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慧秋 Chofy
你曾經閉上眼睛,感受過某個地方的風嗎?風裡的聲音、味道、溫度--無論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都找不到一模一樣的風。
「這裡的風,跟日本很不同。」
讀設計研究所的那段時光,我曾有過幾次很棒的田調和工作坊經驗,其中一回是台、中、日三校在福建地區的聯合調查。
這個聯合調查最初給我其中一個印象深刻的部分,就在於來自三地區的學生,儼然帶著不同特色,而這些不同給聯合調查帶來很好的撞擊與交流。
台灣的學生,或者不以一概全,就說以我而言,進入設計田野調查時,是這樣的--
我們來到福建舊城,那裏的建築特色與台灣很不同,仍然保持著傳統的建築樣式,然而跟台灣的傳統建築也有造型上的落差。古樸的屋樓外,街市巷弄卻很有活力,你會在那裏聽到麻將聲--沒錯,是麻將。無論是屋裡傳出來的、騎樓底下擺著的,抑或是路旁樹下三五成群的,那裏的人們茶餘飯飽的娛樂是打麻將。但於此同時,我是無心體驗民風和游樂的,因為調查的時間很有限,我必須儘快找到有利發表的主題。
最初我聚焦的是窗形。「窗」是調查傳統建築時,很容易著眼的一項特色,古城內沿街走過的房屋,每間上的窗居然也各有不同、像是各戶在比美似的--我抓著相機,見獵心喜地逢窗就拍,並記錄下其特徵、色彩,很快的,我便採集到相當數量。
這樣的調查切入方式,無疑是受經驗與訓練而形成。我想,在台灣從事過設計研究的學生,大抵上都接觸過相似的內化思考脈絡:選定調查主題→大量採集素材→抽取與彙整視覺元素→將視覺元素結合套用物件→生成所謂「文創商品」
只要掌握這樣的 SOP,無論將調查地點從福建轉移到金門、台南、或者京都,我們都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取得一些可用的研究題材。
然而,在調查交流會上,來自日本教授的分享卻觸動了我。他說:
站在樓台外的時候,感受到風吹在臉上,感覺很好。這裡的溫度、味道跟日本很不同。
--當我在汲汲營營的蒐集建築造型材料,並聚焦在視覺上的差異時,日本的教授正在感受風、溫度和味道--那些你必須閉上眼睛、把心慢下來,才能體驗到的東西。
我好像被敲了一下腦袋。
你或許可以在福建沿海一帶,以致鄰近的地區,包含金門,甚至台南古都,找到相似的建築、相似的門與窗。然而,即便是站在相似的窗台,你也絕對體驗不到一樣的風,還有一樣的溫度、氣味、聲音--正是因為這些感官的綜合體驗,才讓一座城市的特色變得鮮明,變得獨一無二、與眾不同。
視覺設計的標準流程,固然可以輔助我們快速得到某些成果,但它同時也是一把雙面刃。被框架的視覺接收、以及規範的標準流程,可能使人落入窠臼,於是乎,我們總能在淡水和墾丁看見一模一樣的伴手禮;在士林夜市和花園夜市看見一模一樣的「文創商品」--這是一種複製的淪陷。
如果試著閉上眼睛、忘記SOP,或許我們也許有機會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春風又綠江南岸」--綠色的風,是什麼樣子的風?
說起了風,我的心緒一下子被吹到了大學中文系時的詩詞選修課。
有一回,我們在課堂上談起了詩詞裡的「色彩」,你認真想像過那些詩詞文句中的色彩嗎?以「春風又綠江南岸」為例,詩眼的「綠」字點出的江南風景,那裏的「綠」,和其他地方的「綠」有什麼不同呢?
老師引導著,用我們身處的環境作為例子,問了問我們:「清華和交大在你們心目中是什麼顏色?」
對於一個清華人文學院的學生來說,其中約莫有大多數的學生會回答「清華是綠色」--因為人文學院在山腰上,被綠林山水所環繞,所以在我心目中,清華是綠色,相對來看,交大便是建築所構成的灰色。
那麼清華的綠,是什麼樣的綠色呢?
