再成為有志社區行動者的進入屏障時,我們又該多做些什麼準備?現有的群募平台足以滿足我們對於社區集資的想像與需求嗎?又或者,有沒有什麼公共政策能與社區集資接軌,建立起民間力量的引入機制,由下而上動員社會,亦由上而下給予閒置空間開放、相關法規鬆綁等輔助。

再進一步思考,社區集資是否存在著操作門檻呢?會不會只是熟稔網路工具使用、懂得如何行銷宣傳之社造工作者的應許之地?臺灣傳統深入鄰里間的社區發展協會、基金會等組織,又會不會因此被排擠於社區集資工具使用之外?

建立臺版IOBY或許會是個可行的解決方法,集合網路群眾集資平台的優勢,同時也設置輔導團隊,培力社區聚焦社區議題並能向大眾明確述說等進行集資所需之技術與能力。但如何回到臺灣社造脈絡發現真實社區需求,而有相應的修改設計與配套措施,仍需要再進一步由實戰經驗中持續觀察反饋。

也因此,自2018年開始,全促會與臺北市都市更新處合作,以「臺北眾力方程式(臺北市社區營造點媒合培力計畫)」為名,以社區集資推廣培力為基底,開展了多項新興社區溝通模式,並希望由實際下場輔導的過程奠基更深刻的社區集資培力輔導系統性方法。作為一項由公部門支持、運行至第二年的計畫,「臺北眾力方程式」具有其綜觀北市社造變化趨勢及嘗試針對更素樸的一般型社區進行社區集資操作的高度與角色。「社區集資」是我們設想銜接世代與新興社造的重要施力點,不僅是戰略工具,也具有帶動制度改革的催化功能。在2018年,「臺北眾力方程式」為社區集資增設計畫類別,參考美國IOBY平台,邀請2個社區團隊在集資所需相關技術與服務的支持下,與我們協力完成社區集資案的設計與開發,並期將來能朝此方向訂定社造新制度。

去年所支持的團隊之一: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在嘖嘖平台以《一起上街玩吧!兒童重返街道募資計畫》成功集資176萬,共850人參與集資,在今年將透過四場街道遊戲、街道遊戲操作手冊、培訓課程等方式,號召全台灣一起帶領孩子重返街道。藉由社區集資案,特公盟這群地表最強爸媽成功將原先在網路媒介上漂泊不定的議題社群聚合起來,讓街道遊戲不只在臺北市更在各個縣市遍地開花。內部團隊得宜的分工也不斷透過網路社群、媒體、社區及政策溝通等方式推播出關注兒童遊戲權的外部聲浪,進而由下而上逐步打破「街道可以進行馬拉松、遊行、辦市集,但原來是不可以上街玩」的政策規定。

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在嘖嘖平台以《一起上街玩吧!兒童重返街道募資計畫》

社區集資作為社區行動資源的取得方式外,高曝光、資訊傳遞快速的網路集資優勢也往往能協助團隊更有效倡議行動內容,提升社區議題的關注度。2018年受臺北眾力方程式所輔導的另一計畫,支持了長期耕耘唭哩岸地方、致力於唭哩岸石的保存搶救與教育推廣的唭哩岸文化工作室,作為首個由臺北眾力方程式輔導的社區集資團隊,希望以另一種社會溝通模式邀請社區及大眾認識、加入較為冷門的文化資產保存行動,是團隊選擇採取社區集資行動的主因之一。同時,也因為唭哩岸石議題具備相當地緣關係,唭哩岸文化工作室所提出的《「守護.台北記憶之石」唭哩岸石銀行手部曲》集資案,比起特公盟透過網路媒介採取的「空戰」,更注重與在地商家、社區大學、社區組織間的溝通宣傳等「陸戰」效益,透過利害關係人網絡盤點、名人證言分享及地方熱點拜訪,號召在地能量參與。該社區集資案共募集37萬元,共有231人參與贊助。

在地打石謝炎山師傅現身,透過動人的打石職人故事分享,吸引大眾關注、參與集資計畫。
盤點利害關係人時,在地學校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圖為團隊與中正高中班級合作,帶領學生進到士林科技園區預定地親身參與唭哩岸石搶救保存行動。

由去年兩個實戰案例出發,臺北眾力方程式將在今年持續擴大,將輔導三個社區團隊運用社區集資開展行動,也將著重降低集資技術門檻,建置配套條件,嘗試更素樸的社區集資,並思索能力較弱的社區團隊如何近用群眾募資這個工具。今年下半年亦將陸續收攏、分析這兩年下來的第一線執行觀察經驗,並透過社區集資教戰手冊編篡,分享社區集資的操作方法與經驗,提供給更多有意願嘗試的社區團隊使用參照。敬請期待,並隨時關注臺北眾力方程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