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城市下的市場精神】議題沙龍活動側寫

文:劉如意

時間:2019年10月9日(三) 18:30-21:30
地點:新富町文化市場
主持人|
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秘書長 楊志彬
與談人|
艋舺娑婆之眼團隊成員 駱奕蓉
音樂米創意產銷企業社創辦人 方子維(宜蘭南館市場)
天母士東市場自治會副會長 林宜靜(天母士東市場)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創意學院處主任 洪宜玲(新富町文化市場)
臺北市市場處公有零售市場科科長 何相慶

「傳統市場可謂城市之窗,向市民展現獨有的城市第一印象。」

「或許你走過很多城市,散發著不同的氣味,期望透過硬體及軟實力的改變,讓我們也能在市場輕易地嗅出屬於臺北在地的味道。」 上述是從臺北市市場處「105年度整體業務推動概況」[1]中擷取出市場與城市關係的語句,從中描繪市場之於當代都市的意義與重要性。近年來因都市更新、空間老舊或不敷使用等因素,市場在建築本體上的更新如火如荼開展。以臺北市政府目前推動的市場改建或重建工程,就有七個[2]正在進行中。市場的重視度似乎被提升了,但同時也必須謹慎思考,市場的想像是否僅硬體的更新?市場的多樣性、多重屬性、功能與意義,在更新過程中如何被保存或轉化?不同屬性的市場面臨轉型的過程中,如何搭配都市發展,並在公私協力的合作與互動下,共同打造新的市場意義,已為不可避免的趨勢。


[1]https://www.tcma.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6CC9E0B656E76689&sms=04D405B43CD72EC5&s=D96318588B4AE797
[2] https://www.tcma.gov.taipei/Content_List.aspx?n=8812B6ADD09BFDB7

一種市場學的風潮興起

有民間團體提出一種以市場為主體的觀看方式,稱為市場學。全國社區大學促進會(以下簡稱全促會)秘書長楊志彬在本次講座中開場提到,市場/市場學是能夠做為不同地方認識自己的方式;透過市場,能連結到更大的網絡,像一種物產博物館的概念。 都會中的市場更是一種「文化櫥窗」。對致力於環南市場口述歷史保存的艋舺娑婆之眼[3]成員駱羿蓉來說,市場本身就是一門值得探索的學問。他與家人在得知環南市場要拆遷後,和家人攜手紀錄市場40年來的故事與歷史;他說:「除了我們自己的,還有其他攤商二代的故事。希望這些打動他們的內心,留給他們孩子這些故事,知道環南市場發生過什麼。」


[3] https://www.facebook.com/sahamonga/

由全促會主辦的「臺北眾力方程式系列特展」活動,本次講座以市場為主題探討市場之於都市的意義。    照片來源:全促會

市場的意義與功能被不同行動者所想像,轉變正在發生。然而,不同屬性的市場在轉型與創新過程中,面臨的問題與困境各有不同。這場講座中,全促會邀請了三種不同屬性的市場—宜蘭南館市場、天母士東市場,以及萬華新富町文化市場,分別以文化觀光、現代化與文創的角度出發,分享他們對於市場的想像、創新與轉型的契機和困境。從他們的分享中可以清楚理解,市場的創新與想像,需要長時間且緩慢地擾動,並非理所當然的、自然就能產生改變的契機。

越在地越國際—宜蘭南館市場

南館市場位於宜蘭火車站附近,是一座公有零售大樓及延伸至附近街道旁的攤商所聚集構成的傳統市場。被稱作少年阿公的方子維,一年中的一半時間在礁溪的農事中度過,另一半則帶著外國人逛南館市場。對他來說,市場是連結產地與消費、農村與都市的節點。即便宜蘭的休閒農業蓬勃,但人與農業的距離還是很遙遠,「農業部分少了一點,就從菜市場來補足」,他說。他定位市場為生活博物館,隨著不同信仰、節氣與節慶,架構了相對應的商品與日常,「文化要使用它才會活下去」。市場是認識一個地方的重要起點,目前他接待了來自21個國家的外國人,帶著他們從與攤商的對話跟互動中,交換彼此的生活與人生經驗。方子維也將市場作為一種教育場域的延伸,推展食農教育、與美術班展覽合作,甚至是閒置攤位再利用等。他認為,透過軟性的活動與內涵,提升攤商對於自我的重視,逐步的擾動。

臺北市市場處公有零售市場科何相慶科長說明公部門對於市場未來的策略與想法。     照片來源:全促會

品牌化的現代化市場趨勢—天母士東市場[4]

「士東的目標就是往前面看,成為現代化、豐富的,耳目一新的市場」,天母士東市場自治會副會長林宜靜說。説到最美的五星級市場,一定會想到士東市場。士東市場是一棟兩層樓的大樓,室內明亮的燈光、環境整潔、幾乎零氣味、手推車的設置,以及統一的招牌等,會讓人有著到了超市購物的錯覺。林宜靜說,如何讓士東市場跟上現代化的商業模式,是他們努力的方向。因此他們運用許多工具連結消費者,像是入口網站、臉書粉絲專頁的固定訊息更新與傳遞、活動發布;對內,則與攤商們即時互動、交流及回應問題,打造良性循環是自治會的重點之一。複合式的市場功能與社會意義,也是士東市場的特點;諸如帶入環保概念,環保袋的租借;行動式便利郵局設置;打造剩食交流平台,供不同社福團體再利用,避免剩食。林宜靜說,未來也有引進電子支付系統的構想。她同時也強調,士東市場的改變並非一開始就如此順暢,而是透過許多溝通、討論與協商的結果。

[4] http://www.shi-dong.com.tw/_tw/


士東市場自治會副會長林宜靜介紹士東市場的改變過程。     照片來源:全促會

新舊對話,文化資產化的傳統市場時代縮影—新富町文化市場[5]