我閉上了眼睛,光是想著就能回憶起楓林小徑上黃綠交雜的顏色、新竹略微寒冷的風、陰鬱的溼氣和溫度、草和樹林的味道--那樣的綠色很鮮明、很有層次,在我心裡清華的綠色,跟世界上任何一處的綠色都不一樣。
這即是文字的力量。
若是你未曾仔細地去感受文字背後寓涵的五感體驗,那麼你讀「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時候,江南水岸的「綠」、跟台中綠川的「綠」,就可笑地沒有什麼分別。
當我們談詩詞文學時,會提到「煉詞、煉句」,對門外的人來說,也許會感覺鑽究那些字句彷彿小題大作,然而事實上,一個字卻極有可能翻轉整個作品傳達的意象。
譬如,試圖表達「寒」的感覺時,應該選擇「冰」、還是「冷」這個字呢?若你細細體會二字,包含讀音、以及背後的文化語境,就會發覺這兩個字截然不同:感覺起來,「冰」似乎總比「冷」溫度上更低一些;觸覺上似乎更堅硬一些;聽覺上則更清脆一些。所以就難怪古詩人會「 吟安一個字,撚斷數莖鬚。」
有好幾次,我們在詞選課上,經歷了彷彿集體催眠般的體驗。我們被丟到了詞句中,用這輩子都罕為經歷的專注、深深切切的感受到作品中的氛圍,以通俗的話說:「就像人站在作品裡一樣。」你曾試過這樣讀詩嗎?
到此,我已經把話題扯遠了。上述這些跟設計是無關的,但真正毫無相干嗎?倒也未必。
用聲音去表達一條河
回到三校聯合調查。我們第二個參訪的地點,是雲水謠古鎮的南靖土樓。2006 年知名的愛情電影《雲水謠》即是在此處拍攝。
來到這裡,很多同學又會把主題重點放在當地的特色建築「土樓」上。但與之前不同的是,我的小組由於其中日本博士班學長的帶領,將我們把調查的主題由建築、拉到了地景--我們鎖定了遊覽車入口一帶的懷遠樓,以至和貴樓,兩者其間依傍聚落的河流水道。
中國傳統的建築聚落,往往是倚水而生,福建土樓也隨流水地勢發展出河坑土樓群。而其中一條觀光路線,同時也是我們此行田調的範圍,是由懷遠樓為起點,行經雲水謠古道,終點至河貴樓。橫渡兩者之間的曲流水道,是整個村落社區重要的民生資源,也是觀光客散步導覽必經的風景。
整條水道由河貴樓所在的高處、流向低處的懷遠樓,其間由於地勢起伏,以及各種人造地景的因素,形成幾處高低落差的小瀑布,同時中間各點也規劃了觀水品茶、聽風寫生的休憩區。
「為什麼我們選擇了「水道」作為調查主題呢?」
這是由於我們發現,在整個田調的過程中,大多數的同學花上了更多的時間停留在水道旁、而非土樓建築內,大部分的遊客亦是。推測的理由是土樓建築的內部陳舊、幽暗,難免給人壓迫感,所以多數遊客在參觀過土樓後,便走往水邊休息品茗,欣賞雲水謠的美景。因此如果要針對當地觀光特色進行設計改造,我們認為水道景觀也許是一個更佳的主題。
其中,「水聲」是我們注意到的一個重點。你曾經嘗試用「聲音」去探索一條河嗎?我們做了這樣的挑戰--
■步驟一:調查方法設計與素材取得
我們找出了整條水道較具特色的七處地點,選擇的方式,是基於地景水勢的呈現、以及其周邊休憩區的規劃,簡而言之,我們找出了幾個「適合遊客欣賞水聲」的地點。接著是研究素材的取得。
這是我第一次的田調經驗,而「水聲」這樣的研究素材也是我所第一次遇見,對於該如何執行,學長提供了意見,他說:
研究工具和方法是被設計出來的,面對不同的情況,我們應該自行設計出不同的研究方法--重要的是這個方法如何取信於人。
於是我們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下,決定的方式是透過錄音、以及配合一些標準化的規範,包含錄音距離、位置等,取得了一組聲音素材。下一步,是將素材轉化應用。
■步驟二:聲音素材的分析與視覺化轉換
「水聲」是一種聽覺上的素材,然而對於視覺設計師來說,我們仍然需要將這個「聽得到」的素材,轉換為「看得到」的素材,如此一來才適合做後續的發展應用。
那麼該如何做呢?我們試著用幾種方式去分析素材:
1. 透過向度分類歸堆
我們設定了兩組座標軸,分別是「視覺上的感受」以及「聽覺上的感受」,舉例來說,在某些地點你可能可以聽見好聽的、舒適的流水聲(抑或是間雜著清脆的鳥鳴聲)但視覺上卻是雜亂、缺乏整理的景觀。透過分類歸堆,我們未來可以提供在水道觀光規劃上的改造建議。
2. 感覺語彙的蒐集
環繞而坐,一同細聽每段聲音,我們輪流表達對聲音素材的感受,最終將發言內容中的感覺語彙統整,得到七組代表性的形容詞。
3. 聲音的圖像轉化
我們使用了略為粗糙、但卻很直覺的作法,那就是--把聽見聲音的感覺畫出來!限定了抽象性的繪畫表達,同時規範了統一而短暫的作畫時間,這表示我們只能塗繪出很簡略的線條。是想看看這樣的結果如何呢?