這場講座所在的「新富町文化市場」,於2006年指定為市定古蹟,經修復後,2017年由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取得經營權,轉型為傳統市場文化、庶民生活的研究基地等功能。市場是見證地區發展脈絡跟過程的縮影,以新富町市場的歷史軸線來說,歷經了清代的街上交易、戶外市集;日治時期的公有市場化與市場現代化過程;二戰後,市場交易鼎盛。後也因流動攤販合法化,創造了另一個市場—東三水街市場。新富町市場於2006年轉化了身份,指定為古蹟,進入了另一種空間想像。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雙藝學院處主任洪宜玲提到,對公部門來說,日漸增加的老舊市場該如何管理與經營,是一大挑戰,也需要民間共同協力。基金會奠基於過往的空間經營經驗,將新富町文化市場定位為複合式的教育、議題討論基地、在地互動以及藝文創作平台空間。從修繕過程,他們就面臨許多挑戰,包括如何在不脫離原有場所精神,做到最好的空間利用:更新的建築架 構不牴觸古蹟結構、以彈性的可拆卸、獨立構件為創新等,試圖在新舊之中產生對話。奠基於深厚的口述歷史訪談,基金會舉辦活動、展覽,並策展的方式,讓在地生活者跟創造者互動,也越來越多觀光客前來了解台灣文化。


[5] http://umkt.jutfoundation.org.tw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雙藝學院處主任洪宜玲從新富町市場的前世、今生與未來,介紹新富町文化市場的打造過程。 照片來源:全促會

市場轉變過程的困境、挑戰與下一步

上述三種不同市場屬性的「美好」定位與經驗,很激勵這場講座的參與者,但實際上在轉變過程,他們也分別歷經了不同程度的困境與問題。

對於南館市場的子維來說,市場是一個讓人再回到農地的入口,年輕人的回流是重要的。目前南館市場的年輕人返家,多半因協助自家的市場生意,經濟是一個直接因素。此外,如何連結外部資源,諸如學校、公部門等加強軟體部分,則是他認為很重要的切入點,才有機會從生活、生態等,去影響生產端。

士東市場自治會副會長林宜靜本身也是攤商,在整合與協調市場攤商的過程,也面臨到諸如市場內外攤販的競合問題,在經營管理上有一定的衝擊。如何在市場範圍內做到最好、以舒服的購物環境與方式,讓消費者願意走進來,是他們一直努力的重點。他認為,打造友好環境,讓年輕人看到有發展機會,他們就會有回來的契機;同時年輕人又帶入新的想法,攤商間的刺激與想像出現,改變就會發生。此外,士東市場也積極擴大服務範圍,像是配合天母商圈活動與連結周邊社區等。如何顧及到天母眾多的外籍人士,也是未來努力的方向。最後,林宜靜反思,士東市場已經是相當現代化的市場,他反而希望下一步去思考,怎麼留住傳統市場的溫度、人跟人的市場的感覺。「往前也會失去一些,有古早味、找回以前,讓傳統市場『傳統市場化』,是未來我們希望努力的目標」,他說。

相較於方子維與林宜靜,洪宜玲直言,由於基金會是外來團體,起初與攤販的互動有著距離感,尤其以文化角度和非商業角度來經營,「有些攤商不知道我們在做什麼」,也不易理解攤販面臨的實際困境。後來透過調查了解攤商間的不同想法與角力關係後,他們以計畫中介的方式,繞過這些微小政治,帶動起一些改變。初期接觸曾經被拒絕,在透過市場自治會會長去接觸、邀請攤商成為主角,「擾動是慢慢醞釀的」,洪宜玲說有些攤商的態度就漸漸改變,甚至主動來與他們討論一些新作法與落實的可能。此外,洪宜玲看到由外國遊客帶來市場改變的可能契機。因為市場的空間被打開,吸引許多外國遊客,但市場主要以生鮮食品為主要販售商品,外國人消費的品項有限,目前有攤販已經開始思考,有沒有可能有一些攤商,改變販售商品品項與時間上的調配,讓外國人也能有機會從食物上了解臺灣文化。「這部分的改變,是讓外面的影響去產生主動的對應關係」,洪宜玲説,市場帶入新的人,給市場新的刺激,攤商就會嗅到這些問題,有了主動提出新作法的可能。

市場之於城市的意義

無論是試圖市場為教育場域的南館市場、已經很現代化的士東市場反而想找回一些傳統味,以及試著深化攤商與周邊社區的新富町文化市場,他們都強調連結外部資源的重要,這些資源可能來自公部門或民間,讓更多不同的市場想像被納入的同時,市場也是開放、包容且持續變動的,接收來自外來的訊息,進而調整與改變、有新的做法。市場不再只是販售與交易之所在,更能延伸更多社會議題的討論與互動,甚至有著從外來資源給與內部的改變的刺激發生。

臺北市市場處公有零售市場科何相慶科長最後在講座中提到,實體市場必定要隨著經濟跟生活習慣改變而演變,政府必須要有對應的退場機制或轉變策略,這些都必須跟整體都市發展共同思考。他期盼,傳統市場在找到自己的優勢之餘,政府也需要與外部、民間密切的連結與合作,創造更多市場之於都市的新意義。

臺北市市場處公有零售市場科何相慶科長說明公部門對於市場未來的策略與想法。 照片來源:全促會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Community Universities,NAPCU,簡稱全促會)於一九九九年九月十九日正式成立。在台灣,社區大學屬於民間推動的教育及社會改革運動,其創始的目的之一是「解放知識」,另一項目標則在於催生「公民社會」。社區大學希望打破菁英獨享的教育象牙塔,提供成人認識自己、認識他人與認識現代社會的成長管道。