結果是出乎意料的。我們發現幾乎每段聲音所得到的插畫素材,居然皆各自有相似之處,或者其中總有幾個人畫出了幾乎一致的圖像,這表示我們對於聲音素材有著相似的感受。
最終我們將這些插畫素材,進一步統整、簡化,繪製成代表各地點的水聲圖式(icon)
■步驟三:素材轉化後的創意發想與提案
在我們得到了各種彙整分析過的素材後,究竟可以如何轉化和應用在設計上呢?針對此我們提出了幾個創意構想,雖然它們未被執行出來,但這些想法仍然是很有趣的,諸如:
- 水聲導覽地圖
我們經常用眼睛去認識一個地方,何曾想過用「耳朵」去體驗一個地方呢?設計一份「聲音的地圖」,帶領遊客用新的角度重新感受一回雲水謠曲流。 - 茶水相映的飲用體驗設計
當地產茶,來到此地的遊客往往會坐在水邊、泡茶品茗,同時欣賞風景。我們將特產的茶葉蒐羅,將茶色、香味等特徵逐一評比,設計出對映出七處地點及水聲最佳的飲茶推薦。 - 水道景觀優化再造
以聽覺感受為重點,規劃出七處適合觀光客駐留欣賞的休憩處(事實上,我們在定下七個調查位置時,確實也將行走路線的腳程與疲累程度納入考量點)同時,也將水聲素材轉化的圖示,納入景觀與指標設計之中。
除此之外,當然還有許多一閃而逝的有趣想法,例如指導的老師提供意見:能不能設計出某種特別的茶葉包裝呢?在喝茶的同時可以聽見雲水謠的水聲,令無法到此處的人,也能感受到再現的聲音風景。「體驗的再現」也是一類可能值得被商業化的提案。
事實上,「創意」的延伸轉化和發展,本來就是最困難的部分,我們在此些提案的發想過程中,難免也受到既有經驗的框架,而難以在「形式」上有所跳脫,那是當時的我們能力所能到達的極限。
然而這整段的調查過程、以及我們所取得跳脫視覺範疇的素材,無疑仍是很有趣的。這時,「可不可行」和「實不實際」都不是最優先考量的重點,重要的是--透過視覺以外的感官接觸,找到有別於過往的設計創意。如能妥善轉化、並輔以商業性的取捨設計,便很有可能幸運地得到獨具匠心的最終設計產出。
結語
攏攏總總--上述便是我在此趟田調過程中,所有的歷程與收穫了。
行文至此,我發現自己已經快要掉入「設計研究生」的狀態情境中了,不、不!我並不想用這麼嚴肅的態度跟大家談設計調查,事實上這些過程是很有趣的,不是嗎?
所以最後我想用一個自己心目中,非常喜愛的五感設計代表作品,來分享當結:
無印良品中,由深澤直人所設計的這組「 壁掛式CD音響」是很經典的產品。它的造型像是早期掛在通風口的壁扇,拉下了抽線開關以後,音樂就如同風,緩緩地流瀉出來,拂動了聽者。
「音樂」與「微風」都是看不見、也抓不住的事物,然而它們總能用另一種形式觸碰人,並令人感覺怡然舒適。深澤直人用誰也沒想到的方式,將「觸覺」與「聽覺」兩者結合起來,而這之間的思路如此細膩、如此巧妙,無疑是靜下心來才能發覺的世界。
我們是否太拘泥於視覺感官的框架了呢?下回,也來試試看閉上眼睛做設計吧!
本文轉載自:閉上眼睛做設計--視覺傳達之外,被忽略的五感體驗
Chofy
銀海設計工作室負責人,中文系出身、視傳研究所畢業的跨領域設計師。正致力於透過寫作,幫助大家做設計以及理解設計,目前經營個人部落格《設計私房誌》medium.com/@wandering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